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与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衰落
——基于汉口港的个案考

2016-11-25 15:23刘礼堂宋时磊
长江学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汉口华商外贸

刘礼堂 宋时磊

信息不对称与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衰落
——基于汉口港的个案考

刘礼堂宋时磊

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速荣与速衰是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在中国社会经济亟待转型的历史语境下,探析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这些观点可以归纳洋商的操纵与把控、新兴产茶国的竞争、中国茶叶产业模式落后等,但极少从市场交易基本机制方面进行探讨。实际上,我们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汉口茶叶外贸市场作为案例分析对象。

茶叶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而汉口从1861年开港到20世纪初,成为名满天下的茶叶“大市场”,其出口额在大部分年份都排名第二,19世纪晚期以后则成为华茶最重要的出口基地。汉口茶叶外贸同中国近代茶贸历程相一致,经历了倒“U”型发展轨迹,只不过由于俄国市场的因素而将衰落时间延缓了约30年。汉口茶叶外贸市场广泛存在着产量、质量和国际需求信息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促使洋商采用中间商层层代理的制度、茶师专职检验制度,洋商和华商交易施行“样茶—竞价”的交易制度,汉口不同国家洋商的竞买和竞购也十分激烈。各种交易制度和措施用以规避风险,这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却给汉口茶叶外贸市场形势的恶化带来隐患,这主要表现为:掺杂使假问题严重,出口茶叶质量不断下滑;中间商数量众多、交易不确定性、政府厘金和茶捐等导致茶价较高,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市场投机行为越发普遍,成交意愿大为降低。

汉口茶叶外贸市场各交易主体为应对信息不对称冲击下的变化,各自调整发展策略。英商快速向印度和锡兰转移市场经营重心,建立了资本主义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减少交易环节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洋商联合操纵茶市转嫁风险、压抑茶价,华商损失惨重;华商通过集体组织和动员,尽力维持交易秩序;俄商控制茶叶上下游产业链,最终实现对汉口茶市的垄断。汉口茶叶外贸走向市场失灵和萎缩,清政府各级官员试图对茶叶产业发展进行引导,维持市场交易秩序,强化对茶叶质量的监管,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对汉口茶市的负面冲击。但这些措施多为提议和设想,在晚清社会整体陷入颓势的情况下,政府规制无论是在汉口还是整个中国都已难以推行。

【本文原载于《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全文26000字】

猜你喜欢
汉口华商外贸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山东外贸,跑出发展“加速度”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旅澳华商苗庆:八年游子路 几多故乡情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70年外贸大事记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匈牙利华商误入“鞋”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