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铁凝创作初探

2016-11-23 19:11李莎莎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冀中铁凝文学创作

摘要:纵观铁凝的文学创作,可发其受到了燕赵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河北文化的影响;二是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影响。本文拟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探讨以上两种地域文化对于铁凝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以期对于铁凝文学创作做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铁凝;地域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80-01

文学具有地域性,文学的地域性证实了地域文化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作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区别仅限于程度上的不同。独特的地域文化投射到作家的创作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而作家的创作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具特色。从地域文化角度对于铁凝的作品进行解读,有利于发现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纵观铁凝的文学创作,可谓是成果丰厚。然而若是进一步深究其内在缘由,可发现地域文化对其的影响不可小觑。影响铁凝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总体可以概括为燕赵文化,细论则可以分为河北文化与北京文化,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

首先,河北文化由于千百年来的地域影响,其内核非常注重狭义。铁凝长篇小说《笨花》中的男主人公向喜就是这一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当向喜还是笨花村贫苦农民时,就已经开始思考世间万物,具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后凭借自己的武力与胆识,成为王占元手下的得力将领,之后看清世事,毅然选择卸甲归田。然而在日本人闯入向喜的粪厂企,图杀害中国人时,向喜再次拿起了多年未动的手枪,为保护同胞而牺牲。向喜身上所具有的侠士之风是对古燕赵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生动的诠释了冀中地区的豪侠与义气。同时,冀中地区地域人文当中隐忍与大度的特质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同艾便是这类特质的典型。

其次,北京文化对于铁凝小说人物的影响。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权威的政治、繁华的商业、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铁凝童年时期因为“文革”而被父母送至北京外婆家寄养,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铁凝从小便对北京文化深有感触,投射在其作品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长篇小说《玫瑰门》中的司猗文形象的塑造。北京这座政治文化中心城市,造就了北京人天性对于政治权术的敏感与热衷。如司猗文不顾一切艰难险阻,不惜利用、伤害亲人朋友,只为换得政治身份上的认同,对此铁凝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北京地域文化影响下人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当属胡同,并在千百年的传承下形成了独特的胡同文化——仁义。《永远有多远》中的白大省就是仁义的典型,仁义这种独特的品质就像白大省居住的胡同,永远渗透于她的生命之中。

二、别具风味的日常生活叙事

首先,在河北文化影响下铁凝的小说常常体现浓郁的河北乡村日常生活气息。冀中平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为棉花,铁凝的许多小说当中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如《笨花》当中家家户户种花、摘花的场景,及卖花时盛大的争价场景,无不展现着冀中地区的农业风貌。还有与棉花紧密相关的钻窝棚旧习俗,根本在于独特地域文化熏陶下的冀中人们对于植物图腾棉花的敬畏。冀中农村盛行着农业时代的物物交换,人们对于鬼神的独特信仰等在铁凝的多部小说中都有祥致描述。冀中地区的饮食风俗在铁凝小说中也有描绘:如对于 “春不老炒黄豆”、“白肉罩火烧”、“白运章包子”等保定名小吃极具趣味性的描绘。此外《笨花》中写到很多饮食还和特定仪式联系在一起,表达特定的感情。如“要地”、丧事等的吃食都颇有讲究,融合了人们对文化和思想的寄托,富有显著的地域文化色彩。

其次,北京文化当中的日常生活印记在铁凝创作也非常深刻。胡同不仅隐藏着北京人的悲欢离合,更渗透着北京人如胡同般仁义的精神。对于胡同中四合院日常生活的描写,在《玫瑰门》中表现明显,如响勺胡同里司庄两家于四合院中的变化,展现着两家人的生活与命运的变迁。在饮食方面如对蒸窝窝头、蒸鳜鱼、虽城卤鸡、烤小雪球等等十分精致的食物描写也别具特色。除此以外,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深受北京这座古老政治中心的拘囿,长幼尊卑观念非常鲜明。《玫瑰门》中婆婆对于眉眉等孙辈的管教与束缚,罗大妈对于司猗文和达先生的嘲讽与排挤等等,都深深烙印下在北京人的生存常态。

三、生动形象的方言表达

燕赵地域文化对于铁凝小说语言表达最大的影响便在于小说中方言的有效使用。《笨花》中便运用了大量的河北方言,其中有一些句型非常特殊,如:“干地里活儿可使得慌”中的“得慌”轻读,做谓语,前面可以加动词、形容词等,即 “累”的意思。另外河北方言中一些单字的用法也很特别,使句子听起来抑扬顿挫,彰显着燕赵人特有的豁达、乐观与豪迈特质,如:“他是俺南邻家,俺叫他哥哩”。这些极富地方色彩的方言,使得铁凝小说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

北京方言对于铁凝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言的风趣性与幽默性之上。如庄晨面对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是那句百年不变的“怎么着都行”,这句地道的北京话生动体现了老北京方言中的诙谐与幽默,人在苦难面前的那种坚韧不屈,具有极强的悲悯色彩。诚然,与河北方言不同,北京方言对于铁凝小说语言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整体性之上,从而使得其语言富有深刻的韵味与深意。

四、丰富多元的主题内涵

铁凝在这两种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于主题表达上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共同之处在于都展现了铁凝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类命运的探索与询问,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思索。无论是在北京文化还在河北文化影响下的创作都深刻体现出铁凝对于小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对于人性美好的无限赞美,对于人性在时代在社会变迁中异化的深刻批判,铁凝始终以包容的态度对这一切,对其予以理解和宽恕。不同之处则在于,河北文化的影响更多地使得铁凝瞩目于乡村,对于乡村独特的风俗人情的描述,流露出铁凝对于乡村真切的赞美之情。而在北京文化影响下,铁凝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描写人性的异化与丑恶面,即人在城市文明熏陶下的变化,人在社会变革与时代变迁下的挣扎与无奈,更多体现出铁凝创作中的悲悯情怀。

综合以上,可发现不论是具体而言的河北文化还是北京文化,对于铁凝的文学创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为铁凝的文学创作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铁凝:《铁凝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铁凝:《笨花》,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铁凝:《玫瑰门》,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4]蒋宝德:《中国地域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李莎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冀中铁凝文学创作
贺河北桃花节
冀中地区发展雪花梨种植促进乡村游
铁凝三谢张守仁
一声姥姥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孙犁与黄豆
首都机场爆炸者冀中星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