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南精神”阔步再长征

2016-11-25 13:39傅治平
今日海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长征海南红军

文|傅治平

以“海南精神”阔步再长征

文|傅治平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以长征精神比照“海南精神”,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海南精神”,其实就蕴涵着许多长征精神的基本元素。

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虽已翻阅过去达80年,但正如一篇文章写道:“无论当时、现在和将来,长征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的价值都是非凡的,它以无可比拟的信念坚定、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而获得一种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矗立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可以说,这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军长征是一部全人类常读常新的书。”也许,在决战全面小康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不会再冒着敌人的炮火去长征了,但红军长征留下的精神,却鼓舞着全党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地谱写新长征的新篇章。

君子天行健,万里长征艰

历史回溯到70多年前,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到陕北苏区访问考察了近四个月,写出了《西行漫记》。他在这本轰动全球的书中,满腔热忱地向世界介绍红军的战斗历程,称赞红军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史诗”。在书中,他列举了一组令人难以想象的数字:中国工农红军在367天的长征中,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日均行军74里……

而后的1984年,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驱车两个半月、行程7400英里(约24000里),沿长征路考察后,撰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这样评价长征:“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征服西部,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1934年)写就的一首十六字令,豪迈地诠释了长征的精神和内涵:“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就是一座愈战弥坚撑起中国革命这片天的大山。

长征,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广为传扬。

苦难多砥砺,磨炼民族魂

红军长征的艰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在两万五千里行军和无数次殊死作战中,红军战士忍受了极度的劳累、冻馁,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辽阔草地,不知有多少人牺牲在长征路上,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摧毁红军将士压倒一切困难的顽强斗志。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成功塑造了一种高扬的精神——长征精神。

关于长征精神,《光明日报》最近发表文章,将长征精神概括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无数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毫不畏惧、英勇战斗,靠的就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这是红军战士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这是推动红军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才能以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以勇于战斗、无坚不摧、势不可

挡、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杀出一条血路。正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才能在险象环生的漫漫长征路上,始终以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看待远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逶迤的五岭不过是身边小河泛起的“细浪”,磅礴的乌蒙山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的演讲中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他说:“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国外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那么他就能够创造奇迹。正是依靠坚定的革命信念,红军创造了长征奇迹!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长征历史随着时光飞逝已渐行渐远,长征精神却始终燃烧着不灭的火焰。今天,我们尤为需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决战全面小康,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圆中国梦,阔步再长征

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了长征精神,就会永葆青春和活力,就能够成就辉煌的事业。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新中国;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才会有更加强大的中国。毫无疑问,今天来看长征,与其说是回顾,不如说是眺望:从过去眺望未来,眺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有一位学者说得好,长征精神的内涵并非仅仅是吃苦耐劳,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完成心理上的长征,才能创造出奇迹!”长征精神体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在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长征精神不仅是一个深沉厚重的历史话题,而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课题;长征精神不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而且理应世世代代传播下去。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长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当年的长征同样艰巨,进一步把握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对其发扬光大的具体要求,高扬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化作时代号角激励人们前进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海南精神”:一种解放思想、敢打必胜的开拓精神;一种作风过硬、苦干担当的严实精神;一种以人为本、众志成城的人文精神。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以长征精神比照“海南精神”,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海南精神”,其实就蕴涵着许多长征精神的基本元素。

今天的海南,要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面小康,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在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现实背景中,虽然不像长征时期那样要面临着红军的生死存亡,但海南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前所未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十分复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长征精神形成的基本点,在于红军战士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而甘愿奉献一切。这一点,在“海南精神”里也体现得十分鲜明。海南省在以“海南速度”推进工作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准确把握民生脉搏,紧紧扣住民生需求,把一个个关系民生大计的工程当成一场场攻坚克难的战斗来打,教育扶贫、建设美丽乡村、服务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打出了一个个漂亮仗。

长征精神是红军过硬作风的彰显,“海南精神”也是良好党风政风的凝聚。近年来,海南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横扫“庸懒散奢贪”,严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激励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发挥表率作用,锤炼出一支作风硬朗的党员干部队伍。如果说,“海南精神”已经成为海南广大党员干部在破解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课题中产生的一种精神动力,那么,长征精神可以进一步丰富其底蕴,使之成为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

(作者系海口经济学院人文与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本文责编/曹秋秀 邮箱/364801105@qq.com

猜你喜欢
长征海南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爷爷的长征
砥砺前行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