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三层读法”

2016-11-23 14:35马经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9期
关键词:薛宝钗读法红楼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重点立项课题“《红楼梦》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研究”(课题编号:BK2016A04)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经义(1981-),男,四川绵阳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红学史,中国管理思想史。现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3

中华文化延绵不绝,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形式。例如上古的神话传说,两周的悠悠诗歌,先秦的诸子散文,汉代的唯美辞赋,唐代的豪迈诗词,宋代的志怪传奇,元代的新颖杂剧以及明清的章回小说。在如此众多的文学形式中,小说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形式之一,然而中国古典名著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却常常遭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况,读者对它敬而远之,想读但又怕读,总在“拿与放”之间往返再三。前段时间,互联网上做过这样一份调查,说一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上万人参与投票,最终的结果《红楼梦》位居榜首。此时触碰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红楼梦》如何读?

名著如何读,原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果不根据每一位读者的自身情况作出回答,像这样的问题恐怕不会有一个标准而统一的答案。虽然阅读名著并无定法,但是却有阅读的层次和步骤可循,正因为如此,《红楼梦》如何读?就是一个可探寻的命题了。阅读《红楼梦》笔者主张分三层来读:

第一层,读红楼故事。

小说是以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从而引人入胜的。通过各种情节的编织,用独特的语言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各色人物又在不同的性情支配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无论何种小说,它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故事情节,《红楼梦》也不例外。所以读懂红楼故事便成了第一步。《红楼梦》死活读不下去,从故事层面看也有它自身的原因。就以中国的四大名著而言,《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是比较弱的,当然这里的“弱”并非是指它写得不好,而是太过于“琐碎”,没有《西游记》的光怪陆离,没有《三国演义》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水浒传》的忠肝义胆,所以初读《红楼梦》常常会被闺阁闲情,家庭琐事冲淡读者阅读的欲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琐碎的日常生活情节正是《红楼梦》的特点,它采用的是“微尘之中见大千”的方式来铺陈自己的故事。421位红楼人物就在这种故事情节中彰显出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与风采,所以只有读懂红楼故事才能读懂红楼人物,才能赏析它的唯美。

第二层,读中国文化。

《红楼梦》能一书名学,成为华夏三大显学之首,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能一书名学,自有它可供研究的学理性,然而研究一本书要构成一门学术,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这本书一定包罗万象,丰富异常。我们常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这就是从另一角度肯定了它容纳万千的能力与气魄。正因为如此,阅读《红楼梦》的第二层,就是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发现、探究背后的中国文化。《红楼梦》是中国的,不仅仅是说它诞生在中国,它的作者是中国人,它属于中国文化遗产,而是说它容纳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脉,它被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种种基因。在浩如烟海的红学书籍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从《红楼梦》看中医文化,看园林建筑,看美食文化,看民俗文化,看服饰文化等等,这正是以《红楼梦》作为平台,以“读中国文化”作为研究理念而派生出来的红学研究方向。当下以《红楼梦》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大窗口,俨然成了红学研究的大趋势。

第三层,读哲学意蕴。

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总会问能从中获得什么?获得的不外乎两种东西,一是知识,二是智慧。知识的获得相对比较容易,而智慧的获得就较为困难了。然而知识和智慧相比较而言,知识远不如智慧对一个人的重要。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它是指当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层级,通过阅历的激发,悟性的提升,让人们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面对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关系网络,在我们内心能够获得一种自我的判断力。其实“智慧”就是我们从事物变换以及自然运动规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哲学道理。它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它可以指引我们的行动与思维,它比单纯的知识更加可靠,而且具有普遍性。小说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凝练,其中蕴含着多种哲学道理,这种“哲学道理”并不会以理论知识体系形态出现在小说中,而是以哲学意蕴的形态包含在小说的故事情节里。越经典的小说哲学意蕴越深厚,越经典的小说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越彻底,所以阅读《红楼梦》的第三层就是在读懂故事,了解其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去感悟其中的哲学意蕴,从而启迪我们的人生。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层读法”,现以《红楼梦》第七回薛宝钗和周瑞家的谈论“冷香丸”的情节作为例子,分别从读红楼故事,读中国文化,读哲学意蕴的三层来赏析《红楼梦》。

首先读关于红楼“冷香丸”的故事情节。周瑞家的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事情忙活了半天,完毕之后到梨香院向王夫人复命。因王夫人正和薛姨妈拉家常,所以周瑞家的不敢惊扰,就到了薛宝钗的房中。相互寒暄之后,周瑞家的得知薛宝钗犯了旧疾,并问吃何药?薛宝钗此时就讲到了正在服用的“冷香丸”。说这是一位秃头和尚给的药方,药料与配方都非常讲究。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种白色花蕊于来年春分之日晒干,和着药引子一起研磨好。再用雨水之日的雨十二钱,白露之日的露十二钱,霜降之日的霜十二钱,小雪之日的雪十二钱,将这四种水调和均匀和研磨好的药一起拌匀,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搓成龙眼大的丸子,盛放在旧瓷坛内,埋在花根地下。如果发病,拿出来一丸,用黄柏煎汤服下。周瑞家的听了,惊得目瞪口呆。感叹道,配成此药,顺利也要三年,真是坑死人的事。这段关于“冷香丸”的情节,是通过薛宝钗和周瑞家的对话而成的,从故事情节及文字内容上看并无太大的难度,所以读懂故事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并不困难。

其次读红楼“冷香丸”的中国文化。“冷香丸”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要从两个部分来看。第一是其中的中医文化。“冷香丸”被作者曹雪芹文学化地表达出来,看似荒诞不稽,然而其中的中医医理并没有错乱。薛宝钗的病是先天“热毒”,临床表现就是咳嗽。制作“冷香丸”的四种花和四样水,蜂蜜、白糖以及煎汤用的黄柏都有一个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清热、解毒、凉血。从药材的选取上看是对症下药的。为什么四种花蕊都要选自白色的花呢?这里面又包含着一个中医学的道理。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青、红、白、黑、黄五色和心、肝、脾、肺、肾五脏是相互作用的。青色入肝,红色入心,白色入肺,黑色入肾,黄色入脾。薛宝钗时常咳嗽,病来自于肺,而白色能入肺,所以“冷香丸”中四种花都要选自白色就源于此。第二是其中的数字文化。“冷香丸”的配料量都是以“十二”为计量的,这里面包含着中国文化中的数字文化。中国文化中对数字极其敏感,例如“四”被称之为天数,因为一年有四季,天地有四方。“五”被称之为人数,因为人有五官,有五脏,有五指。天人合一就是“九”,所以九被称为至尊之数。《红楼梦》中“十二”这个数字尤为突出,例如有金陵十二钗,十二优伶,补天顽石高十二长等等。那么红楼“十二”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周汝昌先生认为:“十二乃是《石头记》中的一个基数。”“十二”是源于“三”这个基因数,“三”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品评人还是艺术都以上中下三段来品。九品官制,将官分为三段,每一段又分上中下三级,所以才有了九品中正制。无论是九还是十二都是三的倍数,所以“冷香丸”中凸显的“十二”数字,是源于了中国数字文化。

最后读红楼“冷香丸”的哲学意蕴。什么是哲学?冯友兰先生说,就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要从一本小说或者一段文本故事中获得哲学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知识的积累,生命历程的铺垫,悟性的熔铸才可能获得。当然不易得,并非是指它玄妙之至,只要条件具备,时机一到一首流行歌曲都有可能让我们悟道哲学意蕴。当然对于哲学意蕴的获得,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也许在同一件事物上能获得不同的哲学反思,这不足为怪,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以及知识体系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能启发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任何哲学意蕴的获得都是有意义的。

《红楼梦》中的“冷香丸”是薛宝钗吃的一味药,薛宝钗是一位心思细腻,不喜张扬,不干己事不开口但又心有成竹的大家闺秀。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自己的内心严严实实地隐藏起来,对于这样的女孩子,我们不需要用激烈的语言去刺激她改变,只需要暗示即可,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就是这个道理。“冷香丸”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它有多大的疗效,而在于获得此药是在极其巧合的机缘下完成的。在巧合中体会“冷香丸”的难得,又在难得的基础上感受它的珍贵,又在珍贵的基础上获得疗效。其实不难看出,“冷香丸”所治的病是一种心病,换而言之它所起到的疗效更多来自于心理治疗。从心理暗示的角度让患者有信心面对病痛,积极面对人生。于当下而言,我们很多的病都源于内心,心病还须心药医,用积极的内心状态面对苦痛,面对病症往往会让我们获得疗效,获得奇迹。所以从“冷香丸”中笔者读到的哲学意蕴就是在物质如此丰富的今天,在医学如此发达的当下,内心的安稳,心灵的康健才是现代人必须关注的重点。

运用“三层读法”阅读《红楼梦》有何理论依据呢?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三层读法”又有何文化依托呢?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第一,“三层读法”的理论依据。

“三层读法”的理论构建是依据小说的功能以及人的认知规律而来的。小说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起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汉魏六朝,盛行于唐宋元朝,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个孕育成长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虽然每一个时期文化阶层的人对待小说的态度都不一样,但是它的功能是一以贯之的。总括起来,小说有三大功能,一是故事可读可赏的原始功能,换而言之就是供读者消愁解闷的文字功能。《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说道——“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解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所表达的就是小说可读、可解闷、可消遣、可打发时光的原始功能。这一功能对应到“三层读法”上就是读其故事情节,理解人物,赏析文风特色等等。小说的第二大功能是文化呈现功能。一部小说能问世传奇,一定是被烙上了诞生它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有什么样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小说,优秀的小说一定是扎根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的。越经典的小说它的根系越发达,吸收文化基因的养分也最多,彰显文化的窗口也越开阔。小说的文化呈现功能对应到“三层读法”上就是读其故事背后的中国文化。小说的第三大功能是哲理反思功能,我们常说“以文载道”这个“道”就是哲学理念。上文讲道,小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的高度凝练,这里面就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反思。小说的哲理反思功能需要读者自身的阅历去激活,所以对哲理反思的内容也会因读者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正如刘梦溪先生说:“《红楼梦》里仿佛装有整个中国,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小说的哲理反思功能对应到“三层读法”上就是读其故事和文化背后的哲学意蕴。

“三层读法”的理论构建除了来源于小说的三大功能以外,还源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一般而言,人对于一件事物都是从表象认知开始的,然后逐渐深入剖析内涵,从而形成理解。最后又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总结与提炼。不难看出人的认知规律是一个从表象认识到内涵理解再到升华提炼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对应到“三层读法”上就是读红楼故事,这属于表象认识层。读中国文化,这属于内涵理解层。读哲学意蕴,这属于升华提炼层。

第二,“三层读法”的文化依托。

所谓文化依托,主要就是解决为什么是“三”这个数量级,而不是二或四。这里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特点。俗话说“事不过三”,超过三我们认为太冗长,不到三似乎又有所欠缺。中国文化有“天地人”三才之说,天有其时,人有其才,地有其治。中国古籍中有用于学习启蒙的《三字经》。具有特殊符号系统的八卦,每一卦是三根爻。以“三”这个数量级构建小说故事的,在古典小说中也随处可见。以四大名著为例,有“三顾茅庐”,有“三打祝家庄”,有“三打白骨精”,《红楼梦》中的“三”使用得最为普遍,例如“三春去后诸芳尽”的命运暗示,“家亡线、人散线、自传线”的三线结构等等。“三”的文化基因与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中,所以《红楼梦》“三层读法”的构建是依托了中国文化思维而行的。

猜你喜欢
薛宝钗读法红楼
“0”的读法和要领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渐解红楼味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钗在奁中待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