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骆”侧成“騋”

2016-11-19 15:18庞国翔
红岩春秋 2016年4期
关键词:名山綦江江津

庞国翔

巴渝名山骆来山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境内,雄踞丘陵平坝之上,山势崔巍,耸峙云端,海拔1000米左右。站在最高峰俯瞰山下,远处的太公山、云篆山和近处的綦江河、笋溪河等尽收眼底。

骆来山是一座古老的名山,骆来山上曾析置黄泥乡,后改镇,镇以山名,曰骆来山镇,今并入西湖镇辖。有趣的是,此山之名颇遭周折:先名骆騋山,后叫骆来山,再后改骆崃山,今又曰骆来山。“騋”“崃”“来”几经变换。

在清代和民国版《江津县志》,以及清末《江津乡土志》中均将此山记载为“骆騋山”;乾隆本《江津县志》“卷二·名山·东之山”篇曰:“骆騋山,县七十二里,形如骆驼”;民国版本《江津县志》记载多5个字,“卷一·山脉·名山”条曰:“骆騋山,县南进十里,形如骆驼,绵亘数十里”;《黄泥乡志》第三篇第二节“山脉”篇中介绍较详细,“骆騋山:为大娄山余脉川东平行岭谷的一支脉,横亘乡境之南,有大小山峰99个,南北走向,逶迤十余里,山峦连绵起伏,纵横交错,其主峰形似骆驼,故名”。

也许是基于文字简化的原因,“骆騋山”改为了“骆来山”。1987年10月出版的“四川省地名录丛书”之《四川省江津县地名录》曰:“骆来大队,原名东胜大队。后以境内骆来山(此山起伏似如骆驼)更名”;1995年6月出版的《江津县志》“自然地理志·地貌·山脉”中,也将“骆騋山”改写成“骆来山”。

后来,“骆来山”又变成了“骆崃山”。2000年,江津市旅游局编印了《江津导游解说词》一书,将“骆来山”改为了“骆崃山”。一段时间里,各类宣传资料包括导游地图、客车起始站名,均叫“骆崃山”。改“来”为“崃”,想必是为突出大山名山之意,更增加游客的奇趣之感。

不过几年,为了统一称谓和地名,有关方面又将“骆崃山”改“骆来山”,“崃”又简化成“来”,这一称谓沿用到了今天,官方和民间书写也是如此。山上新设有骆来村,有骆来山学校。“骆来山”之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骆騋(来、崃)山之名又从何而来?都说因为此山形状酷似骆驼。果真如此?我认为不尽其然。

当行走在骆来山北坡和东坡下的綦江边上,不论是在青泊滩,还是在凉沙坝、小河坝,绕山脚行走半圈,抬头环看此山确实形如骆驼,而且骆头和前后骆峰明显,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但是,若翻过北坡和东坡,站在与嘉平镇相邻西坡或南坡的康庄山、阳照山、紫荆山垭等处,仰视环看此山,一时情况大变。此山再没有前后骆峰,不像骆驼了,反而更像一匹飞奔而来的骏马,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意趣。

《辞海》中关于“騋”的解释:“騋,马七尺以上曰騋”;《周礼·夏官·庾人》曰:“騋,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騋,就是比龙稍小的高头大马。由此可见,此山既像双峰骆驼,又像七尺高头騋马,只因观者方位不同而言之不同。

清代诗人郑梅嵩曾写有一首《题骆山》诗,也为此种说法提供了证明。前四句诗曰:“父领经修寨费财,吾游如岵意含哀。何其似凤忘称凤,竟尔名騋不类騋。”

现在通称骆来山,虽强化了其山状若双峰耸立的骆驼的一面,但在不同的方位观看,它又像高头大马(騋马)之意,却容易被人们遗忘……

猜你喜欢
名山綦江江津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视野中的名山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爱哭的手工达人
习惯成自然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
川贵寻茶
恐龙脖颈长度竟达一半身长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