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3.0的信息共享空间构建

2016-11-19 17:17田梅
现代情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咨询检索个性化

〔摘 要〕大数据环境下,构建有效便捷的信息共享与交互模式,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与智能化服务的基础保障,也是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分析Web3.0与信息共享空间特征的契合性,在改进文献资源采访模式、注重用户生成内容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打造个性化智能化的检索服务、创新虚拟参考咨询、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等渠道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以满足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于海量信息中高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需求。

〔关键词〕Web3.0;信息共享空间;大数据;个性化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4.027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4-0142-03

〔Abstract〕In Big Data era,it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teractive mode,which is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supplying personalized and intellectualized service,and the new developing trend of current information commons.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conjunct rationality of Web3.0 and the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commons.Based on improvement of interviewing mode for literature resource and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user generated content,this paper highlighted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proposed various useful channels to build an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These plat forms include personalized/intellectualized retrieval service,virtual referential consultation,personal library portal and mobile library service,which will meet the users requirement to effectively collect and exploit valuable knowledge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ons.

〔Key words〕Web3.0;information commons;big data;personalized service

大数据环境下,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满足信息共享空间用户对无所不在的信息交互和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需求,正在成为目前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热点。Web3.0在信息过滤筛选、信息聚合及信息交互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将基于Web3.0的网络环境对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进行探讨。

1 Web3.0与信息共享空间特征的契合

1.1 以人为本与个性化

与Web1.0和Web2.0相比,Web3.0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以人为本”[1-2],Web3.0将用户的偏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对用户的行为特征、搜索习惯进行挖掘整理,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保证用户快速,精确的找到所需信息。此外,Web3.0还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进行信息聚合和推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IC的特征可以概括为:①无所不在(ubiquity);②效用性(utility);③灵活性(flexibility);④社区性(community)[3-4]。IC的构建处处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从物理空间设计、信息资源的整合到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无不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满足用户学习研究、交流共享、社交等综合需求,IC为用户提供个人学习空间、讨论室、多媒体室等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物理场所,为用户聚合各种信息资源,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

1.2 无所不在的交互共享

Web3.0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对于信息的有效过滤与整合[2],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聚合,为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机器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平台。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高速宽带的普及,Web3.0环境下的互联网就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网络连接无所不在,Web3.0为用户提供了无所不在的交互共享体验。

IC空间为用户营造了一个空间布局合理、集先进的软硬件技术、专业的咨询指导、舒适便利服务于一体的学习环境,结合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聚合,为用户提供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范围广泛、涵盖各种层次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在这个虚实结合的信息空间中,用户可以自由地与其他用户及服务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咨询,实现了对于信息与知识的便捷的交互共享。

2 基于Web3.0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建设

2.1 IC文献资源采访新模式

Web3.0网络环境下,IC资源建设不仅包括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库、光盘文献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知识导航系统、学科信息门户等传统馆藏数字资源,还包括在Web3.0环境下,利用博客、播客、维基、网摘、书评等创建的用户生成内容资源建设,以及全面的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为适应Web3.0下的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也应该注意在保障传统实体资源的前提下,加强对虚拟资源的收集、获取、挖掘与整合。多渠道收集获取信息,比如可以通过登陆各大出版社和数据库出版商的主页以及知名BOLG、各种相关的用户群和论坛等等。此外,Web3.0也促进了文献资源采访模式的创新。要充分利用Web3.0相关技术,建立采访系统模型库,实现文献资源采访的智能化决策。采访系统模型库由文献信息评价模型、经费分配模型、用户信息模型等几个核心数学模型。根据针对性、学术水平、价格等文献信息价值影响因素、不同层次用户对文献信息价值影响因素的不同评价等指标,系统自动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各因素在文献信息采访质量中的权重,结合评价结果,直接输出 需采购文献信息的种类及复本等信息[5]。

2.2 IC用户生成内容资源建设

UGC作为一种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资源,涵盖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比如博客的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数据资源和服务部主管拉朱·布达拉朱说:“博客的内容常常提供了一些在主流媒体上接触不到的观点。”[6]从Web2.0到Web3.0,随着UGC数量在急剧增加,对于学习与科研、信息搜集与分析,UGC必将成为新的重要信息源。因此,很多图书馆已经重视对UGC资源的建设问题,并对UGC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做出尝试。目前,国内图书馆主要通过新闻聚合,对国内外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博客信息进行汇集,以RSS订阅方式向读者提供相关的博客信息资源。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北大博文”对北大教师公开发表的博客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此外,厦门大学图书馆“图林网志”、上海大学图书馆新闻聚合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网志聚合等都是较为成功的范例[6]。当然作为馆藏资源,必须采集高质量的UGC资源,而Web3.0通过筛选性过滤,可以找到可信度高的UGC发布源,避免大量的冗余信息。

2.3 IC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目前,图书馆所拥有的庞大的信息资源彼此没有任何联系,只是相互独立的存储在数据库中,由于没有互联性、结构不同,检索的界面、入口、语言等各异,用户在对各信息资源库检索时,需要登录到每一个信息资源平台进行逐个检索,效率低下。而在Web3.0环境下,通过运用OpenURL、元数据整合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图书馆电子资源各自为政的独立分布和异构等问题。实现了不同的电子资源之间以及馆藏数目资源与电子资源之间的整合,使得不同数据库实现跨平台、跨网站的信息整合成为可能。每个网站服务器都是Web3.0整体数据库存储单元的一部分,各种资源库实现深层整合,形成一个大型数据库,具有统一的数据格式,从而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高质量的一站式检索服务。利用WidgetRank技术,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动抓取、分析与聚合所关注网站的RSS地址,全面实现跨网站、跨终端平台的信息自由交互。此外,在Web3.0环境下,不同的图书文献机构之间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通过阅读、归纳、分析与判断所共享的各种资源,能够准确、迅速地满足用户的各种检索需求[7]。

3 基于Web3.0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构建

3.1 打造个性化智能化的检索平台

以用户的偏好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基于Web3.0,计算机一方面可以对用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整理、挖掘,并代替用户对信息进行比较、甄选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对检索结果进行智能分析、处理与过滤,针对性的调整检索结果及排序,通过计算机完成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交互,真正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的检索。使用基于Web3.0的个性化智能化检索平台,用户只是按照需求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查找,Web3.0通过RDF的3倍存储器,可以在网络内容间迅速建立起本体联系,也就是将整个网络视为一个复杂的本体库,通过动态内容搜索引擎,实现对资源内容的深入挖掘[2],并结合用户的偏好与特征,将最适合用户的检索结果提供给用户。

3.2 创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Web3.0环境下的IC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7]:①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在Web3.0环境下,用户既是咨询者又可成为咨询员。用户中的专家、学者可以利用Tag、Folksonomy、RSS、Social Bookmarking、Wiki、SNS、IM、Ajax与P2P等技术,将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问题与他人交流共享,并可以与图书馆提供的参考咨询结果进行反馈与补充。②确保咨询内容质量。通过对虚拟参考咨询结果以及UGC的有效过滤与整合,Web3.0显著提高了信息描述的准确度。此外,在对信息进行聚合、迁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平台集中效验并分类存储,进一步确保了虚拟参考咨询内容的质量。③联合参考咨询。Web3.0对IC联合参考咨询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联合参考咨询依赖于相应的网络技术,如远程文献传递、软件的兼容、开放标准的统一等等,不受时空限制,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得到融合和共享,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④信息咨询推送服务。基于We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更加强调推送服务的主动性,能够对用户需求的特征进行主动提取、分析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借助IC的资源库和相关专家、服务人员的回答提供给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此外,基于更高层面的RSS 应用,还可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推送服务。

3.3 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

在Web3.0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可以提供基于用户不同需求的智能过滤,针对用户构建出用户兴趣模型,在精确分众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专业领域等实际情况,用户可以从IC资源库中获取需要的信息。根据自己阅读方式的喜好,用户可以自由定制Widget组件,而计算机通过对已保存的用户检索历史的分析,可以自动有效地对符合用户兴趣的信息进行抓取、分析和聚合。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Web3.0的聚合技术,实现多个网站的信息聚合,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Web3.0环境下,用户通过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可以获得个性化,自主、高效的信息服务。

3.4 移动图书馆服务

Web3.0可以兼容各种通讯终端,用户可以通过PC及WAP手机、PAD、机顶盒等各种智能终端接入网络。Web3.0技术与互联网、通讯服务相融合,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可以方便、快捷的享受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比如,个性化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参考咨询以及信息定制、信息推送等服务。此外,基于Web3.0的Ajax、Web3D以及虚拟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等技术,用户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感受信息以及虚拟空间以3D的方式呈现,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

4 结 语

大数据时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中,高效地发掘和利用需要的信息已成为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如何进行信息共享空间创新构建以适应用户需求应该思考的问题。 Web3.0的网络环境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共同特征,与Web3.0的相关技术结合,从用户需求出发,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必能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素养培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吴一平.基于Web3.0思想的图书馆3.0服务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图书馆,2011,(1):90-92.

[2]田梅.Web3.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1,(12):95-98.

[3]钟华.论Web2.0与信息共享空间[J].图书馆,2009,(4):94-95.

[4]刘琼,任树怀.论Web3.0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图书馆,2011,(2):83-85.

[5]于沛.Web3.0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244-246.

[6]陈恩满.图情博客信息的组织管理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2):101-104.

[7]方昂.Web3.0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2):53-55.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咨询检索个性化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