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发挥好馆办文艺团队的作用

2016-11-21 05:06刘彦
剧影月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业余文化馆文艺

■刘彦



重视和发挥好馆办文艺团队的作用

■刘彦

馆办文艺团队是指各级文化馆创办、辅导并根据需要经常参加本馆组织活动的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如何正确评价这支队伍,如何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如何发挥好这支队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值得文化馆从业人员去思考去实践。

一、应充分重视馆办文艺团队的作用

馆办文艺团队的诞生、成长,几乎伴随着文化馆的发展历程。馆办文艺团队无论是从一个地区还是全国来看,发展始终不平衡。笔者参加贵州省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最大的感触就是许多馆的“自评材料”存在浮夸现象,以馆办文艺团队为例,为了凑足数量,将不少社会上的业余文艺队伍贴上“馆办”的标签,或者干脆把这些业余文艺团队直接纳入花名册;至于下基层演出场次,50场、60场、70场……缺乏佐证材料的任意说。通过实际了解,这些馆也承认对其馆办文艺团队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当然,其中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该省接近半数的文化馆都有一支由政府财政保障的文艺队伍,它的前身是县文工队或艺术团,有些县至今仍沿用艺术团的称号。原来是独立的队伍,后划入文化馆,所谓馆团合一。县里面的大型活动、演出晚会,文化下乡等都由这支队伍担纲完成。它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馆办文艺团队,因为任务是指令性的,许多还是由政府或宣传部直接下达,人员工资、演出及活动经费都是由财政提供保障的。因为有了这支队伍,那些业余文艺团队即使是馆办的,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冷落和忽视。二是许多馆并没有自己真正创建的团队,而是将社会上已存在的业余文艺队伍、民间文艺团队作为自己的团队登记在册,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含混,有的属挂靠性质,有的只是定期提供场地让他们使用。三是尽管有了馆办团队,但缺乏必要的业务辅导和相应的资金支持,编排及演出的水平始终停留在低层次上,演出活动自然受到影响。四是许多业余团队都是相关艺术爱好者在一起的自娱自乐,虽然纳入到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的管理中,但长期不安排演出任务,自娱自乐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2003年全国第一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首次明确了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的属性、工作、任务和相应要求。时隔12年的第四次评估定级工作不仅再次强调馆办文艺团队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相应的考核指标,如团队的数量、下基层演出的场次等。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馆办文艺团队作用,并加大对其工作任务的要求?我想主要还是围绕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如何真正发挥好作用来考虑的,具体来讲就是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文化馆如何能干事、干实事、干好事。一般而言,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文化鉴赏、文化参与和文化创作。要求馆办文艺团队每年下基层演出,就是解决群众的“文化鉴赏”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与日俱增,唱歌、跳舞(最典型的现象当属广场舞)、摄影、书法……各艺术门类都有群众的身影。与此同时,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数量都在快速增长。据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的统计,该区登记在册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已达1977支。置身于庞大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之中,文化馆的馆办文艺团队始终担当着引导、表率和示范作用。

进入“十二五”以来,文化馆的设施设备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随着各级财政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及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实,经费问题也随之大大得到了缓解。然而,新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了出来。面对公共文化大量的工作、任务和服务要求,面对城乡尤其是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馆普遍因队伍薄弱、人才不足,其社会职能和社会影响力未能正常发挥,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未能有效地得到提升。而大的背景是,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编制采取越来越紧缩的政策。贵州的县级文化馆现有编制多数在10人左右,最少的仅3人。在这种情下发挥好馆办文艺团队的作用,能有效解决文化馆人才力量不足问题。

二、加强组织和机制保障

在明确馆办文艺团队是“搞好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定,形成规范性的机制,让馆办团队参与到文化馆的管理和服务中来。应将馆办文艺团队的工作纳入文化馆的工作计划,纳入馆里的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中。馆里要有相关的部门或专人具体负责,进行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等工作。文化馆应根据文艺团队的特点、具体工作任务、发展目标,在场地安排、艺术指导、服装道具、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涉及到经费问题,如购置服装、道具,编印业务资料、宣传资料等。要在每年年初的经费计划安排上予以明确,确保团队的正常运行和工作的开展。

馆办文艺团队属于业余团队性质,由文化馆自行组建,其成员应向社会公开选拔、招考,招考时可优先考虑馆内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毕业的学员。大量的社会业余文艺团队希望能成为文化馆馆办团队,这其实是一个便捷的方式。可采取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提出申请,文化馆相关部门根据申请和对该团队的队伍组织、业务水平等情况考察,遴选出优秀的队伍,提出建议后交馆管理层审批。为了公平地对待每一支团队,同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应通过管理层制定馆办文艺团队的“管理办法”,让所有团队的运营、开展活动统一在这个“办法”中。馆办团队要加强内部管理和自我管理,将文化馆的管理与馆办文艺团队自身的管理结合起来。

要建立馆办文艺团队的激励机制。贵州不久前曾举办过“全省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调演”,来自全省9个市州的代表队通过一定的选拔、推荐,最终近千名演员将四个艺术门类共计64个节目带到省城贵阳集中展示表演,评比出优秀等次,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此调动馆办文艺团队的积极性。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馆办文艺团队既然是“馆办”,必然要打上文化馆的印记。演出、任务始终围绕公共文化服务这个主题。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为民间文艺团队、社会业余文艺队伍作示范、引领,加强团队的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自身应有过硬的本领,基本功扎实。馆办文艺团队涉及最多的艺术门类是舞蹈和声乐。舞蹈于馆办文艺团队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参加演出的节目比重,都占有很大的分量。由于多数团队的成员以中老年为主,且大多仅仅为爱好者,没有更好的基本功,但既然要为群众服务,就得考虑演出的效果。声乐也一样,除有一副好嗓子外,应当要求成员从专业的水平要求上不断强化训练。其次,应注重编导水平,加强节目的编排质量,突出新意。一方面,团队要有自己的保留节目、品牌节目并不断打磨;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创新或原创类节目。尤其是下基层演出的节目,可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特点、欣赏习惯,来进行创作和编排思考。创新类、原创类的演出节目往往更受欢迎,对经常看电视节目的观众而言,创新类、原创类的更具意义、更接地气,更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第三,文化馆在发展馆办文艺团队的谋篇布局上,应注意年龄结构。当前,馆办文艺团队普遍老龄化现象严重。由于年龄原因,本来不错的节目表演起来缺乏新意、缺乏活力,观众不是很满意。不是要排斥、摒弃中老年团队或成员,而是我们在培育和发展馆办文艺团队时,应有意识地扶持少儿和青年团队,在示范带动方面有实实在在的突破。第四,要加强对馆办文艺团队艺术骨干的培训和指导。除培训辅导业务知识、专业技艺外,还要培训和提高他们的活动策划能力、活动组织、实施能力。如上所述,文化馆业务人员受限于编制而人手不足,许多活动的开展,包括策划、组织、实施都需要人手。充分发挥好馆办文艺团队的作用,应该从培养人才抓起。既要把他们培养成群众身边的“明星”,又要将他们培养成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者。第五,提倡“精准服务”,讲求实效。在文化馆的统一安排和实施下,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对演出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可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直接提供充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实条件下,调动民间力量及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能够大大提高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馆办文艺团队既有民间团队的某些属性,又有文化自愿者的特征。发挥好馆办文艺团队的作用,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业余文化馆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千年的回眸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为业余棋手诊脉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节日畅想曲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