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不仅仅等于一

2016-11-19 08:52朱晴万毓韡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凝聚力舆论

朱晴 万毓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当今时代,传播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革,从广播、报纸、电视发展到互联网、手机等等,这也致使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放大效应越来越明显,导致舆论无处不在,同时也使得舆论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有时候又对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舆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

〔关键词〕舆论环境舆论调控新闻凝聚力

N=News

所谓舆论,现代汉语解释为“群众的言论”,英文表述为“opinion”,即群众的意见。舆论这个词,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中很常见。在日常生活中,“舆论”一词用得也很普遍。比如,当一个人的言行不太恰当,引起他人议论时,别人就会委婉地提醒他:要注意群众舆论。然而,从起源上看,“舆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从当代语境上看,舆论与公共事务有密切的关联;舆论的核心是公众大体一致的社会态度,而公众是一个开放的、边界没有精确划定的未组织的群体;从其与各个不同学科的关联看,舆论有着不同的考察角度;从其演变和发展看,又有丰富的外延和发展维度。”①

提及舆论,就会想到新闻(News),新闻与舆论总是形影不离。在许多人眼里,新闻与舆论天然难分,同舆论有关的问题,往往又是新闻所涉及的问题。西方学者认为,新闻与宣传结合便可形成舆论,新闻工作者对舆论的发生和走势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和冲动,新闻媒介对于舆论有反应、影响、引导及组织的功能。“虽然新闻和舆论密不可分,但它们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够完全划上等号。新闻是舆论的重要传播手段,舆论是新闻的重要报道内容。舆论比新闻的涵盖面宽,不仅包括了新闻在内,还包括了新闻引起的各种不同意见的变动。”②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之前港媒的一篇报道: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一所中学发生的41岁校长卡梅尼克卷入的性丑闻事件。有学生偷拍到他在一个班房内与一名数学女教师发生不正当的行为,视频更是在网上广传。已婚的卡梅尼克最终因抵受不住舆论压力,自杀身亡。

其实,影片被公开后,卡梅尼克曾多次申辩自己不是片中人,更威胁控告公开片段的人。但学生指他们还有很多看到脸部的清晰相片,可以证明片中男子就是卡梅尼克。卡梅尼克深受打击,但仍为涉事女教师梅特尔利辩护:“这些人知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梅特尔利是一名很好的老师,大家都对她有正面的评价。”

卡梅尼克一名同事相信,他自杀是因感到走投无路,45岁的梅特尔利则一直告病假。当地教育部门后来深入调查事件,才发现影片中男子并不是卡梅尼克。然而悲惨的结果却已然发生,这一切都是舆论所导致的。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学生和同事的怀疑目光、司法部门的审查、网络以及公众未查清真相却已用有色眼镜的评论都是导致这一悲剧的诱因。

所以,加强新闻报道不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方面,也是形成凝聚力舆论的根本,对于传播心理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在现实社会,政府中的某些官僚主义行为首先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曾有一段时间,南昌市环境卫生极差,很多地方道路泥泞,人车难行,而且到处垃圾成堆,臭气熏天,有辱改革开放中英雄城的名誉,市民议论纷纷,强烈要求反映他们的呼声。媒体就紧紧抓住这一牵动党心、民心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展开批评。经过深入采访,他们首先播发了《“江大”门前路难行》的批评专题,一炮打响;紧接着,又播出了《这种局面何时了》的批评报道,反响热烈。

新闻报道把批评的锋芒直指党和政府某些部门的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省政府领导看到再也坐不住时,便会询问市长,于是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就亲临“江大”南路视察,当场拍板,拨出专款修水泥马路。省、市领导如此重视,有关部门也不能继续麻木不仁了,他们一边规划修路,一边对民众致歉。

凝聚力舆论的出现,舆论监督加深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得到了党和政府首肯,得到了社会和人民大众的拥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凝聚力,精神变成了物质。

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也体现社会民主。凝聚力的舆论代表着人民的声音,是社会民意的集中反映,本质上它是人民大众的意见,是社会多种声音的体现,但是更加体现了民主的思想。随着人们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日益增强,普通民众对社会问题越来越关注。传统媒体的日益发达和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新闻的多渠道快速传播,使得人们对某一重大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知晓,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形成人民大众的意见,那么决策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人民的意见,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从而促进社会民主化,维护社会的稳定。

O=Orient

“调控”,英文表述为“control”。这个词近年来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较常见,如宏观调控,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对经济总体的结构、运行方向、速度、状态、范围等,进行引导和调节,以保证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我国,近年来受经济管理中宏观调控的启示,新闻舆论管理实践中,也逐渐用作“调控”,即舆论调控。”③舆论的宏观调控,就是以中央为主的各级执政者,为保证舆论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对思想、对社会、对政治产生有益的稳定和促进的作用,运用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一定范围内的舆论的总体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作用。

调控舆论导向(Orient),可以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犹如泄洪道,也是舆论传播的关键。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指定的路线、方针、规章制度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导向能力,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在遇到外界刺激后能否作出正确的反应,使自己的行文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要求;个体遭遇挫折后,在目标转移的过程中,能否使自己的行为保持一个正确的方针。”④

早在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投降后,大举入关进军。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入京后,拟就两道告示,四处张贴。一道是“除暴安民”,用心羁百姓;一道是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发丧,以礼改葬,笼络百姓。多尔衮为了招降史可法,瓦解南明政权,专门致书史可法进行拉拢。书中反复强调:“国家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蔽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⑤清军入关后,用“本朝天下取之于闯献,并非取之于明朝”作为遁词,并且礼葬崇祯,为他发丧吊唁,对明朝官员不杀不辱,同满官一体办事。这种怀柔手法,为了战争目标的实现,根据战情和舆情的需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有选择的、连续不断地发布某一方面的信息,议论某一方面的话题和事件,做大、做强对自己有力所需的舆论,淡化、弱化对自身不利不需许的舆论,营造出特定的舆论环境,把公众的注意力凝聚到自己的范围。

威廉·拉塞尔作为世界上第一位职业的战地记者,参与了英军远征马耳他的相关报道。在他的报道中,他更夸大了英军多面临医疗上的困难,并且巧妙地借助了在机械化战争时期群众影响力最强的大众传媒工具———报纸的宣传作用,成功激发了本国民众的同情心,民众的心都紧紧凝聚在前线伤员的身上,也使得南丁格尔等一批护士即时赶到前线为伤员们服务提供了医疗保障。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方充分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不断对伊军民乃至国际社会进行“媒体示意”,来引导凝聚力舆论的走向,把握舆论传播的主动权。在对伊的舆论离间中,不断攻击萨达姆对伊拉克的家族统治,经常宣传伊拉克可能发生政变,散布有人刺杀萨达姆的消息,促使国际社会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对萨达姆政权的稳固性产生了动摇,并逐渐使公众的凝聚力倒向自己的阵营。

还有一典型案例,沈阳高院改判黑社会头子刘涌死缓后,一时间舆论大哗,但主流媒体却保持着令人压抑的沉默。值得尊敬的是,上海《外滩画报》发表了李曙明先生的质疑文章,在几乎所有的媒体都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外滩画报》的这篇文章显得不同凡响。有理由相信,策略而‘安全地转载此文的甚至随之跟进的媒体将会越来越多,这个明显有所顾忌的议题,将可能会恢复其本来的激烈和热烈。

当初孙志刚案发生后,三个法学博士上书人大,要求对收容法进行违宪审查。起初人们对此并不抱多大希望,但不久中央高层就顺应民意,果断、迅速地将收容法废除。

而此次刘涌改判案,不仅引发了一些著名的法家专家与媒体对辽宁高院改判结果的质疑,而且直接导致高法的介入重审并依法判处刘涌死刑。刘涌一案,其影响之大,可谓“众所周知”。从高法提审刘涌并判处刘涌死刑本身来看:程序合法、结果合乎人们预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韩玉胜先生认为,呼吁只是起了一种催化的作用,而真正决定这个案件提审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应该把刘涌案的判决看作是法律公正的一种体现。在我看来,这虽然是法律本身的胜利(尽管无论是舆论还是代表舆论的媒体都没有权利作出具有强制意义的判决),但是,如果没有凝聚力的舆论导向,没有媒体所发挥的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高法会不会提审刘涌,也是一个悬疑。因此,媒体在其中所发挥的凝聚力以及舆论资源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然而,在从死刑以语焉不详的判词改判为死缓后,媒体一度为之失语,也不能不令人深思、难堪。相对具有自由、比较能够充分地反映民意的网络新媒体上,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传统的主流媒体的介入,又反映、影响、引导了社会舆论,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现正义的结果。具有凝聚力的公众意见是不可违的。在传递信息途径日趋多样化的今天,那种依靠强制手段来封锁信息、暗箱操作、罔顾群众意见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能够得逞的。

如此道来,无论是农耕战争时期、机械化战争时期、信息化战争时期等等古今中外的个案都可以看到,一旦掌控了具有凝聚力的舆论导向,是可以改变很多的即使是已成定局的结果。放眼当今世界,无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运用舆论这个工具,把实际的国家权力部分地转化为舆论权力,并去引导群众,使最大的市场凝聚力掌握在自身权力中,使得这份舆论权力成为国家权力的有效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E=Examine

监督调控凝聚力舆论,在积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对社会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及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种种不法行为进行曝光,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伸张正义,打击假恶丑,可以鼓舞群众的斗志,褒扬社会的真善美。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一定意义上,现实的舆论及其具有凝聚力的导向是舆论调控与新闻自由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体。”⑥舆论调控要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又要限制其过度;新闻自由支持舆论调控,同时又需要大量意见所聚集的凝聚力摆脱其僵死。“新闻自由”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口号,是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1644年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的,他认为,这是近代自由言论的原则———“思想的公开市场”。

但是没有纪律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纪律一样,理论上是荒谬的,实际上是僵死的,自由不受监督与限制,必然会成为社会上的一种破坏力。

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发生大爆炸,死168人,伤470人。对这起血淋淋的大惨案,美国的媒体在事件发生后做了大量的报道,并分析其根源,导致民众对大爆炸制造者进行了强烈的谴责,短短几天声势十分浩大。但就在这几天之后,美国总统亲自出面发表讲话,要求媒体负责任,报道上迅速降温。原来,媒体的大量报道,涉及到美国人逐渐没有安全感的问题,涉及到政府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如果再继续大量报道,就会动摇民众对社会的认同,会引发新的混乱。

舆论从来都是有监督与控制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使是具有凝聚力的舆论导向。一是需要法律的保障,二是需要相关的透明的信息,三是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生态环境。

2003年11月21日,《新闻周刊》就曾报道,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下发了《关於禁止戎明昌等六名记者旁听采访我省法院案件庭审活动的通知》(粤高法[2003]252号,以下简称《通知》)。依据这份《通知》,从2003年11月20日至2004年11月19日,分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报业集团六家报社的6名记者将被禁止到广东省三级法院旁听采访案件的庭审活动。这6名记者分别是《南方日报》记者戎明昌、《羊城晚报》记者林洁、《南方都市报》记者吴秀云、《资讯时报》记者李朝涛、《新快报》记者温建敏、《广州日报》记者柯学东。事实上,类似“对记者实施制裁”的事情在国内已非第一次出现。2002年7月26日,兰州市公安局宣传处就曾向包括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在内的六家当地报社发函,明确表示,对分属这六家报社的16名记者“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其理由是,这些记者的报道“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早些时候,中国足协也曾因对一些体育记者发出“封杀令”而在媒体中掀起轩然大波。

对于广东“封杀事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的评价是,此事对司法进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进一步证明,司法权力本身是说理的权力,而不是专横的权力,如果用专横来付舆论监督,效果将适得其反。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舆论监督,也难有司法的进步。当然,有时候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可能使司法承受了不应承受的压力;而有时候,司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闻自由。但随着制度进步,应该使其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

毕竟“任何一个有序运行的社会都需要监督体制作保证,并不是每一次多数群众的意见导向都是正确的。西方国家把舆论监督称之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把新闻记者称为无冕之王,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虚伪性,因为一个没有冠冕的‘皇帝不可能拥有主宰一切的权力。也是不能称之为‘王的。”⑦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为监督而监督,为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舆论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面貌。”2003年,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与参加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及。江泽民强调,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舆论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面貌。舆论引导是加强党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引导。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要继续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深入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扶正祛邪,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邓小平曾说过:“任何一个任务不是一家报纸所能完成的,各家报纸接触面不同。各方面努力,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普遍传播到各界群众中去。”⑧

横向上,媒体互补。报纸、广播、电视一起行动,对同一个现象、事件进行同时的新闻报道,做到了报纸上有文字、广播中有声音、电视中有图像的多角度报道,三种媒体各扬长避短,使得新闻报道较全面,所反映的群众意见也多元化,纵向上,上下联动。一些高级别的媒体可以带动低一级别的媒体,引导群众,覆盖各层次的群众,使最大的市场凝聚力掌握在自身手中,在其效果上要加强监控。强大的舆论声势使赞扬性的新闻、报道、对象成为深入人心的典型,批评性的报道对象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可以及时改正不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观点、想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凝聚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无论时代怎么改变,凝聚力的舆论资源所通过的新闻(News)渠道,所被调控的导向(Orient)以及被监控(Examine)在一定的范围都不难发现它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ONE不等于一个,它其实隐含着很多民众的意见与思想,毕竟“舆论是公众社会态度的集合,具有自主性、不可强制等特征。”⑨,所以,只要合理地开发和运用凝聚力的舆论资源,这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一份不可估计的力量。

(责任编辑晓芳)

注释:

①周宇豪.《舆论传播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15页

②周宇豪.《舆论传播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66页

③廖永亮.《舆论调控学》.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页

④周宇豪.《舆论传播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60页

⑤盛沛林,王林,刘亚.《舆论战经典案例评析》.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5-26页

⑥廖永亮.《舆论调控学》.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68页

⑦于为民.《舆论监督与新闻法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71页

⑧廖永亮.《舆论调控学》.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0

⑨周宇豪.《舆论传播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7页

猜你喜欢
凝聚力舆论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讲故事是企业最具有凝聚力的工具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