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形神

2016-11-19 08:52伍芸莉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形神中国画绘画

伍芸莉

〔摘要〕形与神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且贯穿每一幅中国画的创作始终。正确解读形与神,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画形神

一、中国画形神艺术境界追求

形与神一直是中国画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内容,注重画面精神状态的传达,一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认识基础。中国画形与神的追求,指的是着重如实描绘具体事物形状,还是描绘对象的内在本质。

中国画在形神艺术上的追求则主要是“尚形”和“尚神”。东晋顾恺之对以形写神等概念加以发展并建立了绘画理论中的形神观。所谓“尚形”是主张以工整精细的造型手段表现出物象的物理结构,将这种创作手法程式化或风格化,古人强调师法自然又超越自然,追求诗意与细节真实并举,表现内在精神与心灵的和谐。“尚神”是强调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无限意境,表达作画者的文人意趣,注重抒发作画者的胸臆。讲究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运用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干湿浓淡来表现物象,通过笔情墨韵的营造达到表现画作精神气质的艺术境界。作为欣赏者所领悟到的意境则是不具体的、非可视的、虚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长期以来,中国画有写意和工笔之分,对形神的侧重各不相同,两种技法各有蹊径,互有特色。由于文人画的影响,一直存在以写意为高雅,以工笔为匠气的偏见。古人认为,写意者传言其神,注重神韵的内在精神。在创作中作者充分发挥主观审美与能动性,运用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干湿浓淡来表现物象,将客观物象采用意象造型的手法展现在作品中,达到传神的效果。

整体说来,中国画更侧重主观,强调观赏性和抒情性,不以真实再现具体的自然形象(形似)为追求目标,而将审美落脚在表现对象的神韵、作者的审美情思和作品的一切构成因素上。特别是继唐大诗人白居易之后,文人士大夫崇尚画中的情思、意趣,主意派的审美观在中国画论史上逐渐占优势,画中意境被提到首位。以笔情墨趣作为品评中国画的重要标准,认为没有意境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方有所改观。

尽管如此,古代讲求形似的风尚也并未消亡,工笔画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宋代将工笔花鸟的写实风格提到了相对巅峰的高度,形成了工笔花鸟画的一个高峰。其中代表人物宋徽宗赵佶对花鸟的观察十分认真细致,精审物理物性。赵佶对绘画精神的这一把握,成了当时的主导潮流,并决定了一定时期美术活动的本体内容,使得中国工笔画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全盛时代。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画形神艺术影响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传统哲学为基础,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及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中国儒家古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国画的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一”。在中国绘画中,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在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绘画作品注重形神兼备,灵肉兼顾,情理交融。它中庸平衡,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

中国画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中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比如说,六朝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六法之首,明代徐渭开启了中国水墨画大写意之路,他的《墨葡萄图》笔墨酣畅,运用大块水墨点叶子,信笔挥洒,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这些绘画思想也是来自中国哲学的影响,来自主观对象对客观自然的感受认识。在绘画中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达到传神的效果。比如说,中国绘画采用散点透视,你一看中国画就会感觉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道家思想也对中国画的形神影响颇深。比如说中国画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留白”,画中的“空白”除了形状不同以外,留给人想象的余地,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这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认为:就其无目的、无意识来说,道是无为的,就其生长万物来说,道又是无不为的。对于国画来讲,画面中的“白”大多是空白出来的,留白是有和无的精神体现,与道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白”看似无物,其实“白”却可以让人产生空灵、深邃的感觉,甚至幻化的感觉均出于“白”,也就是“无”的另一种状态,给观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意境。

三、中国画形神的中西融合

中西方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政治、哲学等)的影响,中国画与西画对形神的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观察方法、表现语言、构图处理、色彩运用等各个方面。

西方绘画主要注重画形,表现手法为光和色,通过素描、解剖、透视和从方到圆把握对象的方法,明暗的调子、统一光源的明暗关系来进行表现。它讲究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作画,讲块面刻画。它与中国画有鲜明的对比。国画更注重传神,表现手法多是线条等,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尽管中国画从总体上讲是写意的艺术,工笔画的工具、作画技法使它的造型方式偏向于“写实”,但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摆脱不了写意的目的。

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后,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东西方的绘画艺术亦是如此。只有将东西方的艺术精华融合后再生,才能使世界的绘画艺术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随着文化交流的相互渗入,二者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了先辈遗留下来的风格,同时也加入了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西画东渐自明末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西洋教会画,有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等。而西方画家主动向中国绘画靠拢,要等到郎世宁等的出现。郎世宁们吸取了利玛窦的教训,主动在绘画的题材、技法和工具材料方面向中国传统靠拢,掀起了绘画中西融合的第一个高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弱,西方列强持经济、军事之优势企图瓜分中国,西方文化艺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中间也出现自卑和自负两种并非正常的心理。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潮中,一些艺术家们起了‘弄潮儿的作用,徐悲鸿和林风眠是他们当中最有成就的代表。徐悲鸿对素描造型要求极为严格,在此基础上注重笔墨。一些人深受其影响,有些‘中国画因为融进了西画的注重造型与写实,而具有‘新的特征,被人们称为‘新国画。

尽管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受儒道释思想影响早就形成特色鲜明的写意体系,但是写意艺术并非完全排斥写实造型,注重写意的中国画也并非完全排斥注重写实的西画。西画传入中国以来,虽然与中国传统绘画“形神兼备、侧重于神”的思维和观念有某些冲突,但一直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画也并没有丧失自我,而油画也已成为延续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艺术载体。特别是近代以来,中西绘画技巧的深度融合更是体现了文化的兼容并蓄。

重形的造型即生活的真实;重神的造型即艺术的真实。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互补,它们互为补充又互为牵制。因此,中国画既是科学的又是国人内心思想的某种追求的合二为一。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形神中国画绘画
中国画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意象、形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