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坛城的审美形态分析

2016-11-20 19:38张竞成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审美

张竞成

摘 要:藏传佛教坛城是一个混沌的审美主体。从理念、仪式和图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坛城是一个虚拟、圆融的理念审美形态,也是一个时间性和象征性互动生成的仪式性审美形态,还是一个寓“象”于“形”的程式图像审美形态。经过三者的统一,我们获得对坛城审美主体的系统认识,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吸收藏传佛教文化中的有益营养。

关键词:坛城;审美;理念形态;仪式形态;图像形态

在藏传佛教修炼者看来,坛城蕴涵着世界的原理,也是做法必不可少的工具,审美不是它的目的。在非宗教人士看来,坛城沙画作画的过程如行云流水,所形成的图案赏心悦目。但这些表象并不能概括它的真正本质,它的出现和消失显得神秘莫测、混沌不清,要将其厘清,需要一种方法的指引。柏拉图认为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分层次的,他将世界分成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是世界的终极根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认识方法有一种启示,即在不同的层次上,坛城具有不同审美形态。

1 理念形态:虚拟之中的圆融感

坛城是古代藏密修习“密法”,防止“魔众”入侵建造的一个的土坛,在坛上安置了佛、菩萨等尊像,以供修法时祭拜,逐渐形成一整套规程和图式,反映出对世界的认识:宇宙中心有巨大能量的神,神的聚集产生莫测神力的“场”,这个“场”是理想之地,让人心向往之,同时具有防御和征服的功能。这是一种自足的理念,与藏民族内敛又不失野性、神性与人性混杂的民族性格有内在的一致性。

坛城的理念虽然具有自洽性,但它是建立在虚构前提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对“神”的主观臆造和“神迹”的演绎,是神性与人性统一的体现,是仿照人类社会在“神的世界”构建的一套秩序森严的话语系统。坛城的仪式和图像就是这种理念的拓展和具体化,用于与诸神的沟通,是超越于现实的存在,蕴含着绝对的精神。

坛城是理念的完满模型,其图式“形”与“意”相统一,层次丰富,存在一种严密的秩序感和纯粹的理性之美,体现在坛城场景的构造之中。坛城是能量的汇聚之地,呈辐射状从中心向边缘拓展,分内外和东南西北。中心是众神的栖息地,是最美好的场所,中心以降等而次之,到最外层以火焰为界,火焰之内为金刚杵,镇压一切邪魔,火焰以外为生物界,包括人类和各种动植物。这说明坛城中心是权利的中枢,四方有四神驻守,从内城到边沿层层设防,最外层火焰以最强的威压阻隔开两个世界。所以说,坛城集治理、防御和镇压“多功能”于一体,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如人的躯体、土地、社会等其本质都是由坛城的结构塑造的。坛城成为抽象的意念之物,对于坛城施加的法术可以显现在与它同构的其他事物上,使得坛城的建造成为藏传佛教仪式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2 仪式形态:行为中的时空延伸

坛城作为喇嘛做法的工具,是为仪式而建造,在仪式中产生,也在仪式中消失。其仪式性行为按照编排好的模式进行,以行为的轨迹拓展着时间和空间的内涵,具有一种规范的美感。仪式以坛城的修建为中心,分阶段通过场景的转换得以展开。

2.1 坛城建造前的“清场”仪式

大喇嘛主持仪式的全过程,开始以念咒的方式表达对智慧之神的膜拜,并祈求它的帮助。接着喇嘛们开始检查场地,如果有非喇嘛教的神灵,则由一个喇嘛化身恶魔,将非喇嘛教的神灵抓起来,并消灭之。然后喇嘛们在场地撒物品和法水,表示有喇嘛教的恶魔保护此地,至此完成占领和征服。于是大喇嘛宣布要在此地建造坛城,由喇嘛拉着五色线,请五佛进驻此地,表示取得了神灵的认可,解决了仪式合法性问题。

2.2 坛城建造仪式

“清场”仪式结束后,由多名喇嘛协作完成坛城沙画,制作时弟子必须在意念的帮助下完成神的宫殿和神的塑造,然后一步步向外,最后到达最外圈的世界末日之火,修建出一个具有法力的“场”。完成后,喇嘛们围着坛城跳起“犧牲女人之舞”,表示启动坛城的法力。

2.3 建造完成后的“灌顶”仪式

坛城沙画的制作是整个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坛城仪式最终的目的是灌顶和修炼。灌顶由大喇嘛将具有神力的水撒在接受灌顶弟子的头上,表示他正式获得了佛的传承。仪式结束后,大喇嘛口念咒语捣毁坛城,将沙装进花瓶,倾倒入河中,作为蛇神的礼物,表示外在的坛城已经毁去,内在的坛城经过修炼更加坚固之意。接着扫除坛城的全部痕迹,大喇嘛宣布整个仪式结束。

3 图像形态:象征范式的平面化展开

不管坛城蕴含多少理念和功能,最终还是要用具体的形象来呈现,包括平面、半立体和立体三种图像形式。平面图像以唐卡和壁画为代表,半立体图像以沙盘为代表,立体图像以坛城雕塑和具有坛城格局的寺庙为代表,一般供奉在寺院墙壁、天花板和大厅里。坛城作为一个具有征服和治理意义的抽象概念,要满足其图式能够重复和传播的需要,必然会借助某种范式或仪轨作为图像造型的指南,其中,固定的绘画元素是最基本的条件。

3.1 几何骨架

根据仪轨,坛城基本图式是一个对称的几何骨架结构,能够释放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坛城第一层骨架用一个横线和竖线组成十字形作为轴线,在此基础上,从中心开始安排内方外圆的两个图形组合,在方形和圆形内各自再套5层,层层套叠,秩序井然。并在这个骨架内从内到外布置佛像、门楼、台阶、石梯、火焰等图案元素,取得骨肉亭均的效果。骨架在坛城的造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了坛城主要的结构和图案元素的位置。

3.2 象征图案

如果说坛城图形的整体性是由骨架决定的话,那么它的丰富性则是由具体的图案填充来实现的,根据图案在世俗界的“身份”可以分为:第一,神魔类,如神像和恶魔;第二,建筑类,如东南西北四门和宫墙外的台阶;第三,景观类,如山川、河流、云朵、火轮等;第四,动植物类,如双鹿法轮图、植物莲花瓣图等;第五,人工饰品类,如宝瓶、外墙璎珞、宝幢宝伞、贡品等。这些图案造型或写实,或装饰,或抽象,但都符合坛城造型仪轨的要求,并与整体骨架相契合。

3.3 装饰色彩

坛城图像的色彩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分为红、黄、蓝、绿、白、黑六色,搭配方式有:第一,作为底板色,在内城多以对角线的方式分为四块颜色,象征四方的象限,内城外的底板则以比较整块的色彩表示,外圈以色彩交替而形成的彩带圈表示,这些色彩组合成为图案的基本构成;第二,作为点缀色,坛城图像骨架内具体的图案色彩则是以这六色交错点缀而成,呈现出绚丽辉煌的效果,反映出坛城所在世界的美好。

4 结语

对于宗教文化,不管有无宗教信仰,都可以从中吸收到有益的营养,其原因在于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中有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对该话题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这并不影响人类对美的追求。从坛城抽象的理念到行为的仪式,再到根据仪轨描绘出的图景,所呈现出的理性与感性之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质与表象的联系。同时提示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既可以通过打破时空的限制,寻求超越物性的意境,也可以通过某种行为程式使精神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庆有.坛城——藏密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J].西藏艺术研究,1997(04):34-46.

[2]赵雪峰,Jeff.坛城有五色[J].颂雅风·艺术月刊,2016(Z1):111-115.

[3]沈启鹏.我读藏画“坛城”[J].美术,2004(04):106-107.

猜你喜欢
审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