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设计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构想*

2016-11-25 02:44梁家年
高教探索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态设计

梁家年 彭 红 胡 康



工科大学设计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构想*

梁家年 彭 红 胡 康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世界性“工业4.0”智能环境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互联网+时代,设计学学科专业范围不断扩大,设计理念方法日新月异,全球化、老龄化、用户体验、个性化定制等设计新常态使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等面临严峻挑战。必须从工科大学设计学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整体环境、设计理念功能价值、实施路径与评价系统进行重构,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保障创新性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

教育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学;工科大学;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新形态。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已悄然走进人类生活。设计学作为艺术学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等多个专业。互联网+时代,设计学学科专业将对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分工合作产生更加独特的作用。将教育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工科大学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探索培养体系生态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落脚于教育教学环境生态创新、功能价值生态创新和方法与手段生态创新,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设计学人才培养环境与评估体系更新完善,实现典型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式的实验示范与推广。

一、互联网+时代,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环境的生态学分析

教育生态学是以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生态结构、生态功能、生态原理、生态规律、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生态环境是以设计创意人才培养为中心,对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对其生态环境的分析研究始终离不开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离不开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1]互联网+时代,设计学学科专业教育生态环境系统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世界性 “工业4.0”的智能环境

“工业4.0”的本质是工业互联网。它是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机器、数据和人共同构成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是实现数据价值的技术集成,是实现数据价值的重要工具。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各类制造要素和资源的信息交换和数据集成,释放数据价值。“工业4.0”最终使产品需求个性化,突出用户至上,产品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工业4.0”使生产平台实现标准化,使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都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执行单一的共同标准,实现模块化和自由更换设备模块,推动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2]

“工业4.0”的智能环境使创意设计成为世界性战略资源。仅以工业设计为例,美国工业设计联合会调研显示,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销售收入将增加1500美元。工业设计的现代制造业灵魂作用,成为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工程技术、客户及市场的重要桥梁。

(二)《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

为了应对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它预示着中国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将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通过培育设计创意企业、发展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设计创意奖励等措施,迎来文化创意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化的历史新时期。[3]同时,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广泛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评价。积极加大绿色制造、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研发、生产、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设计创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全面超越,最大程度发挥设计创意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引领拉动作用,使之成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设计学学科专业人才面临的时代挑战

设计学专业人才是设计创意产业的主要智力支撑,面对 “工业4.0” 的世界性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人才培养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一)设计学学科专业性质范围变化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

2012年,艺术学成为中国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设计学作为艺术学的一级学科,实际上包含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属性,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专业领域不仅包括交通工具、设备仪器、生活用品、家具、电子产品、家电、玩具等产品设计,还包括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甚至城市规划和新材料、新技术开发,以及与人居环境有关的新产品、新环境、新生态等都将列入设计学范畴。设计创意不仅要满足审美需求,还要成为科技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产品的物质功能作用,使创意产品实用性、艺术性、科技性如鱼水般融为一体。就像IT企业非物质的数字化产品服务设计(服务设计、软件信息架构、用户界面等)一样,使设计对象范畴转变扩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众创、众筹、众包、众享模式的不断拓展更新,设计创新空间和创新潜力将极大提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更是不可预估,创客运动不断兴起成长,设计创意技术、方向等不断增加,对设计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程度可想而知。[4]

(二)设计创意新理念新方法创新对人才素质能力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设计创意是用生态可持续理念、生态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实现设计创意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能量平衡,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环境意识设计、绿色制造、持久发展的工业、绿色工厂、创意生态系统等。绿色设计的环保概念,以更低的环境冲击,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原料、产制、运销、使用、弃置过程形成绿生生命周期。应用生态学物种共存、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原理,设计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和分级别利用的绿色工艺设计,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能兼顾经济与环境的同步繁荣。传统艺术设计产业管理理念已被推倒,企业内部框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思维必将突破,更加推崇现代管理意识、良好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和谐的工作环境,人性化、“极客(Geek)”型、个性化人才文化更受推崇。创意产品要求设计人才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资源配置能力更高,具有牢牢把握创新方向、踏准创造节奏的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近20亿,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购物、娱乐、协同商务、云计算储存和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物联网,其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成为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智能家居、智能消费、交通物流、公共安全、工业及个人健康监测等非物质的移动互联网设计,既为客户提供持续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也促使设计学科专业教育与设计创意、创新生产形成利益共同体,使高等院校、创意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更加紧密。[5]互联网+时代要求设计创意人才成长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训练、设计创造能力培养,经过现代化创意设计、创意企业的生产施工、工程设计实践、设计组织管理的实际磨炼,具有一定的设计学术研究水平和满足设计市场动态需求的专业能力。

(三)设计创意产业新常态对人才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全球化、老龄化、用户体验、个性化定制等设计创意产业将呈现常态化。

设计创意文化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群体的不同价值、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风俗习惯界限逐渐打破,某些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价值观,使流行文创产品和流行日用产品的使用方式迅速自由地传播,地球空间隔离障碍逐渐弱化,“地球村”范围的全球化不期而至。针对高龄年龄群体的人性化成为新宠,围绕老年人视力、听力减弱,记忆、意志力下降,活动能力降低等特性,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通用化、无障碍、情感化、临终关怀等创意设计的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老龄人口总量大,产业份额比例高,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

体验性创意设计从人们的生活情境出发,塑造用户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是提高品牌认知度,开发创意产品生存价值与空间的新方法。用户体验设计的创意产品是有形的,服务却是无形的,体验方式更是让使用者难忘。用户体验的互动性创意设计人才,将具备各种混合技能,通过以用户为核心的方法来设计实体部件或基于计算机的部件,促使设计创意与人文、科学技术的边界彻底被打破。个性化定制设计是用户参与式的创意产品设计,是满足个体特性需求所提供的设计服务,如各种专业演员、特定场景、动漫制作等服装、道具定制;手机、桌游、影视等人机界面定制与包装设计;创意产品3D打印组装等等。要在产业新常态中,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设计创意产品必须是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的综合交融,明显需要高端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工程技术,因此就会要求设计人才充分掌握跨度更宽的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准、专业等级、应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6]

三、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构建

工科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设计学类专业毕业生,形成了与文科大学、艺术院校并行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设计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构建,是针对设计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国内外设计创意产业行业环境状况,培育优化形成具有生态环境理念、身心和谐发展、知识能力动态发展、系内生循环更新的人才成长环境与动力系统,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使命。

(一)人才培养体系整体环境生态构建

整体生态环境包括设计学人才培养的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及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互联网+时代,工科大学设计学人才培养的自然环境生态创建,就是完善育人场所的校园规划设计,突出地形地貌、生物植被、水体景观自然景观优势,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史馆、图书馆、展览馆、艺术馆等文化建筑设施,统筹校园建筑与公共文化景观,从表现艺术风格、材料与科技水平方面体现出工科大学延续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生态理念,产生校园景观环境“以文化人”的文化凝聚效应。更为大胆的举动将是去除大学校园的围墙阻隔,通过用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记忆来替代,与城市自然、社区及社会生活有效对接,方便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人才成长良性生境,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校园环境的文化学术氛围。

社会环境生态建设,对照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关于设计学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和学科建设,与科研机构、设计单位、生产企业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设计创意研究。建立创意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办学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点,使人才培养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内部稳定,而各子系统又相互开放流通。用人才培养生态体系的原动力和影响力,推进实现设计学人才培养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设计学人才培养的规范环境包括哲学伦理、道德风尚、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等环境。这是从生态控制角度规范人才培养活动的“事理”和人才行为的“情理”,强调规范环境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只有切实重视人文教育,进行全人和高素质公民教育,才能使培养出的设计学人才不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更完美、更成功的人。积极建设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课本,敢于向固有理论挑战的软环境,培养独立思辨能力、独立心智人格,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精英设计人才。

(二)人才培养体系理念与功能价值生态构建

人才培养系统生态理念是从根本上揭示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质,对推进人才个性化发展,促进教育生态平衡,克服培养效果滞后性具有决定作用。通过教育的生态平衡原理及科学检测方法,能动地调节人才培养周期,让教育教学生态理念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提供人的终身学习条件和个性化学习服务,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智力乃至启迪智慧、获得幸福生活的永久“加油站”。设计学人才培育系统要在全球化生态整合中,成为一个超级智库,以凝聚人类智慧去克服同质竞争关系,使人才培养修学时间长短不受限制,学科理性阈限得以突破,成为智信合一的人类精神熔炉和人类文明的伴随者。人才培养系统生态平衡理念,还表现为在设计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和交流活动基于人的便捷和高效,随人的需求而发生,不因人因地而受限,不因课程预设和教学进程而错失,是从手段到目的,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信息化成为设计学教育教学的生态名片,主动进行多种多样的跨界混搭、定制、多重任务、数据挖掘和合作。[7]设计学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内在功能毫无疑问是人才培养,外在功能主要表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功能,协助个人社会化并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等。人才培养系统功能价值实现离不开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用竞争机制促进工科大学设计艺术与人文、科学、技术、工程等学科、院系之间及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相互竞争的协同创新。

系统科学的设计学人才培养方案是生态理念与功能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要把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创新素质培养作为核心要求,注重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设计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要以学生承载力为前提,关注学生自身具有的有限性及自我调节能力;要以增强培养体系抵抗力为关键,它是抵抗外来负面干扰并维持方案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以保证方案系统循环的连续性为重点,通过实施后方便优化更新,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年级、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旨在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问题。[8]

一是课程设置方案计划面向专业实践、面向跨学科、面向尖端科技、面向全球问题,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知识能力与道德伦理结合,把握设计产业创新中的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瞄准高端技术,建立跨产业、跨领域、跨系科合作的课程群。方案课程计划可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和加深专业能力提供不同选择,提升专业课程设计的智能化、国际化程度。二是加强课外拓展,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方便各种层次学生的参与提高;实践课程设置紧跟实训、生产性、项目性实习环节;加强实践交流沟通能力训练和团队工作能力协调训练。[9]三是打造科研、教学和富有设计产业创新经验的师资队伍。重视教师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聘用考核,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优化理论研究、设计实践和教学创新的专职和兼职教师的结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公司兼职实习,用一流教师队伍保障培养方案落地生根。

(三)人才知识结构培养路径与评价系统生态构建

互联网+时代,人才知识结构培养体系生态构建与课程教学等微观系统休戚相关。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是教育方式方法产生有效性的直接动因,学生主动性潜能激发是方法手段实施的重要目标。低年级阶段用大量图片、案例、资料及专题片进行教学,注重学生体验积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的培养。中高年级则以参观调研、交流讨论、设计指导、专题实践为主要授课形式,上课地点可以是商场、工厂、设计创意园区,形成以设计为主线、以阶段专题任务为目标的生态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手段。加大多媒体资源、MOOC及微课程建设,形式上体现联网+时代的科技、新媒体特色。从数据网络、空间地理及可视化技术范畴开展团队教学研究,学生学会生产应用“数据挖掘”、“情感挖掘”、“语义挖掘”,透析大数据背后隐在的工业设计趋势和相关性。[10]

实践教学则围绕专业技能,增强实践项目的综合性设计,强化创意项目设计、开发和技能实训,强化科学、技术实践能力训练;开展校企协同教学,实施创意设计全程工程化、艺术性训练。引入机械及装备制造业;轻工食品外包装、家具、体育用品、现代家电产品开发以及形象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甚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行业资源,开展特色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形成真实有效的校内特色实训环境。把行业性、前瞻性作为设计实践课程建的主要特色,鼓励学生毕业设计在生产企业、设计公司内进行,按照社会需要完成相关设计流程并进行动态更新。建设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教育网络,推进名企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实施校企联盟战略,联合知名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大学生创新工场、工程创新训练中心、设计创意孵化中心、设计创新见习基地,推行实习生制度。建立产学合作教育专项经费资助制度,定期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重大科技领域专题讲座,重点介绍国际设计创意产业预研、设计、研发、组织及实施等环节的经验教训,开展特色教材建设。以设计学相关学科竞赛、展览为着眼点,把竞赛、参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组建学生创新工作室。学科竞赛、展览与学分、课程、课时挂钩,形成关联学科竞赛、专业展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设计学人才培养系统的评价体系。创新学生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增加团队学习成果考核内容,实行互动评价,不唯结果论,实施对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扩大过程性成绩比重,增加实践环节考量,一些实践课程成绩可以是实习或成果应用单位评定算数。可借鉴香港理工大学的评价与考核标准,以感受力、创造力、表达力、推理与设计能力、美学判断力、分析与筛选信息的能力、多学科学习和应用的能力、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力等为主要指标,开展课程学分的互动评价。在设计学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中吸收创意产业界评价意见,学习借鉴欧洲国家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等相关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估体系。制定设计学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如除艺术创意水平外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懂得设计创意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等等,加强互联网+时代设计学专业人才需求动态预测,完善人才信息库,构建设计创意人才信息发布平台,探索建立国际化培训基地。

[1]Cremin Lawrence.教育生态学[M].吴鼎福,诸文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9-70.

[2]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M].邓敏,李现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46-81.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EB/OL].[2015-05-1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

[4]王晓红,于炜,张立群. 2014中国工业设计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10.

[5]章丽萍,姚威,陈子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25-29.

[6]苑清敏,赖瑾慕,杨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165-166.

[7]黄宗模.全球化视野下的未来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5(9):18-24.

[8]文祯中.生态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0-177.

[9]罗晖.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R].华东交通大学,2011-09-30.

[10]吴志军,毛征宇,吴寒,等.面向地方产业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63-66.

2016-07-16

梁家年,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彭红,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胡康,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武汉/430065)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设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2013222)”、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工业设计)、武汉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业设计)”(2013X00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设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生态之旅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