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人与丹砂

2016-11-23 13:10李坤
当代贵州 2016年34期
关键词:仡佬族朱砂水银

李坤

千百年来,仡佬族人以丹为业,因丹而兴,在务川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族文化。

距务川自治县城5公里的大坪镇,清澈的洪渡河穿境而过。洪渡河南岸,仡佬之源景区建设如火如荼。9月下旬,这里是遵义市第六届旅发大会的主会场,仡佬之源景区将正式对游客开放。

站在景区观景台眺望,洪渡河北岸,巨大的石崖水天相接,这是被誉为“仡佬之源”的九天母石。每年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仡佬族后裔会相聚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天朝祖大典。

相传远古时代,天有九重,每一重都有一个天主,九天天主派他的长子潜祖下界封为“濮王”,在此地繁衍生息,成了仡佬人的祖先,这里也就成为仡佬人祭天朝祖的圣地。

行走在务川的土地上,记者明显感受到,除了九天母石这样的美丽传说,还有龙潭仡佬族村寨的曲径通幽,也有丹砂遗址的星罗棋布。所有这些,都绕不开一个话题:仡佬族先民和仡佬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丹砂文化和民族文化,成为今天务川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源。

仡佬之源

仡佬族是贵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从商周到明清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经历了不断的分化与融合,先后经历了从百濮到夷僚,再到葛獠、葛佬、仡佬的演变。

务川被称为“仡佬之源”,不仅因为有九天母石的传说,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历史遗迹、考古发掘和古籍文献等相互印证。

仡佬族在历史上与丹砂开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逸周书·王会》载,“卜(濮)人以丹沙(砂)”。远在商周时期,西南地区濮人参与了武王伐纣之战,商灭后,濮人以丹砂奉献周王。而在务川大坪地域内流传的关于先民献丹砂于周王被封为“宝王”的传说似乎可以相互印证。

相传仡佬族先民濮人在山沟里偶然发现闪耀着血色光泽的沙粒(丹砂),并把此物进贡给周武王,武王得知,视为至宝,遂封濮人首领为“宝王”。宝王死后,濮人在务川盛产丹砂、水银的三坑、板场、金钱山和金鸡山等地建有“宝王庙”,内供宝王像,当地仡佬族人把能否打“发槽子”(采到矿)或免遭灾难的命运全寄托于“宝王菩萨”。今天,在这些地方仍然保留了祭拜“宝王菩萨”的习俗。

在考古发掘方面,2007-2010年间,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务川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对大坪镇洪渡河畔的汉墓群考古发掘,在超过一半的汉墓里面发现了丹砂以及陶器、蒜头壶、钱币等文物。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中心对丹砂样本的硫同位素检测表明,墓内出土的丹砂即为本地所产,这表明在两汉时期,务川仡佬族先民已经进行丹砂开采。

从地名来看,在今务川境内尚有濮家山、濮口溪、濮生台、仡佬山、仡佬箐、仡佬垭、仡佬洞、仡佬岩、仡佬寨等古地名(李国栋:《仡佬族源演变及其对汞业的贡献》,《务川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这应该与仡佬族人和商周时期的濮人有关。宋代《太平寰宇记》对务川有如下记载:“河只水,在县东二十里,河只者,僚之姓名;罗多水,在县东八十一里,罗多者僚之姓名。河俞水,在州北十九里,自僚山流来。” 这充分表明务川在宋代就有土著僚人在此生息繁衍。

目前,在中国仡佬族现有的55万余人(2010年人口普查)中,也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其中,贵州仡佬族占全国仡佬族97%以上,务川占44%。不难看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仡佬族都是务川这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

因丹而兴

丹砂又名朱砂,辰砂,是提炼汞的主要矿物原料。《说文·丹部》释丹:“巴越之赤石也。”

先民对丹砂的利用,首先是对天地造化与永恒能量的崇敬与膜拜。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居民就用朱砂做彩绘颜料,殷商时期的墓葬中有用朱砂撒盖死者的实例。历代帝王尊丹砂为神物,试图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不仅如此,丹砂还是中国历代帝王圣旨御批的专用颜料。而通过炼丹而生成的水银,具有更好的防腐性,在古代中医中被视为外科祛腐生肌、消炎杀毒的良药。乌江流域的仡佬族先民很早对朱砂进行开发利用,并且掌握了水银冶炼技术,使其成为一个古老的产业。

务川地处黔东北,县域境内洪渡河是乌江的主要支流,水流平缓。一直以来,丰富的朱砂矿藏吸引了部分人群逆乌江及其支流洪渡河进入务川,随着人群南来,大量丹砂、水银顺乌江北上,由此形成了一条红色的“丹砂之路”。

先秦时期,务川是巴国领地。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那么这些海量的水银会不会来自务川?

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说明寡妇清很可能将巴国的丹砂、水银经乌江流域运至秦首都咸阳。

据考,从古至今,湘、黔、渝毗邻地区,即贵州铜仁、万山、务川、湖南的凤凰、新晃、保靖和重庆的酉阳、秀山一带,是朱砂的主要产地。其中,贵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汞生产基地。据《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2001)载:务川已探明汞矿储量占全国22%,保有储量占贵州储量的60%以上。

根据丹砂产地分布情况,务川学者王明析对秦汉至唐宋时期湖南麻阳和贵州铜仁万山以及务川所产朱砂、水银外流的路线对比分析,认为务川地近巴蜀,其朱砂、水银更易于为巴寡妇清所收购,再加上务川汉墓出土的蒜头壶、提梁鼎等器物带有典型的秦文化特征,由此认为务川所产朱砂、水银完全有可能在秦汉时就已进入秦帝国都城咸阳,并成为秦始皇陵“百川江河大海”水银的主要来源。(王明析:《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务川》,《注视仡佬》,2014.)

历史上,丹砂、水银是贵州地方土司、流官政府朝贡和缴纳赋税的重要方物。贵州建省后,明王朝在务川板场设水银场课税局,专司课税,同时在三坑设巡检司,加强对水银生产地的管理,表明当时丹砂开采规模非同一般。嘉靖《贵州通志》载,在思南府和铜仁府两个主产地中,思南府岁解水银197.8斤,其中水德(江)司4斤,蛮夷司3斤,务川县169.8斤,印江县23斤(注:总数之和同岁解总数有2斤出入,疑原文有误);铜仁府,岁解水银29.8斤(全由万山司出),朱砂16.8斤,其中省溪司11斤,万山司5.8斤。在当时各地的赋税任务中,解课量通常同朱砂和水银的产量成正比,由此可以推断:在贵州所有汞矿产地中,务川的丹砂、水银产量最大。

也就是这一时期,务川县所属思南府“舟楫往来,商贾鳞集。郡产朱砂、水银、绵蜡皆中州所重者,商人故多趋焉”(嘉靖《贵州通志》卷二)。嘉靖《思南府志·地理志》称仡佬族人以“采砂为业”,又因“务川有沙(砂)坑之利,商贾辐辏,人多殷实”,表明这一时期务川在黔东北地区已经出现商业的繁荣。

大坪镇龙潭古寨就是因丹砂贸易而兴起的集镇。这个至少具有700年历史的古寨,至今仍保留了部分明清古建筑,其中丹堡是最典型的代表。

丹堡位于中寨与后寨的结合部,进入复杂严密的朝门,里面是一个宽大的庭院,四周用石头砌成的高高的院墙,院墙的四方还有用来防御的瞭望台和掩体,并配有枪眼。院子主人申学志介绍,他们家过去是做朱砂生意的,曾是龙潭的富商,房子至迟建于清代。房屋及门窗大多涂上朱砂,“丹堡”由此得名。那时候,前来讨饭的人也很多,为了防止匪患,祖上请了很多家丁,由16个人持枪昼夜把守四个瞭望口,严防匪患入侵。

丹砂开采给务川带来了持续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同样如此。1955年,务川大坪国有汞矿成立。三线建设时期,从祖国四面八方涌入的三线建设者前往汞矿区开采丹砂,使其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水银开采基地之一。

领风气之先

位于镇南镇桃符村的马拱坡(清代称马滚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几十户申氏族人依山而居。

进入村寨,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干栏式的木结构房屋被一株株古柏包围,石头堆砌的围墙,石板铺就的小路,以及雕刻精致、图案各异的木雕窗花,特别是保存完好的字库塔和桅墩,让这个村庄尤显古朴神秘。

在一棵古老的柏树下,一个高约三米的字库塔(当地人称为字仓)引起记者注意。字库塔塔身向外倾斜,底坐为方形,整个形状为八角形圆柱体,柱体中间部分是空的,正面有一长方形小孔。塔身石刻记载,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并由14个申氏族人(都是贡生或生员)捐建而成。

史料记载,字库塔是古代读书人专用于焚烧废旧书纸类的建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观念,废弃的字纸不能随意丢弃,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这充分表明清代马拱坡村民就有崇拜文化、尊重读书的风尚。

不仅如此,村里至今还保存了12个桅墩。桅墩是应试中榜、求得功名的人插旗用的,以显示其学有所成,既光宗耀祖,又激励后人。这印证了马拱坡曾出现过很多读书人。这些文人中,以清代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申允继为代表,位于马拱坡的申允继墓至今尚存,碑文所载,申允继官至福建德化县大田县知县。

事实上,马拱坡的文化现象在务川并非个案。秦汉以来,历代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在行政制度上先后采用了郡县制、府州县制和行省制度,并且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采用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务川因为蕴藏丰富的丹砂,备受历代中央王朝的青睐。早在隋朝开皇十九年(599年),隋中央王朝设务川县,设县后的务川归巴东郡管辖,这是贵州地域上建制最早的县份。唐代贞观四年(630年)务川改置思州,这说明在隋唐时期务川已经被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的统治范围,务川由此成为汉文化进入贵州的“桥头堡”。

随着中央政府控制的深入,务川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宋大观元年(1107年),务川仡佬族人田祐恭归附宋朝。田祐恭统治思州期间,主动学习汉文化。《思南府志》载,政和年间,田祐恭入朝觐见宋徽宗,“上大悦,厚锡田氏,拜大均保州文学”。

丹砂的开采争夺是贵州建省的“导火索”。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使田琛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争夺丹砂相互仇杀,明王朝借机出兵,结束了田氏土司几百年的基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省),务川县隶属思南府管辖,贵州大部分地方纳入中央王朝的实际控制范围。

建省后的务川一方面吸引了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来的大量客民,另一方面,仡佬族人也广泛接纳中原文化,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明正统五年(1440年),务川江边邹庆和火炭垭(今龙潭村)申祐在云南分别以第二名和第十五名的优秀成绩考中举人。正统九年(1444年),申祐成为黔东北第一个进士,之后被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其“杀虎救父、冒死救师、以身救主”的“三忠三烈”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自此,务川在明清两代人才辈出,尊师重教已成风尚。王济辉、聂树楷、龚植三、申尚贤(寿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务川仡佬族文化并没有因为汉文化的强势渗透而丧失。今天,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民居建筑,在务川城乡依然有比较鲜明的体现。例如饮食中的“三幺台”、大树茶,乡村民居的“干栏式”建筑,文化娱乐中的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2项,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2项。目前,县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8项。

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与仡佬族文化的丹砂古县,在汉文化与仡佬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必将为新时期务川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责任编辑/顾海凇)

猜你喜欢
仡佬族朱砂水银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宝宝误吞水银怎么办
你是
丹砂
当宝宝误吞了体温计中的水银……
贵州省仡佬族音乐及音乐结构旋律浅议
仡佬族医药与水族医药对外来药物运用的比较分析
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