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壮举的恢弘历史再现
——读周承水的《长征演义》

2016-11-25 14:05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演义指战员长征

江少川

长征壮举的恢弘历史再现
——读周承水的《长征演义》

江少川

长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已经出版的有关长征的各类文献史料、回忆录、纪实文字、人物传记、日记等书籍为数不少,文艺类,如小说、戏剧、影视、音乐也都有表现长征题材的作品,但多为撷取某段史实、某个战役或某个人物为题材。全景式表现长征宏大叙事的文艺作品,人们一直在期待。当我翻开《长征演义》这部上下卷的长篇巨著时,在一阵惊喜之余也稍存疑虑,如此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用演义小说的形式演绎表现,绝非易事。小说开篇,从蒋介石制定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并下达进剿命令始,接着写在江西瑞金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拉开了两党两军军事斗争、对垒的序幕。当读到林彪死守脚山铺、彭德怀湘江战强敌,“演义”以紧张、激烈的情节将原有的阅读疑虑一扫而尽,赞叹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回忆年轻时读过的小说“三红一史”等红色经典,曾经激动不已,而今读《长征演义》,仿佛又找回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一、以小说造史,演绎红色传奇

《长征演义》用小说造史,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铺演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红色传奇。首先,《长征演义》给人恢弘的历史感。这种恢弘在于小说全景式地艺术展现了长征的全过程,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红军离开江西瑞金开始,全景展开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气候、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艰苦的情况下,长驱25 000里,历经11个省,翻越18座山脉,勇渡24条河流的革命征程。生动再现了国共两党两军从领袖、高层指挥官到基层指战员、士兵及其家人在这个历史大剧中的命运沉浮与活动史。《长征演义》多方位展现长征途中的矛盾冲突:对国共两党两军的激烈斗争,尤其是对两军间的大、小战役都有精彩的描述。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路线斗争及国民党党内的派系之争。

第二,历史感的根本还在于历史的求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①,即历史的真实性。《长征演义》作为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画卷,其时代背景,时间、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及其活动都是真实、有据可查的。如“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共产国际批复了中共中央的报告,同意红军突围转移”,“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十日这天,阻击战进入了全面的白热化阶段”,“一九三六年十月八日这天上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界石铺附近会合了”等。这样交代背景,点明准确的年、月、日,绝非可有可无,与有些抹去历史背景的小说相比,它显然是保证小说历史真实性的重要元素。它不同于那些以虚构为主的文艺作品,更区别于所谓“戏说”之类的影视剧,而是以小说的形式演绎历史,是文学与历史的结合。如国共两党的高层都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中下层指战员,战士的姓名都是真人真事,有史可依。书中还引用了许多电文、电报、命令。决定、布告、书信及新闻消息等,这些文件资料都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书后开列的70种红军战史、人物传记、纪实、史料、回忆录等也可看出作者历史求真所下的功夫。

第三、弘扬中国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当前快餐化、碎片化阅读中,革命的红色经典作品似乎在被遮蔽、被冷落,《长征演义》的出现犹如一声响亮的警钟告诫人们:弘扬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责任。对于在和平年代长大,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心、民族魂是什么 ?《长征演义》 在严格忠于历史的前提下,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艺术而形象地演绎成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塑造出数十位栩栩传神的英雄的红军指战员形象?它使我们形象地感悟到什么是革命英雄及其英雄主义精神,这对于坚定人民大众的理想信仰,激发复兴征程中人们大众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提高正能量,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意义与推动作用,是激励鼓舞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的精神食粮、精神动力。

二、“复活”英雄人物群像,还原“人性”

历史书中的人物记载的是人的重要活动轨迹,对人物的是非功过的评价判断,其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长征演义》不同于严肃的史书、史料类的文献,不同于高深、缜密的理论著作,它是历史小说,它忠于历史,不能违背历史真实,但它又是历史与文学的联姻。《长征演义》将历史中的人物形象化、审美化,使人物穿越历史而复活了,作品中复活了数十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长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是通过红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的塑造表现出来的,渗透在这些英雄的故事与血脉身躯之中。《长征演义》着力刻画了两大人物系列:一是红军指战员系统,包括高层领导与中下层指战员等,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林彪、彭德怀、聂荣臻、杨成武、杨得志、张闻天、王稼祥、秦帮宪、张国焘等,另一大系统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及其各路军阀系统的人物,如蒋介石、宋美龄、陈诚、白崇禧、何健、胡宗南等,国共两党有名的高层人物仅从章回上出现名字就将近百人。

《长征演义》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在激烈的战争中刻画人物敢于担当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古代演义小说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善于写战争,从《三国》、《水浒》、《隋唐演义》到《洪秀全演义》莫不如此。《长征演义》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战争画卷,不仅战争场面写得壮怀激烈,可贵的是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首先,它浓墨重彩地表现了长征中毛泽东的伟大形象与精神人格,刻画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与个性。仅从目录上看,章回中出现毛泽东名字的就有28回,无疑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对这样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领袖人物,小说没有将他神化,而是还有其“人性”,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国共两党的激烈军事斗争贯串全书,从一个个大、小战争的谋划、部署、指挥、调配,都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蒋介石发起的第五次围剿,他在敌强我弱、武器装备缺乏的情况下,审时度势,斗智斗勇,正确分析两军的军事力量,采取游击战术,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四川后,又力主北上,翻雪山、过草地,长征中的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小说还集中笔力,表现他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与李德、秦邦宪的错误路线做斗争,过草地后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演义还通过战场与前线塑造了红军高级将领的英雄群像。红二军团的创建者贺龙,他既有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一面而又足智多谋,第14回湘西永顺城之战,贺龙火烧花桥,施诱敌深入之计,诱敌到十万坪,最终消灭敌军10万。第36回,贺龙消灭了国民党陈耀汉师后,突然改变战略战术,在湘鄂西地区,对鄂军采取攻势,对湘军采取守势,1935年5月下旬,贺龙率领二、六军团诱敌出洞,而敌部徐源泉蛇不出洞,贺龙心生一计:巧用围点打援的战术,选点设伏,打击援敌。派萧克率领红牛军团打宣恩,他率领红二军团埋伏在宣恩城南20里处的忠堡村埋狗山,全歼救援的张振汉部的第四十一师。这场伏击战可谓用兵如神。

彭德怀是小说着力塑造的又一位大将,被誉为常胜将军的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湘江之战他勇战强敌,娄山关之战,彭德怀正确分析敌我双方形势,指挥若定,部署进攻计划,打下娄山关。当他得知张国焘欲反目欲与中央分庭抗礼,以汇报为名,到张国焘部探听虚实,并及时将情况报告中央,揭穿了他分裂红军的阴谋行径。写林彪,在湘江战役的脚山铺一战中,战前观察、判断与分析,细致入微,冷静镇定,智慧果敢,而此时,担任第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时只有24岁。

对基层指战员的描写同样感人肝肠。在残酷惨烈的湘江光华铺突围战中,红军伤亡惨重,不到15岁的新兵张福娃受伤以后倒在地下,被团长沈述清救起后,按住伤口,握着枪与团长一道对付敌人,最后被10多个敌军围困而乱枪射杀,牺牲时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仿佛一座雕像。

其二,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中表现红军坚韧顽强的品格。《长征演义》展现红军在万里长征途中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形象画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第五十、五十一回,红军强渡大渡河后,红四团翻越夹金山,“越往山顶上爬,气候越是恶劣。山上雾霾弥天,时淡时浓,人行其中,宛如腾云驾雾。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指战员们都穿着单薄的军衣,根本挡不住风雪的吹打,他们的脸上、身上,像被无数的尖刀刮着,冻得直哆嗦,牙齿打颤,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大家都感到头晕、腿软,浑身没劲,于是只能走走停停,一步一步地爬着。这时要是有谁坐下,就有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聂荣臻在强渡大渡河时病倒了,红军战士用担架抬着他上山,他挣扎着下了担架,拄着木棍艰难地向雪山爬去。身体虚弱的贺子珍,拉着枣红马的尾巴,艰难地在山坡上走着。头发花白的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都不愿骑马,而与战士们一样拄拐杖艰难地行进着。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年幼的小卫生员都被夹金山夺去了生命。

第六十二回写红军过草地,松潘草地是一片神秘的死亡之地,环境异常恶劣,多年积下枯叶败草,泥烂如粥,人马一旦陷进去,愈挣扎愈下沉,连救援的人有时也被带进去爬不上来。与环境同样严酷的是粮食严重短缺,艰难的行走中,饥饿威胁着红军指战员,身边能吃的东西都吃进了肚子:皮带、野草、树皮……许多人因中毒而牺牲,甚至连马粪中没有消化的青稞麦,也挑出来洗洗煮了充饥。这里牺牲的指战员几乎都是无声无息,1 000余名红军指战员倒在了草地上。病中的周恩来被担架抬着穿过草地。真乃“衣单赤脚踏雪地,皮带野草当青稞。生死写长歌”。《长征演义》中这样的故事贯串全书,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士兵、老者与女性的身上都表现出这种超人的坚毅顽强的品格,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其三,在革命生活故事中表现“人情”与人性,表现红军上下级,战友间的革命情谊,红军指战员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及亲人间的人伦亲情。 贺子珍为跟随部队转移,把出生不久的儿子毛毛托人寄养,母子分离的一段,有诗曰:“万里长征话艰辛,兄弟姐妹伤离情。云山古寺母子别,何处能觅骨肉影?”如泣如诉,母子别离,骨肉难舍,分外动人。

贺龙为打永顺城钓鱼猛洞河,为阻敌军决定火烧河上的花桥,但他已远虑到打完仗后,要把烧掉的花桥修建好,绝不能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表现出革命军人关心劳苦大众的“仁爱”情怀。

第四十七回,红军过大凉山彝族区。刘伯承与聂荣臻的部队要经彝族聚居区到大渡河,彝族聚居区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彝族与汉人矛盾很深。刘伯承对彝族头领小叶丹晓之以理,礼仪相待,宣传共产党民族平等的政策,诚恳交谈,并按照彝族的风俗,进行结盟仪式,结义为兄弟,表现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兄弟情谊。“彝汉结盟肝胆照,民族大义星光耀”。

三、 弘扬演义小说的文化传统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②说长征,讲的是中国的一个大故事,它继承的是中国古代章回演义小说的优秀传统。如何讲好这个革命的大故事,是作家面临的挑战,作者在继承中国章回小说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取舍改造并有所发展与创新,使这种叙事形式与长征的故事结合得更加完美统一。

第一,继承演义小说写实叙事的传统。演义小说的承传:演义者,讲史也。章回体是中国古代小说采用的艺术形式,章回小说起源于宋代话本小说,到明清时代发展成熟,其发轫之作为《三国演义》。

演义小说写实的叙事传统:简言之即讲故事的传统,是百姓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最突出的特点为通俗性与可读性。《长征演义》为讲好长征的大故事,严格运用编年体写法,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以时间的推移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清楚明晰。许多人物出场,都用一段文字简述,如李德、贺龙、彭德怀、林彪等。另外,演义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的模式,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去掉以往章回小说带有评书色彩的“话说”、“话分两头,单表一枝”、“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式的套语,统一用“却说”,单纯明了,更具现代性。叙述者充当叙事与“史官”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客观叙述情节故事,而同时在叙事中爱憎分明,倾向性鲜明。最后,演义的焦点叙事主要对准高层领导与红军指战员一方,突出演义的红色故事与传奇。

第二,篇尾诗词运用的文化特征。小说中运用诗词是中国章回小说独有的特色,特有的文化传统。历史演义小说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宋代话本又可以上溯到唐代“变文”,唐代“变文”是说白与唱词的结合,可视为中国章回小说之源。小说中的诗词,在章回小说中,已成为小说中的有机组成。所谓“小说中诗词等类,谓之蒜酪”,这蒜酪,就是一种风味特色,表现出一种意趣与哲理。《长征演义》继承了中国章回小说章尾运用诗词的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全书100回,加上缘起,每回篇尾均有诗词,最后一回为赋。其特色为:一是通俗易懂,无需注释;二是用诗词的样式咏叹章回的内容,或描述议论,或歌咏评点,以感染读者,加深理解;三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传统章回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结尾都有“正是”、“有诗为证”这样的套语,然后接上一首诗。而《长征演义》进行了改造与发展,去掉这类套语,直接用诗词赋结尾。特别要指出的是,上述古代名著篇末皆以诗作结,未出现以词收尾的。《长征演义》篇末诗、词、赋并用为创新也,以上卷为例,以词收尾的有17回,用了15个不同的词牌,篇末还用赋为全书作结尾。使得小说的“蒜酪”更加丰富多样,别有情趣与意味。

如开篇的缘起词曰:《水龙吟》:

万里夕阳垂地,谁人真是经纶手?中兴事业,英雄剑引,黎元翘首。南京政府,豪华消尽,国人诅咒。寻天下大同,革故鼎新、孰堪任,尧舜筹。

独有毛公樯橹,挽狂澜,扬帆浪口。遵义拨乱,赤水四渡,击楫中流。层层围剿,问韬无计,天亡乃楚。春去也,笑谈蒋委员长,遗恨千秋。

这首《水龙吟》具有引领全书的作用,相当于用词写出的“导语”,上阕开头两句,点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在那样一个民族危机的战乱年代,国民党政府已不得人心,老百姓盼望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盼望领袖救星出现,重整河山。

下阕歌咏毛泽东力挽狂澜,粉碎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遵义拨乱,四渡赤水,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蒋介石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而结尾的《长征赋》更是古代章回小说收尾未见到的,它概括全书,用“伟哉红军”、“雄哉红军”、“壮哉红军”三段,满腔激情讴歌了万里长征中红军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其抒情色彩,审美升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是叙事文字代替不了的。赋中曰:“二万五千里路,险阻重重,三百六十八天,风雨殃殃。庙堂之音立魂魄,统帅之手指航向。”用别具古典情韵的四六句,抒发革命情怀,实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

注解【Notes】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文艺报》2014年10月17日。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文艺报》2014年10月17日。

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昌首义学院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写作学、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

猜你喜欢
演义指战员长征
爷爷的长征
浅析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安全防控
漾濞不会忘记你
——谨以献给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战员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浅谈救援指战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为“蓝朋友”身上增添“文艺范”
三国演义
长征路上的“看齐意识”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