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献展由历史中见到未来

2016-11-23 14:58
财富堂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卡塞尔罗格策展

过去,如果你在百度打上“文献展”这三个字,检索出来的信息一定是关于德国的卡塞尔文献展——这个自1955年起诞生的展览,如今已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三大艺术展览之一。但现在,如果你再按照同样的方式搜索,则会惊喜地发现页面上多出了一些新鲜的内容,那就是“苏州文献展”。

自古以来,苏州以文化鼎盛、精致典雅而闻名天下,被誉为“人间天堂”。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有着浓厚的文化根基,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学者所钟爱的研究对象。而此次文献展的诞生,也再一次证明了这座古城的艺术魅力。

落户苏州,汇聚众多中外优秀艺术家

2016年8月21日,由苏州美术馆、苏州市美术馆协会共同主办的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在苏州拉开帷幕。展览由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和瑞士苏黎世约翰·雅各布斯博物馆馆长、第12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罗格·比格尔(Roger M. Buergel)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的主题定为:“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Histories of a Global Hub)”。

展览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为出发点,以文化为依托全面展示出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生动的场景。“此次我们对苏州文化历史的挖掘与演绎,并不是重复一套线性的方式,而是将苏州视为构成世界历史与体系的要素之一,把世界时间和苏州时间交叠相对,以‘多重时间为主题及其方法,重现描绘出苏州与世界的碰撞与交流。”对于展览主题,张晴这样解释道。

在主展馆苏州美术馆,我们率先领略了一系列作品。胡项城的装置作品《前前后后——新桃源记》矗立在美术馆正门口,16米高的光线箭头,脚手架上闪亮的工地灯在转动,两百个人物异形反光体、桃花树显现在脚手架上。这又熟悉又迷茫的景象见证了全球大规模建设的时代,作品中间那个巨大的箭头,在胡项城看来代表着从宇宙深处射来的一束光。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展现出人类对于乌托邦桃花源理想精神的追求。

步入展厅后,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是德国艺术家托马斯·拜勒的《马耶路斯-哈通》,画面以立体和旋转的幻觉,传递出强烈的精神断裂感。据外方策展人罗格介绍,艺术家出生于1937年,曾参加过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另一件相邻的作品则是徐冰的四幅石版画《文字写生》,画面的主题构成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山水画,但画作的诗文、题跋却是用徐冰创作的“天书”写就……

据悉,展览一共汇聚了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印度、越南、韩国等地的40多名优秀艺术家,包括岳敏君、杨福东、许江、刘越、伊莫金·史绨德沃希、贡萨罗·迪亚斯等,纷纷用不同的作品演绎出了展览主题,其中更是不乏一些曾经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的身影。据策展人介绍,展览以“海洋时间与帝国时间”“明清的现代时间”“活化的天下时间”和“时间中的飞地”四个分主题呈现,通过架上绘画、壁画、艺术装置、三维影像装置等,表达立足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艺术情怀。

联结本地特色,打造园林分场馆

除了主展馆内的作品之外,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就是根据作品特色,在苏州当地选取了一些有韵味、有历史的文化场馆作为分场馆。

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朴园是这座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园林,此次为了配合文献展的顺利进行,几件极具特色的艺术品被搬进了朴园,供艺术爱好者们鉴赏。我们到达朴园时已是夜深,但凭借着月色依然能够看到它内部的布局和风貌,透过假山、溪流、曲桥,感受苏州园林所特有的雅致安宁。罗格告诉我们,之所以将这里选为展览场地之一,是因为在外国人眼中,苏州园林很梦幻,他称这里是“仙女出没的地方”,因此他希望能让艺术作品与园林邂逅,产生一种奇妙的火花,让人们能够更加清楚艺术品背后的含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日本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的作品《住所》,在原本的设计方法上有所更新,突破了传统的日本美学,耐人寻味。值得一提的是,在靠近入口处的地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献给瓦翁老师”。原来矶崎新是张晴多年来的好友,很多年前由于他想学习书法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张晴就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书法老师—— 瓦翁。尽管老师已经逝世多年,但曾经的指点和教导都让矶崎新印象深刻,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件作品感谢并致敬老师,这份用心,也让张晴十分感动。

在欣赏完大师的手稿之后,踏着月色我们来到了湖心小亭,这里展出的是余旭鸿的《山水云间》。一整块长方形的透明装置被静静摆放在亭中,其中被分成一块块小方格,每一格中的水晶都被制作成不同的形状,透过内部的光线折射出来,通透淋漓。在采访时他告诉我们,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文征明的太湖诗碑。“我描绘的是太湖印象,希望能营造出一种烟雾弥漫的感觉。因此选用了将近1000个水晶制作而成,整体大概有两三吨重,但是视觉上却会让人觉得轻盈飘逸。”余旭鸿表示,在园林中展示这件作品,会产生很丰富的意象,作品和环境能够对话,也让观赏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作品想要传递的信息。

另一分场馆设置在颜文樑纪念馆,馆内展出的主要是近代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第一期),以苏州老照片、西洋新闻报刊中的版画插图、历史地图等文献,展现历史中的苏州园林、名胜古迹、城市景观、百姓生活等。而在户外,则是刘野的灯光装置作品《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他说多年前曾读过颜文樑的一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在当时那个年代极具启发意义。

因此在得知苏州有以老先生命名的纪念馆后,刘野就前来参观,并被这个有古希腊风格的建筑吸引。于是他将这几个字做成了灯牌,原本的设想是放在建筑的上面,但由于涉及历史文物的保护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最终效果是在正门前,树立的一个3米高的装置艺术。当夜幕降临,在河对岸的人们可以看到霓虹灯的字牌,与环境融汇得恰到好处,像是装饰、又像是标语或警示,让过路人也忍不住驻足欣赏。

换一种布展形式,新鲜更是挑战

这次的展览有中西方两位策展人同时参与,谈起合作,张晴说自己和罗格相识许久,是同行也是朋友,彼此间惺惺相惜。“此次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合作,在整个布展过程中让我们变得更加了解对方。”张晴说道。在采访当天(开幕式的前一天),他们两人还在就展览的整体布局进行商量,将部分作品重新调整。

“之前为了展览我们一直在用邮件沟通,见面之后也讨论了很多。但是昨天晚上罗格又在展厅内徘徊,随后他说要换一种呈现方式。首先是将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混搭,其次是突破作品传统的展示,而将某一件作品挂到特别高的地方,需要观赏者仰头欣赏。”在阐述完自己的想法之后,罗格问张晴是否可以接受。“我觉得他近几年来一直在挑战自己,但是每次产生的结果都证实是很明智的选择。”张晴这样说道:“策展人在脑海中的想象,和现场布展时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这肯定不是一次成型的,不仅要考虑作品和环境,也要考虑作品之间的关系。”

因此,此次展览罗格和张晴达成了共识,不要在一块区域内单单展示一件作品,而是要呈现出一个作品群,让它们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从而让观赏者更好地理解展览的主题。

因此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岳敏君的《破碎的梦花园》系列和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的《风景·无题》系列交错地摆放在一起;颜文樑、吴作人、何野三位老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同一展厅内呈现的原因——这一切都是两位策展人刻意为之的结果。

此外,在布展的过程中,策展人也在无意中引用了苏州园林惯用的美学手法“借景”。比如在呈现刘越的影像作品《土地与时间》时,策展人就别出新意地用丝绸拉起了一个人为的隔断,造成独立的放映空间。而除了能在丝绸上欣赏到影像之外,背后的墙面也折射出了图像,

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迷雾感。此外,现场的条凳也是刘越从旧货市场上淘来的老家具,不禁让人们对古文明产生亦真亦幻的怀想。

除了艺术品之外,张晴还专门找到了1937年吴中文献展实物及实物复制品、特刊,杂志、报纸、图片和文献研究等,在吴作人艺术馆内进行展示。提起策划这个展览中的惊喜,张晴说道:“我发现了前人留下的非常宝贵的财富,早在卡塞尔文献展诞生的十余年前,在苏州就曾有过‘吴中文献展,我觉得这是冥冥中的注定吧,在79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在苏州这块土地上,再次将这种文化和艺术的情怀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卡塞尔罗格策展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关于策展
德国卡塞尔 弗里德里希广场 书之帕特农神庙
你看到的是美,我看到的是责任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萨姆·卡塞尔 灵魂毒药
对不起
罗格列酮辅治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