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败毒散败毒

2016-11-22 12:43王建峰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邪气痢疾外感

王建峰

目前,“火毒”的概念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将火毒与火热极盛的病态等同看待。败毒散作为败毒药物,也为人们所常用。但是败毒散组方中不仅没有清热解毒的药物,甚至是性味寒凉的药物也极少,难免引起人们的疑惑。

关于败毒散的源流早有分歧,学者们支持的来源主要有《南阳活人书》《小儿药证直诀》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考证,败毒散最早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败毒带原方药物组成及用法:“前胡(去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芎、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上十味,各三十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中医理论中的毒

中医理论中毒的内涵丰富,涉及到了大内科、皮肤性病科、肿瘤科等诸多医学分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追溯其源流,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已提及毒,分别为箭毒与有毒药物;《黄帝内经》记载有“寒毒”“热毒”“大风苛毒”等名词;《金匮要略》中有“阴毒”与“阳毒”,并记载了治疗方药。中医药中毒的含义有热毒、风毒、疫毒、瘴毒等外邪;丹毒、毒痢、脏毒、中毒等病名、病证;病理因素或疾病产物;药物的偏性、毒性或副作用。根据毒的来源可分为内毒和外毒。内毒是指机体内精气血津液的运行、化生环节障碍,导致的病理因素或疾病征象,包括痰湿毒、瘀血毒、败血毒、滞气毒、败精毒、火热毒、燥屎毒、尿毒等。外毒指自外而来,侵袭机体的病邪,有外感毒、药物毒、食物毒以及动物毒等,可概括为环境毒。

败毒散所败之毒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述败毒散“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应为感受“时气”所表现的症状。再观《南阳活人书》与《小儿要证直诀》,均称其“治伤风、温疫、风湿”。“伤寒时气”的提法较“伤风、瘟疫、风湿”更古朴,其实都是外感之邪。故败毒散所治疗的实为外感毒,具体而言当为风寒湿之邪积聚而成。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又《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患者卫表不固,风寒湿邪外袭,形成推墙倒壁之势,蕴结不解。明代朱楠的《普济方》首先记载了败毒散治疗痢疾的经验。现代贾波认为败毒散所治之痢疾以“风寒束表,邪气内陷,滞于肠道,气血不调”为基本病机,临床使用本方当以痢疾兼见表证为要点。外感风寒湿为此毒之性,卫气虚乃酝酿成毒的根本。

为何言本方“败毒”

毒邪致病发病急,病情重,热象盛,传染流行以及传变迅速复杂。败毒散所主外感病,发病迅速意在言下。笔者推测该方制方本意并不是为单一病患而设,而是用于同一时期病症类似的众多患者;而文下又载有“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二·治伤寒》)。由此可见,败毒散主治的病症符合毒邪致病的特点。败毒散组方中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人少阴而理伏风,兼能祛湿,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直折邪气;柴胡、薄荷散热升清,川芎和血平月十祛风,助羌、独辛散透达;前胡、枳壳降气化痰,桔梗利咽开肺,升降相因;茯苓健脾除湿;人参益气助卫,甘草和中,协人参扶正以驱邪。本方解表之余疏理气机,以挫邪气结聚不解之势;助以人参,防邪深入,同时助正祛邪。败毒散辛温散邪,疏导气机,挫其毒势,故曰败毒。

目前,大众儿提到毒,十有八九是指热毒。然而,败毒散所败之毒不仅非热,而是因正气不足、风寒湿之邪蕴结不解而成。败毒散集辛温辛散之品于一体,助以少许人参,实为开结驱邪之良方,可挫风寒湿邪气结聚之形势,故名败毒。经后世医家不断发展,目前本方的应用范围已经不止局限于原文记载的外感病症。当代学者对败毒散推陈出新,将其广泛用于治疗感冒、牙龈炎、肺癌引起的胸部不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性荨麻疹,各种痛证(正气不足邪气偏盛证),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方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心悸、心痛、季节性咳嗽、瘿痈等病证时,效果亦佳。

猜你喜欢
邪气痢疾外感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视角新解“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诊断和防治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