不朽的鲁迅先生

2016-11-19 11:14梁柱
红旗文稿 2016年19期
关键词:瞿秋白毛泽东鲁迅

梁柱

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也是先生离开人世80周年。在人世间,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诚哉斯言!鲁迅就是一位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20世纪中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艰难困苦、不懈奋斗磨炼出无数杰出人物,毛泽东和鲁迅就是其中两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一位文学家像鲁迅那样,在他生前身后直到今天,受到那么多的误解、攻击和亵渎;也没有一位文学家像鲁迅那样,受到那么多革命者、进步人士和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景仰和爱戴,一直绵延到今天。 鲁迅作为“民族魂”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真切而深刻地理解鲁迅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他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经典著作中,有两处直接涉及对鲁迅的评价。他在论述五四以来中国锻造了一支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时说:“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他在论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遭到失败时说:“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同上书,第702页)在文化战线,甚至在整个革命营垒,获得毛泽东如此崇高评价的,唯有鲁迅一人。这是毛泽东对鲁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文化反“围剿”中的主将作用及其著作的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赞扬。他们两人从未谋面,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爱读鲁迅的书,1938年1月,他在给艾思奇的信中写道:“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上海地下党为他买来了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他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忙中找闲,认真阅读。这套全集一直伴随他进了中南海,1949年底他出访苏联时,还亲手挑选了几本鲁迅的著作带在途中阅读。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鲁迅诗集》《鲁迅手稿选集三编》以及许多单行本,他都读过。晚年他刚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视力稍有恢复就要读新印的大字线装的《鲁迅全集》,并写下批注。毛泽东说过,鲁迅翻译了《死魂灵》《毁灭》,等等,但是他的光彩主要不在这方面,是在创作。是的,鲁迅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诗歌和政论等)是不朽的。

今日之中国,仍然需要鲁迅,呼唤鲁迅的精神,对鲁迅精神的任何淡化、矮化和曲解都是站不住脚的。

学习鲁迅以激越的爱国主义为底色的革命精神

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剪掉了辫子,他在“断发照”上题诗一首:“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地反映了青年报国之志。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践行他的这个爱国志向。

鸦片战争以来,大概每隔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大的侵略战争,清王朝先是抵抗一阵,继之妥协乞降,最后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告终。战争过后,似乎一切又归于平静,幻想着“同治中兴”、盛世再来。这种麻木状态吞噬着我们的国魂,消磨人们的意志。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经营了30年的所谓洋务自强运动,惨败于东方小国日本,惊醒了国人,于是有了改造国民性的呼声,有了思想启蒙运动。青年鲁迅对救国的探索,大体上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历程。开始,他希望通过医学强壮国人的体魄,使我们的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当他看到侵略者屠杀我们同胞时,许多国人竟然成了麻木的“看客”,这使他认识到医学虽然能医治人的疾病,却挽救不了人的灵魂。这个认识使他弃医从文,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

鲁迅在战斗的道路上经历过痛苦和苦闷,在苦苦求索中寻找国家的新的出路。十月革命对鲁迅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时开始,他热情支持新文化运动,用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同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融合在一起,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来,通过他对中国社会的深沉观察,同时革命者的鲜血也擦亮了他的眼睛,使他从一个进化论者进到阶级论者,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时至今日,却有人否定作为革命家的鲁迅,把他包装成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对于这种论调,我们不妨引用瞿秋白是怎样评价鲁迅的,就十分清楚了。瞿秋白在给他选编的《鲁迅杂感选集》写的序中,详尽而深刻严谨地评价了鲁迅杂文和鲁迅其人,他把鲁迅杂感所体现的革命文艺最宝贵的精神内涵概括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韧”的战斗;反自由主义;反虚伪的精神。他深入研究了鲁迅的人生历程,把它概括为: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终于宣言:原先是憎恶这熟悉的本阶级,毫不可惜他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教训,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瞿秋白在这里指出,鲁迅正是在血的教训中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鲁迅宣布的“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表达了他的信仰并为之而战斗。这难道不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吗? 鲁迅对瞿秋白的这个评价是深为满意的。鲁迅和瞿秋白的战斗友谊是十分感人的,正如鲁迅写给瞿秋白的条幅所表达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里顺便指出,现在有人把鲁迅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事实,因为过去在对鲁迅的评价中有过某些过头话,就当作笑话加以揶揄。事实上,鲁迅在当时就希望“有一些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有“肯译几部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书”的人。他也正是这样属意于瞿秋白的。鲁迅还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了一本浦力汗诺夫(今译普列汉诺夫——引者注)的《艺术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这难道不是事实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瞿秋白毛泽东鲁迅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鲁迅,好可爱一爹
1949,毛泽东点将
瞿秋白三次被捕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