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羌族舞蹈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教材的研究

2016-11-20 18:14范燕华龙有成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羌族舞蹈研究

范燕华 龙有成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从而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及创新,是我们一代一代国人的责任。羌族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由于羌族一直以来所尊奉的民族文化观念较为狭隘,因此羌民族很少与外界交流,導致其民族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无文字记载,很多文化失传乃至至今都蕴含着古朴神秘的气息。羌族在文化方面长期采取的闭关自守的态度,让羌族舞蹈显得古老、莫测、韵味悠长,其原始的舞蹈艺术形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活化石。在我国经济社会朝着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羌族舞蹈的艺术形式及其原生态的舞蹈作品成为了中国璀璨文化之中极其珍贵的瑰宝。虽然羌族舞蹈文化和现代舞蹈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羌族舞蹈艺术却也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它是羌族人民热爱生命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因此,以羌族舞蹈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教材,是对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羌族;舞蹈;学前教育校本教材;研究

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羌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以及景颇族等,这些少数民族既是民族自治的共同体,又是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族群。作为少数民族的羌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古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走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其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先经历了自东向西的迁移,又进行了自西向东的迁移,最终在岷江上游一带定居,形成了相对闭塞的聚居区。羌族文化中以羌族舞蹈最具特色。羌族舞蹈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经常受到战争的影响,以及长期处于一种受压迫的状态,使得羌族舞蹈古朴的艺术风貌和原始的艺术形式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羌民族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民族,这也正是羌族浓郁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得以完全保留的重要原因。

1 羌族舞蹈的发展历程概述

1.1 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了古巫带领的多个军事力量部落集团,其中包括三苗、三危以及尤三大部落,这些就是羌族最早的最高首领,羌族所有与农业、天文、地理、医药以及战争等事物相关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这些首领的手中,巫文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之后巫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原始时期和殷商社会最主要的文化形式。最原始的羌族因为生产力非常低下,加上生存竞争的严酷,将羌族人民内心最关心的事物定位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得到食物,第二,是大量的生殖,自此羌族人们的意识也开始重点围绕在这两个问题发展,即生产与生育。由于原始羌族对自然界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万物有神,自然崇拜的思想便自然、生产以及生育等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与生产、生育相关的巫术意识,自此巫术仪式开始有了最初的艺术萌芽,而羌族舞蹈也正是从这些巫术仪式中发展而来。[1]

1.2 羌族舞蹈的起源

古代时期羌族文化被称为姜炎文化,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了华夏文化与西羌文化两个部分,华夏文化慢慢成为了现代的汉族文化,成为汉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羌文化则是指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大多数为羌系民族地方文化与现代羌族文化。古羌人的部落相对较多,人口非常繁盛,遍布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各地,殷代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古羌人的活动,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数千年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羌族人民和其他的兄弟民族一起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绚丽多彩、光辉夺目的中华文化。[2]羌族舞蹈艺术是建立在羌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上,与羌族文化息息相关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其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一样具有欢乐的激情,舞蹈节奏明快而活跃。羌族舞蹈大多表现为其自我民族的一种娱乐性集体行为,而这种集体行为体现了羌族的民间习俗,体现了羌族先民在各种环境下为了民族的生存而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羌族的风俗习惯众多,而且很多的习俗都是通过羌族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例如,农历四月初一举行的“祭祀会”,农历六月盛夏举行的“歌仙会”,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的“羌历年”,还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以及婚庆嫁娶等等都要以羌族的舞蹈形式进行表达。

1.3 民族性格与审美价值给羌族舞蹈带来的影响

羌族有特殊的民族文化根源和长期生活变迁,一直以来居住环境都受到了生产、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制约,致使羌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信仰与生活方式,羌族一直信奉自然崇拜与原始膜拜,以天、地、日、月、山、水、树、石为神的原始信奉,以羊为图腾崇拜,信奉着万物有灵的神灵信仰。此外艰苦的生活环境、长期的战争、长久的颠沛流离又让羌族人民养成了忍辱负重和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这一点在羌族的舞蹈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羌族舞蹈就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民族舞蹈艺术,折射出来了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在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审美习惯的传承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就是在其流动的艺术形式中,这种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与舞蹈信仰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羌族舞蹈本身具备审美表现来看,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心理都直接来自于该民族原始乐舞的听觉和美感,让羌族人民在审美认识中体验到了心理上的愉悦,目的是使得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以古朴多姿的律动和意蕴装点着宗教的各类祭仪,在羌族人民丰富的想象与幻想下,不仅宗教发展得日益成熟,羌族舞蹈本身的审美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羌族人民可以全身心地体验到纵歌狂舞的快乐。

2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羌族舞蹈艺术是羌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整个大家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以来,经过党和政府的重视、发掘、整理,以及对羌族文化艺术的大力宣传,让羌族舞蹈正式走上了艺术舞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面对这一境况,如果能让羌族舞蹈艺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教材,羌族舞蹈艺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羌族舞蹈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形体教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体现,更是艺术修养和文化习俗有效结合的重要结晶。羌族舞蹈如果能编排为课程教材,就可以将羌族的舞蹈从实践转化成为理论,再用艺术理论去引导舞蹈实践的整个过程,将传统的羌族舞蹈艺术从广泛的社会活动中提取出来,使其形成一套完美的艺术规范教学组合,再以教学组合的方式带动羌族舞蹈的舞台表演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化成为发散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以最有力的艺术感染力震撼观众的心灵,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将会大幅度地推动羌族民间舞蹈走向现代化,让这一伟大的文化艺术产品跟随时代的发展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所有的民众都能受到羌族文化智慧的启迪,让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携手、团结奋进,为我们的社会大舞台添加全新的艺术生机和活力。

3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具体内容

3.1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的整理方法

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教育中,在课堂采用组合教学训练模式,使用合理的教學手段与训练步骤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组合就是指在音乐或者某一种节奏的配合之下,教师采用多个动作进行串联与组织构成的一种比较短小的训练组合,从最初期的代表性教学发展成为根元素教学,通过—元素—动作—短句—组合到—片断的全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动律为中心点,选取主干动作与基本动作,注重将羌族舞蹈的风格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得编排后的羌族舞蹈成为典型的组合教学模式”。[3]

3.2 羌族舞蹈基础训练组合的编排

基础训练组合阶段在舞蹈教材中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基本形态、情态、动态以及基本韵律和基本节奏进行初步的认识与掌握,是羌族舞蹈教学流程与教学原理中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第一步。因此,针对该阶段的训练目标,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进行再编排时应该注重准确性和针对性,依据羌族舞蹈的民族特点,对舞蹈中的节奏特点、形态特征、动作力度、速度、幅度、各个动作的发力点及最基本的风格特点等,如小腿划圈的分解动作,跳舞时胯的正确定位等。在对基础组合训练进行编排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羌族舞蹈核心动律与基本体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肢体上形成较强的动作肌肉记忆与心理暗示习惯,就需要舞蹈教师进行编排时针对某一个特定动作、姿态、步法以及体态进行反复的训练。此外,为了有效避免单一性的重复练习让学生感到乏味,舞蹈教师还应该对这种单一动作进行合理的剖析,把单一动作分解成为动态、动律、动力以及节奏等四个因素,让学生可以在相同的动律之下,进行不同的舞姿、空间以及节拍训练,让学生在这些训练中学会运用身体记忆来领会羌族舞蹈特定动律的要领,加强羌族音乐的节奏训练,提高学生支配身体的能力和心理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羌族舞蹈的兴趣,充分了解空间意识感受与舞蹈动作、节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不同动作重复训练中熟能生巧。

3.3 风格性的训练组合与编排方法

风格性训练组合是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训练阶段可以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因此,被认为是羌族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成熟阶段与深入阶段。为了让学生能对羌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教师对羌族舞蹈风格性训练组合进行编排时,应该依据羌族民间舞蹈基本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和六种风格性组合进行,两种类型分别为自娱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六种风格性组合分别为萨朗舞、席步缴、莫恩纳莎、忍木·那耸瓦、克什叽·黑苏得以及埃古·日格沙,这六种风格组合形成了一种各自独立却又有一定联系的风格性训练组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风格训练组合中了解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并把羌族舞蹈整体的形态风貌和民族性格充分地展示出来。

4 结语

羌族舞蹈是我国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当前大部分人对羌族舞蹈的认知还很少,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正如一些教育家所讲的,一部优秀的教材需要进行多年的研究和编排,它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更新与总结,才能真正地将羌族舞蹈从民间带到课堂,才能将其建设成为一部优秀的舞蹈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谭悦.论羌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训练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8(10):136.

[2]芦金钢.高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点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艺术观察,2015,11(8):102.

[3]谢鲤芯.羌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2014,16(04):52-53.

猜你喜欢
羌族舞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冰上舞蹈搭档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和舞蹈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