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大学生就业难与创新型大学生教育改革

2016-11-19 08:41陈海松韩燕
医学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生

陈海松 韩燕

2015年大学毕业生近750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去年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人数,预计今年找工作的大学生近840万[1]。今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理想的原因,除了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原因外,更深刻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与其毕业时掌握的技能不相符有关。

1 医学生有其特殊性

第一,医学是救人生命之科学,救死扶伤,专业型极强,必须有高度专业知识,所以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时间和周期[2]。如,其它理工科本科生需就读4年,医学本科生至少需要5年的学习时间。其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年,而医学硕士3年。现在的医学毕业生就业后,必须有执业医师的资格证和执业证,而且必须经过3年在培训基地的住院医师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所以,要成为一名大夫或医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2 医学生的毕业去向仍不尽人意

医学本科毕业生想成为医师并不容易。因为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医科毕业生的人数远远超出市场需求,特别是三甲医院等大医院,本科生想成为医师几乎不可能,充其量只能当技师,甚至有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留在或到大医院工作,也只能当技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三级医院工作,也必须是985、211等级别的重点大学毕业才行,有的还要求第一学历必须是985、211重点院校的本科毕业。上述情况会不同程度的造成人才的浪费。本科毕业生去县级医院当医师也比较困难,县医院一般也只招收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做医生。本科生比较有把握的只能是去乡镇卫生所做医生了。

3 医学生的就业难点

医学生的就业难点:①在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过多,从而加剧了就业竞争。有的省级普通医学院校每年招收和毕业的医学本科生上千人,而医学的专业性使得这些人只能去医院临床科室工作。且由于这些医学院校的级别不高,高层的医院不愿接收,低层的医院毕业生不愿去,必然会造成某些大医院的一个岗位几十个人争的局面。②是大医院的无限制的扩张已遭到遏制,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早已注意到并已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公立医院如大型的三甲医院不断建立分院或不断增加床位和扩大规模建立的超大型的医院[3]。过去医院招聘动辄六七百人,而现在每年招聘的认识也就是几十人。就业岗位的相对较少,必然会造成近年及将来医学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就业难。③医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往往毕业生都想挤进大医院,三甲以上的医院,宁可去大医院当没有编制的合同制职工。而区级和县级医院即使能提供事业编制,也不愿意去。

4 改变医学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减少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特别是低级别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再就是将医学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标准化,及全部标准化为临床医疗专业或全科医师,以利于本科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多样性,既可以就业于医院的任一临床科室包括医疗与医技科室,也可以继续深造任一临床专业读取硕士研究生学位。第三种解决的方法就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疏导学生在读期间树立去基层工作的理念,多学临床实践技能,本科毕业后转向基层医疗机构,去边远地区工作,去缺医少药的地区工作,工作3~5年后,优先安排较大医院的就业工作或考学深造。或者出台规定,考取临床专业的研究生(除非是科研型的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单纯的科研工作),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要去三甲以上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必须在基层县级以下医院工作3年以上。去基层医院工作的毕业生考研优先考虑或加分。这样解决或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基础医疗单位人员缺乏的问题。

5 医学大学生教育改革

5.1将本科生培养计划实用化,增加本科生在读期间的临床培训,保证本科毕业后就能从事和单独承担基本的医疗工作。目前,医学本科5年,只是最后一年是临床实习接触患者并学习临床实践,而这有限的宝贵的临床技能学习的时间都被用来看书背书做题准备硕士研究生的考试。而就业的压力迫使面临毕业的医学大学生人人考研,也就是说没有人将精力投入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从而使医学本科生几乎不具备任何的临床技能,也难怪医院包括基层医院也不愿意接受医学本科生来做医生。所以,应该将实习时间提前,安排在5年学制的第4年。在这个时间段,复习考研为时过早,即使在这个时间背书,2年后考研也会将背过的东西忘掉了,再说2年后的考研政策会有变化,从而在心理上和时间上都有利于本科生专心临床实习和实践。学制的最后1年用来巩固理论知识,反而会学的更扎实,因为经过临床实践,带着疑问去学临床理论知识会收获更大,也记得更牢固[4]。

5.2在考研的题目中增加基础的临床实践技能的考试,如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的操作。对于内科增加模拟患者病情用药的考试,对于影像专业研究生的考试增加阅片诊断的考试等,并将临床技能考试的分数至少占据50%以上。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着重两个方面。①是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诊断方面,除了传统的望扪叩听之外,也应下力气学会现代化的仪器诊断,如影像诊断,心电图诊断,因为很多急症的诊断依赖于这两种诊断方法。如很多年轻医生因为在值急诊班时,不认识蛛网膜下腔的CT表现,而误认为是正常的CT片子,而延误治疗导致患者死亡。还有不认识胃肠道穿孔的腹腔游离气体的CT表现,因误诊而导致患者死亡。再还有因为不认识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误诊误治导致患者死亡。②应注重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普及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知识,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生命。

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责任心的培养。大多数的医疗事故,究其根源,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责任心的问题。个人的性格大有不同,但在工作中都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严格遵守三查七对的规章制度。这些常规的工作态度从学校里就应该开始培养。

5.3对于研究生教育,应采用分类教育的方法。对于科研型的研究生,应注重科研方法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包括动物实验的方法,科研数据的获取,文章的撰写,SCI论文的投稿,自然基金标书的撰写,科研鉴定与获奖程序,专利的申请等的培训等。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应着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的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培训,医上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能,医学心理的学习。当然包括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疗差错的避免和处理方法,医疗工作责任心的培养等。

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着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撰写高分SCI论文的能力,基础研究的能力培养。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很强的临床能力。因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医院工作之后,承受的期望是医技精湛,科研能力强。如果只会写文章和申请课题,不会做手术,不会治疗患者,不会诊断疾病,会造成医疗事故频发,对患者、对个人和医院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即使到了高级别的医院,也会呆不长久,而被迫离开。

当然,对于创新,不单是写几篇文章,做几个课题,而是更多的提出和实践更新更有用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形成就在于老师和导师的教导培养及个人的积极努力。

提高医学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是提高其就业率的根本。在日常的教学与临床工作中,还发现,由于临床工作的繁重,本院的医生忙于应付日常的医疗工作,业余忙于科研和撰写论文,无暇顾及大学本科实习生和研究生的临床带教,且由于其本身就工作态度不严谨,言传身教,学习类人员也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错误频出。建立严格的检查与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样是培养大学毕业医学生良好工作习惯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为提高就业率和满足社会对医生数量的要求,应实时调整招生人数与招生类别。如,现在放开生育二胎政策,就应增加小儿科包括小儿内科与小儿外科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现在我国的人口逐渐老年化,就应增加老年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以适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的增加,对心理专业医生的需求增加,也应增加相应专业的培养人数。

对于人才招聘和大学生就业,包括医学生的就业,应以人为本,任人唯贤,建立合理的选拨招聘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情和腐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开公正。只有医院的人才需求明显大于医学毕业生的数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公平的因素。

创新型大学生是医院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刻苦肯学,性格坚韧,认真严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才是增加就业的实际办法。对于那些漂浮于表面,性格马虎,没有责任心的医学毕业生,将来会成为医生中的害群之马。

总之,社会在进步,人类的寿命在延长,对医疗的要求也在增加,对医生的需求也在增加。只有注重医学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的指导方向,医学大学生的就业才不会困难,将来面临的可能会是医学人才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郝明扬,李良,宋茂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1):27-28.

[2]颜亮.地方医学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05-806.

[3]田桂香,王建立,张增国,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3,27(7):431-432.

[4]温金英,陈杰斌,等.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及对策探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5):753-754.

编辑/罗茗柯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