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丘壑退潮迟

2016-11-23 13:11熊文祥
东坡赤壁诗词 2016年5期
关键词:七律清泉诗词

熊文祥

龚仲达先生在《诗迷自嘲》之二写道:

兴来夜半雨丝丝,万理千梳韵未祺。

陌上荼蘼花事少,胸中丘壑退潮迟。

天垂青眼谁曾见,句有涂鸦孰可知!

孤棹迷津终不悔,稻粱无补也心痴。

这首七律是龚仲达先生诗词写作的夫子自道。据他讲,这些年他写作的诗和词达千余首。这令我十分惊讶,他哪来的这股疯狂?这般痴迷?况如今年近古稀,强劲势头丝毫不减,且有愈老弥坚之势。这就不能不使我由衷佩服。我也算道中人,雕章琢句、拧断数茎整十年,所得诗词不足三百首,且鱼龙混杂,良莠参差,与仲达比,只能望其项背。现今读了他的这首《诗迷自嘲》,总算窥见了个中奥妙,原来他是“胸中丘壑退潮迟”啊!所谓“胸中丘壑”,是指他对社会万象、人生得失、天道自然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情不得已者,发而为诗,故能集腋成裘,终有此《月下清泉吟稿》面世。这里,“胸中丘壑”是至关重要的。胸中有丘壑,笔底才有诗词。胸中若无丘壑,偏要作秀风雅,那就如俗语所说“牛不喝水强按头”,所写当然就是假、大、空了。而时下偏有不少人,热衷于这种假大空写作,不管有无感悟,有无发现,只要是热点时政,动辄连篇累牍,乐此不疲。对此类作品,当起南唐中主李璟于地下发一棒喝:“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仲达先生很聪明,他就极少写甚至不写这类题材。

诚然,诗词作品的数量只能说明诗人的勤奋,而质量才能见出诗人的艺术才情。在我所接触到的个人出版的诗词集中,《月下清泉吟稿》是一部很有质量的集子。且看下面这首七律《樱园无花》:

去岁今朝万树花,云蒸雪蔚漫天霞。

莫非斗转春无信,许是风寒叶未芽。

屡觉炎凉悲世态,哪知时序误芳华!

东瀛大震扶桑裂,想必樱姑也想家。

首联由回想着笔,以便与颔联形成对比。颔联则曲笔设疑,以引起读者的期待。颈联宕开一笔,导入诗人对世态炎凉的人生体验,并以“时序误芳华”作答今岁樱花“叶未芽“的直观原因,且兼有讽世之意。但如果仅只追索这种自然气候的直观原因,这首诗就没有太多的意义,还说不上是诗性思维。那么,这首诗的成败就在尾联了。诗人至此突发奇想:“东瀛大震扶桑裂,想必樱姑也想家。”将人类骨肉至亲的心灵感应嫁接到樱花身上,使樱花也具故国之思,悲故国之不幸而枯木不春。至此,诗人才回答了“樱园无花”最深层次的原因,读至此不能不令读者感动,树犹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乎?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利益纷争,亲情淡薄,人不如物者多矣!这些诗人都没有在诗中明说,但读者可从中读出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就是“寄托”。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东坡的和章质夫的杨花词之所以和作优于原作,有寄托故也。

抒写乡情、友情、亲情也是《月下清泉吟稿》的重要篇章。我们先来读一首抒写亲情的七律《2011年送二儿南下打工》:

除夕匆匆才到家,云帆烟雨又天涯。

看清心路焉无路,落净梅花更有花。

影只形单勤自爱,力微任重莫虚夸。

忧愁喜悦常捎信,恁大儿郎也是娃。

首联写父子相聚匆匆,云帆烟雨别离在即,凄怆之情跃然纸上。颔联是激励之词,以心路与事业之路的关系,落梅与万紫千红的因果劝勉,以见父子情深。颈联是临歧叮嘱,虽是唠家常,但父子情深更进一层。尾联“忧愁喜悦常捎信,恁大儿郎也是娃”不假雕饰,直以本色语、家常语、直朴语取胜,看似寻常得来不易,将父子情深推向高潮。一般说来,诗之结尾当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但也不尽然,有时直白语也胜含蓄多多许。但看怎么用,用在什么样地方,用得恰当就是好诗,用得不得体就流于说大话。其中分寸,全在诗人拿捏。

仲达先生是农民子弟,靠勤奋拼搏而走进城市。如今虽然身居闹市,教授职称,但思乡情结不稍减。所以,他的乡情诗也是《月下清泉吟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请看下面这首七律《乡情》:

银花宿雨倍芬芳,渠水清清乳鸭黄。

几处鸣鸡中饭熟,一家炖肉满村香。

钩沉书海鬓如雪,人老桃园月似霜。

萱草盈阶双泪下,晨昏谁与话炎凉!

首联忆故乡风物,颔联写故土人情,颈联抒异地感慨,尾联道无尽乡愁,起承转合,皆中绳墨,从布局讲,无可挑剔。这些当然难,但不是太难,关键是你写不写得出故乡最令你动情、最令你心跳处,也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处。这才是难度。颔联“几处鸣鸡中饭熟,一家炖肉满村香”就达到了令人心跳的效果,相信凡是有农家生活体验的读者,都会唤起对乡俗乡情无穷的美好回忆。仲达先生在乡情诗中常有类似警策,如“布瓦泥墙新翠竹,黄牛黑狗旧炊烟”;如“去日儿郎都长大,且凭相貌问爹妈”;如“诗似畏寒难结句,清霜一枕对疏钟”等等,皆属此类。

仲达先生的友情诗也时见佳作。下面这首《清平乐·款友》词即是一例:

胖头鱼好,小菜随时炒,老酒十坛都倾倒,个个摇头晃脑。 不谈股市冰凉,不谈狗屁文章,不说金融风暴,杯杯都要干光。

友朋相聚,不酸文假醋,不装模作样,见情见性,脱略形骸,大碗喝酒,颇有梁山好汉遗风。更有粗话入诗,读之会心一笑。此天地间至情至性之真诗,令人拍案叫绝!

仲达的《月下清泉吟稿》中,有一类写日常生活琐事的诗,读来亦韵味悠长。如七律《菜园乐》:

协力开园雨后晴,妻儿搬土我填坑。

辣椒土豆西红柿,茄子黄瓜紫菜藤。

早上曾浇八担水,盘中常有四时青。

老婆不敢施农药,每日捉虫小半升。

如流水账,如数来宝,你无法用诗歌技巧匡范它。你会惊讶,诗还有这样写的!然而你却从这流水账、数来宝中,体味到超然物外的淡定,回归自然的本真,悟道后的旷达。大俗方能大雅,此诗可作一范例。

仲达先生还有一些小诗,取景很具特色。如《初夏》:“雨过荼蘼落,荷生碧玉香。蛙声来夜半,萤火出池塘。”如《寒江图》:“霜叶红似火,天寒万里秋。云随帆影散,山为大江留。”如《秋园》:“银杏金黄叶满垓,清波如梦绕亭台。流霞云影疑相识,一袭红妆入画来。”皆能以瞬间镜头,定格生活精彩,给人以审美享受。

《月下清泉吟稿》中,另有不少感怀寄慨诗,有的还写得相当哲理,如《心田》:“良知固守大于天,全赖精神驻小园。红紫喧嚣能淡定,修为只在半分田。”但总的说来,对这类感怀寄慨诗,我并不怎么看好。我个人以为,人生没有大坎坷,大悲欢,大沉浮,没有由此而产生的对历史、社会、人生应有的穿透力,是难以写好这类诗的。纵有寄托,必是寄托不足;纵有感慨,必是感慨不深;纵有真情,必是真情不挚。纵写,也只是咀嚼一己之小悲欢,上升不到人文情怀的高度。仲达先生的这类诗,如果放在一般作者身上,我同样会点赞的。但仲达先生也算成名诗家,我衡量的标杆就相应的要高些。

信马由缰地说了一通,算是应付仲达先生的差事,滥竽充数,是为序。

(作者系国家一级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曾任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本刊主编)

猜你喜欢
七律清泉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洪寿森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七律·龙滩库湖景写
赵学敏书法作品
七律·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