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年有微博
——略论2010年以来的微历史出版现象

2016-11-21 20:38□杭
剑南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编著民国历史

□杭 玫



假如当年有微博
——略论2010年以来的微历史出版现象

□杭玫

一、“微出版”初现端倪

微时代,即微传播时代,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微时代催生出微出版活动。“微出版”最初是指“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而进行的出版活动”。意即其与传统出版的主要分野在于其依托的出版形式,为数字出版的代称。2011年7月,以为名叫马特·斯图瓦特(Matt Stewart)的美国作家因没有出版商愿意投资,选择将他的作品《法国大革命》发表在推特上,连载四个多月,发表3700多条后终于正式出版,被媒介认为是第一本“微博小说”,或真正意义上的微出版(micropublishing)小说。从题材内容上来看,这也是一部私小说,与宏大历史叙事毫无关联,而是讲述了美国旧金山的一位女糕点师傅的家庭风波。而与此同时,日本作家辻仁成的《喃喃自语的人们》、角田光代的《晚安,明天见》等也拉开了微博小说的创作局面,连载以来,网络读者反应强烈。这种“出版”方式刚刚崭露头角,就有学者称这种语录体创作将仅是“一过性”的潮流,碎片式结构是现代性焦虑的产物,只适合发布信息、宣泄情绪,使人们暂时获得信息满足的安全感,并且犀利地指出:既然相关内容可以极为方便的通过网络订阅,又何必多此一举地购买微博图书呢。

然而事实是,经过五年的出版探索,“微出版”不仅没有昙花一现,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微出版”:从形式到内容的改变

19世纪早期,多伦多学派代表人物哈罗德·因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指出:传播媒介的产生影响着文明发展的走向。媒介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则是人类思维的扩张。他的学生麦克卢汉则阐述得更为直接:媒介即讯息。这样的论断未免带有较强的“传媒决定论”的色彩,然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确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虚拟世界成为一个新的空间维度,缔造着崭新的文明形态。

笔者认为“微出版”已经从在形式上依托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发展为在思想和行为层面上开始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取向,其要素在于内容的碎片化和易读化,出版的简易化和微缩化。从论坛写作、博客写作对纸介图书出版的巨大推动作用就可以看出,时至今日,读者仍然希望喜爱的作品是有形的、可感可触的,不受电力和网络所限的白纸黑字的实体出版物。尽管目前对微出版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媒介技术层面,但既然属于出版范畴,就仍然应以内容为王。“关键仍然是内容,而且永远是内容”。微出版的内容,不再强调系统的长篇宏论,而是一条条经过“把关人”筛选的信息流,聚合信息、观点、知识之后,形成知识增量或某种舆论场,最后汇总为一套思想体系,表达一定的主题。所谓“微内容”(microcontent)是相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出版中的“大制作、重要内容或者宏大内容而言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原创性强,风格独特。叙事特征显得比传统文本更为个人化、私语化,可读性强、刺激性大,内容多元化,文体多样化,语言简短化。台湾作家李敖以近八十岁高龄开始尝试微博写作,并对其推崇备至,认为在“140字限制中呈现起承转合”需要相当高超的炼字造句本领。如果微内容的传播真的可以使信息传达更洗练、更简明扼要,那不正是应了孔子“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治学追求吗?

三、“微出版”的早期实践:微历史读物

以微博书为例,从线上走到线下,进入传统出版领域,为出版者打开了一个“举重若轻”的思路。这类选题有《微语录》《微书话》《微博改变一切》《大头条》《发财说史》《有权懦弱》《一个都不正经》《蔡澜微博妙答》等,除了个别的“鸡汤类”语录读物,更多为历史读物。

相比网络段子集锦,历史读物段子手的策划不受时效限制,往往有断代史主线,有野史的八卦细节,因而原创性更强,也更能满足受众的猎奇心和窥私欲。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一个滥觞的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的,它只有与当下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能为人所理解。从本体论角度而言,历史也构成当前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当代史对于文化程度良莠不齐的当代读者而言,更具备阅读的快捷性、内容的浅白性和思想的贴近性。作为一种文化快餐和话题性素材,它能短平快地丰富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从客观上看可以高效能地提高大众的谈吐修养,与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实现同步化,引起山呼海啸般的社会争鸣,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轰动效应。同时,历史研究不仅包含“全景式”的洪流的把握,也包含以人为本的叙事,以详细的个人手稿、书信、回忆录、传记、档案记录、个人文集、口述史料、照片、史料汇编、学会年报、杂志刊物、地方志等史料重现影响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甚至还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验故事,揭示出已经被遗忘或被过滤掉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原貌,也使读者感到新鲜生动,感同身受。鲁迅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谈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以当代草根视角撰写的微历史,就是普通人写给普通人看的历史普及性读物,有其存在的深刻合理性和不可忽视的意义。

开卷有益,微阅读古已有之,欧阳修曾提倡“读书三上法”,即马上、枕上、厕上。“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如厕则阅小辞书”。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花边新闻”史仍是历史。这里说的微历史可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微博体写历史,旨在编纂现代版《世说新语》;另一方面是讲述历史细节,可以说是尘封久远的历史细微处的信息集萃和脚本还原。其创作高峰出现在2010年至今,其间由于民国资料的稀缺性和历史人物性格的莫测性,影视剧和畅销小说的热潮,导致其引发了更大的兴趣和关注。可以体现微历史出版的作品有(仅举例):

在众多创作中,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以来出版的《微历史》系列总体来说出版时间较早,销量比较大,影响最为广泛,引来一批跟风之作。从选题策划来看,《微历史》与余世存的《非常道》如出一辙,但完全借助了微博的外壳,“新瓶装旧酒”。从作者选择来看,读者厌倦了学者、教授的高台教化,更热衷于平民以“接地气”的方式讲史。从装帧设计来看,以微博界面为封面布局,以历史内容作话题,以名人作为感兴趣的人。副标题橘红色,准确地勾勒出该书的内容定位,给人以醒目而亮眼的新意。从内容来看,书中包含的2000个经典段子再现史实,200张稀见图片重温历史现场。篇幅短小,五脏俱全,有据可查的文献通过历史人物本身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情境再现带给读者很强烈的代入感和临场感。从文体文风来看,形式自由,洋洋洒洒,说东道西,所涉及对象杂而有序。然而,从组稿素材来看,这类书不再追求深度思考、严谨论证,从读者对象来看不再具有专门性和针对性,从叙事方式来看不再受文体结构和语言风格的限制,与读者交互倾向明显。

然而以微博书为代表的微出版,为了阅读体验的轻松幽默,互动性强,往往陷入了“哗众取宠”的表达怪圈,且与海量冗余信息共生。事无巨细地描摹和“触景生情”的感想导致“众说纷纭”的奇观,常常平原走马、离题万里,不成系统,多出现“拉家常”“唠嗑”一般的闲言碎语和琐屑的生活细节,体现出碎片化的出版生产、消费与共享机制。这种倾诉欲爆棚的话语狂欢盛宴,直播间式的信马由缰的叙述,很大程度上在进入出版环节也很难进行有效整合,极易造成能指与所指的错位,形成“只言说,不说事”,最终形式压垮内容的尴尬。当微出版的碎片化文本入侵并占据人们的文化生活时,受众仿佛被剥夺了条分缕析、冷静思考的权利,陷入到玩味海量无意义信息的语境中,面临被“娱乐至死”的危险,引发阅读灾难。[7]结构文本尚且如此难以被受众有效把握和利用,更遑论其内容的庸俗化、低智化,人文关怀的缺失,道德情怀的颠覆等主题导向上的问题。归根结底,从文化使命上说,出版除了追求自身生存发展所必要的利润,毕竟还担负着“潜入历史,化为永恒”的社会历史责任,需要生产经过深度加工的精神文化商品。以微博书为代表的微出版物,浅陋应时气质浓厚,短命快销属性明显,其口水化的结构新颖锐气有余,而文化积累成分不足,造成本书的形散神不聚,从媒介特质来说更接近文化速读类的信息传播,更具空间而非时间偏向,从某种程度上说破坏了传统纸质阅读所应保留的“仪式感”。

四、结语

微出版的出现正在引起出版业改良式渐进的结构性变革,相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将处于纸质出版与电子出版,专业出版与微出版共生共存的过渡时期。微出版带来的极大的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如何将其上升到道德自觉、操作规范的层面,如何寻求其带来的新的增长点和盈利模式,如何使传统出版内容更加言简意赅、实时交互,这些问题都能更有效地促使出版业转变内容生产机制,更新营销传播理念。

(中国书店出版社)

民国文林编著:《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国学大师们》,现代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民国文林编著:《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现代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民国文林编著:《细说民国大文人3:那些文学大师们》,现代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民国文林编著:《民国范儿:是真名士自风流》,现代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刘仰东编著:《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出版。

赵恺等编著:《一言难尽全集》(全九册),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3月出版。(全集包括《一言难尽:春秋战国历史现场系列》《一言难尽:两汉历史现场系列》《一言难尽:魏晋南北朝历史现场》《一言难尽:隋唐五代历史现场》《一言难尽:两宋历史现场》《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系列》《一言难尽:明与前清历史现场》《一言难尽:晚清历史现场》。)

卢广伟编著:《不忍细读:微历史下的民国记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张泉,吴晓初编著:《微博1912》,商务印书馆,2012 年11月出版。

张程著:《微博晚清民国史》,团结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叶新编著:《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蒋丰编著:《万条微博说民国》,东方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猜你喜欢
编著民国历史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新历史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绿巨人实验
《国学小子丛书》书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