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中国生命线

2016-11-24 05:08
天涯 2016年5期
关键词:政治化中美关系大国

郑永年的《通往大国之路》一书谈到南海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南海不仅仅是主权的问题,更是中国的生命线。一旦失去南海,中国的海洋地缘优势可能不再存在,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中国的东边已经有牢固的美、日、韩同盟。这个联盟以美国为统领,且已经高度制度化。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当时的首相鸠山曾试图和美国建立较为平等的关系,不过以失败告终。“天安号”事件之后,美、日、韩联盟有强化的趋向。这意味着,中国很难通过东边成为海洋国家。日、韩等国可以利用联盟来增进自身的利益从而损害中国的利益。联盟也可以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

在中国的西南面有印度洋。印度洋是印度必争的势力范围。中国和印度洋没有直接的通道,中国现在试图通过缅甸来打通这个海洋通道。但这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其一,中国和缅甸的关系。缅甸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也在理性地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游走在中国、印度甚至美国之间。

其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印度也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并且充满着民族主义情绪。其国内强硬派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印度不会容许中国把印度洋当作其成为海洋国家的通道。

其三,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一旦美国视中国为对手,那么印度很容易倒向美国。

因此,对中国来说,成为海洋国家的唯一希望在于南海。这就是为什么说南海是未来中国的生命线。无论是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还是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资源进口的大国,南海航道的安全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是否能够正常运作。

对长期观察南海局势的人来说,出现今天的局势毫不意外,是理性预期之中的。

现在各国都在寻找有利于自身的历史根据,但客观地说,要从历史根据来解决问题可能是一项不可能的使命。南海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其只能控制和管理,但不能解决。

较之中国,有关国家可以说是小国。小国就其本能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单独面对一个大国,不管这个大国多么善意。因此,这些国家转向了多边主义。对它们来说,需要多边来制约中国的行为。这就是很多年来,这些小国一直想努力把南海问题放置于东盟多边构架内的原因。近年来,在美国的支持下,这些国家终于如愿以偿了。中国并不想把这个问题“多边化”,认为“多边化”反而会使得问题复杂化。

除了“多边化”,有关国家也在努力使南海问题“国际化”。一些国家已经把有争议的区域提交给了国际法庭。

在双边解决不了,而中国又不接受“多边”和“国际化”的情况下,怎么办?这就发展到目前的“大国政治化”,即美国的介入。一旦“大国政治化”出现,就给南海局势注入了无穷的变量。很多东南亚国家和中美两国都有很深厚的关系,中美和平共处是这些国家的最大利益,但一旦中美两国发生冲突,一些国家就会面临靠向哪一边的问题,正如在冷战时期所发生的那样。

在南海问题上,“大国政治化”并不是东南亚国家的最大利益。

郑永年说,早在很多年前,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开始努力游说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只是美国没有下决心罢了。“南海之争”仅仅只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很显然,中国需要突破双边甚至多边主义,而需要在整个国际权力局面中来处理问题。这里,中国的国际责任是关键。“大国责任”这篇文章做好了,中美关系就会稳固,越来越多国家就会接受中国,南海问题也就自然不会浮上台面。

多年来,主导中美关系变化的一直是美国,中国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中国需要形成一个处理对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宏观战略,而宏观战略的形成要求对中美关系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如果不能从国际权力大格局中来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而仅仅从中美双边关系来理解,就会不得要领。

(廖述务)

猜你喜欢
政治化中美关系大国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社管理的政治化转型——以慈溪县为例(1953—1956)
邮票的图像分层与国家形象的政治化表达——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发行的邮票为例
经济政治化:中国投资在缅甸的困境与前景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