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数学学科虔诚的传教士

2016-11-19 08:41朱永新
新教师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科数学老师

朱永新

因为是江苏老乡的缘故,因为我们有许多共同的朋友,我与华应龙老师有过许多次交流。但是,好友见面,把酒言欢,更多的是聊教育,聊人生,很少聊到他心爱的数学。

听过华应龙老师的讲演,走进过他的课堂,读过他的《我就是数学》等著作。但是,只不过是随意翻阅,浅尝辄止,不敢说把握了他数学教育思想的精髓。

几次走进他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室,也在他们学校的一次会议上对他的数学教学思想进行过即席点评。那次点评我使用了三个关键词,倒是基本总结了他给我的启发。

第一个关键词,是自信。《我就是数学》是他的一本书的书名,充满了“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只有自信的教师,才不会怕自己犯错,才不会怕学生犯错,才会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学生不是我们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文化。真正的学科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是通过广泛阅读,对学科文化、学科历史、学科哲学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我认识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如李烈老师、夏青峰老师、周建华老师等,很多都是有文化情怀的人。华应龙老师也是如此。他说:“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走进学生的,而不只是一种数学教材。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可能丰富多彩。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正是基于对数学教育这样的理解,华应龙老师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

第三个关键词,是发现。华应龙老师的数学教学思想,基于发现,基于创新。他深谙学习的基本规律,带领学生像数学家发现数学那样学习和创造。他在介绍自己的“融错”教学理论时曾经说:“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所以,帮助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数学原理的过程中,成为勇于尝试、不畏错误的人,才是他的目标。记得叶澜老师在评价他的数学课堂时曾经说:“融错这个概念的确很难反映华应龙数学的思想,太小了,太窄了。”我也有类似的想法。其实,发现是“融错”的基础和源头。

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他一直是在背后,学生们始终在前面。他是一个促进者,一个帮助者,一个提问者。他的课很平实,很平静,不像一些教师的课堂那样华丽、热闹。但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内心波涛汹涌,思考热烈深入。学生在尝试错误中走向成功,是一个持续积极思维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数学的美丽,教师不断创造教学的精彩。

新教育实验强调,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应该是他所教学科虔诚的传教士。前不久,华应龙老师送我一本他的新著《华应龙与化错教育》,50万字,沉甸甸的,讲述了他的成长之路,他的教育观。他在书中说,他自己这一生就做一件事——“我就是数学”。他说,这句话是他的自我安顿、自我期许和自我鞭策,他要用数学修身,用数学育人,用数学立命。我想,这就是传教士的精神。

时间过得真快。这位叫作华应龙的老师,19岁就想做一名好教师,29岁就想成为一名特级教师,36岁就想成为一名数学教育家。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他的人生梦想。下一步,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我们期待着。

(责任编辑:黄常棋)

猜你喜欢
学科数学老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