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及其 《草堂寺记》碑考

2016-11-26 00:02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草堂成都

张 宏

赵熙及其 《草堂寺记》碑考

张 宏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清理文物库房后院时偶然发现一残碑,以 《赵熙集》所录观之,乃赵熙所撰之 《草堂寺记》,全文约450字,草堂残碑存之大半,二者文字略同,唯三处有异,此碑当可补 《赵熙集》之舛误。《草堂寺记》作于“庚申重九”,即民国九年 (1920)重阳节,主要讨论草堂寺建立的年代及与张幼荃、廖芷才、萧佛意等人的草堂之游,为研究清末民初草堂寺的情况以及杜甫草堂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史料。

赵熙 《草堂寺记》 杜甫草堂 碑刻

赵熙 (1867—1948),初名熹,后改名熙,字尧生,别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书画家。光绪十七年癸卯乡试举人,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转协修纂修。宣统改元,实授御史。民国以降,历任川南经纬学堂监督、《荣县志》总纂等职,其后还归乡里,闭门讲学,以著书授徒为业。其任御史期间以抗直敢言,著称清季。

赵熙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诗学古最精,兼擅古体与律、绝,尤精五律。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乌尤等地碑文。其书法“初出于颜赵,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养性情使然。至老年镕合六朝,秀逸朴厚,别具风格,一时风从。”①时人称之为“荣县赵字”,现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即其所撰。其总纂之 《荣县志》,行文严谨得体,反映了荣县社会实际,被誉为巴蜀名志而获得广泛赞誉。

赵熙平生著述宏富,诗文词稿、杂录、评点古籍甚多,大多尚未刊行,其印行者有 《香宋词》(1917)、《香宋诗前集》(1954)、《香宋诗钞》(1986)等,其中,以王仲镛编辑之 《赵熙集》(1996)收录作品最为完备。

甲午癸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清理文物库房后院时偶然发现一残碑,碑通高约61厘米,宽约35厘米,厚约6厘米,满行22字,碑文只存279字 (十余字漫灭不可辨识):

□必久,□□阅三千沙门,名无所失,其盛亦非旦夕而集,宋孝武去晋季,厪止俞三十年,时姚秦鸠摩罗什讲经草堂寺。准唐开元、宋嘉祐寺例,蜀寺之作,必同姚秦。客嘻曰:是开自有晋矣。□哉梁代云也。余曰:寺之名昉东汉,然汉元狩元年,张骞使大夏,见蜀布邛竹杖来□东南身毒国,去邛西可二千里。姚秦法显求戒律至西域,悬絙过新头河,河上人言:古老传弥勒菩萨立像在佛□洹□三百许年,当周平王时便有沙门赍经律东渡此河者。如若言耶,则汉明帝未梦金人,蜀早通天竺。蜀中流佛□亦远当□□开明,全支那学佛皆后蜀,区区金行晋室奚以云。于是张幼荃、萧佛意皆喜,进觞曰:蜀国者佛国也,是匪宾戏,凡号佛学者宜有闻。幼荃迺出所藏石,琢自云南之□□□□晖。廖芷才督工镌之。俾佛意揭诸璧。赵熙记。

以赵熙之名考之,知其为 《草堂寺记》,今依巴蜀书社出版 《赵熙集》②移录全文如下:

庚申重九,觞于草堂,或讨寺故,初哉何代?作而曰:廊下石称梁建,确乎?余曰:周颙在蜀,以草堂寺林壑可怀,乃于钟岭雷次宗学馆立寺,名草堂,亦号山茨。详梁简文草堂传,事在齐武帝永明初。谁其神者?预知后有梁也。又孔稚珪曰:草堂之灵。稚珪卒齐东昏永元三年,亦乌知后有梁也。然则齐寺乎?曰:颙为厉锋将军带肥乡、成都令,实隨益州刺史萧惠开,惠开以宋孝武大明中入蜀,下距齐隔四帝也。然则宋寺乎?曰:宋时林壑可怀,负郭非山区比,林壑之成必久;惠开阅三千沙门,名无所失,其盛亦非旦夕而集;宋孝武去晋季,仅逾三十年,时姚秦鸠摩罗什讲经草堂寺。准唐开元、宋嘉祐寺例,蜀寺之作,必同姚秦。客嘻曰:是开自有晋矣。荒哉梁代云也。余曰:寺之名昉东汉,然汉元狩元年,张骞使大夏,见蜀布、邛竹杖来自东南身毒国,去邛西可二千里。姚秦法显求戒律至西域,悬絙过新头河,河上人言:古老传弥勒菩萨立像在佛泥洹后三百许年,当周平王时便有沙门赍经律东渡此河者。如若言耶,则汉明帝未梦金人,蜀早通天竺。蜀中流佛法亦远当蚕丛、开明,全支那学佛皆后蜀区,金行晋室奚以云。于是幼荃、萧佛意皆喜,进觞曰:蜀国者佛国也,是匪宾戏,凡号佛学者宜有闻。幼荃乃出所藏石,琢自云南之山,莹莹其辉。廖芷才督工镌之。俾佛意揭诸璧。

以 《赵熙集》所录观之,赵熙所撰之 《草堂寺记》约450字,草堂残碑存之大半。两者文字略同,唯三处有异:一是碑文作“全支那学佛皆后蜀,区区金行晋室奚以云”,《赵熙集》作“全支那学佛皆后蜀区,金行晋室奚以云”,以文意揆之,当脱一“区”字,且标点错位;二是碑文“于是张幼荃、萧佛意皆喜”,《赵熙集》作“于是幼荃、萧佛意皆喜”,显脱一“张”字,碑文为是;三是碑文作“俾佛意揭诸璧。赵熙记。”《赵熙集》作“俾佛意揭诸璧”,脱三字。

王仲镛编辑 《赵熙集》录此《草堂寺记》,未云其出处,故不知此记原稿是否存之天壤,考之赵熙 《香宋词》《香宋诗前集》等皆未著录说明(《香宋日记》等资料未见,不知是否有记载,未敢惶论)。今幸得此碑出现,得以补 《草堂寺记》璧之微瑕,可正 《赵熙集》之舛误。

另据时人华阳林思进在其 《工部草堂考略》中谓“近时赵尧生撰记刻石,并从而张之。”③林思进与赵熙交情颇深,且多有诗文唱和,其说当可采信,虽述之未详,然对此记的造作和刻碑提供了佐证。

1956年10月15日,当代著名作家黄裳游览草堂寺和杜甫草堂,他写了一篇散文 《浣花草堂》正好为此碑提供了确切的证据,文中提及“在对面的墙上发现了另一块较小的碑碣,是《情探》作者赵熙的《草堂寺记》。”④以此观之,我馆这块残碑确系赵熙 《草堂寺记》。

从内容来看,赵熙此记主要是讨论草堂寺建立的年代。关于草堂寺的历史因革与演变等自杜甫去蜀以后便为各代学者所论及,争论纷然,莫衷一是,至今也未有定论。赵熙首先以周颙是南朝宋入蜀的材料驳斥了草堂寺建于梁代的观点,又以“林壑之成必久”“其盛亦非旦夕而集”推翻建于南朝宋的说法,继之以“时姚秦鸠摩罗什讲经草堂寺。准唐开元、宋嘉祐寺例,蜀寺之作,必同姚秦”为证,主张草堂寺建于晋代,并认为寺名“昉东汉”,其实赵熙所持论也仅仅是推论而已,不可尽据。

关于撰作此记的缘由,《记》云:“庚申重九,觞于草堂,或讨寺故,初哉何代?作而曰:廊下石称梁建,确乎?”也许是赵熙与友人于重阳佳节聚会草堂寺,有人谈论起草堂寺的历史,引发赵熙的撰述。

但更为接近的推论是赵熙是有感而发的。黄裳说:“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一座庭院,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撰碑的人是贵阳陈矩,时代是光绪丙午。”⑤

赵熙所称之“廊下石”实为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陈矩所撰 《重修草堂寺藏经楼记》碑,他在碑文里推测,这是一座“萧梁古寺”。虽然他说明了并没有志乘碑石可以确知,但还是根据“文选注”里的 《梁简文帝草堂传》断定寺创于梁了。正是赵熙见到当时草堂寺藏经楼廊下的陈矩碑,进而引发其阐述草堂寺的建立,逻辑上是吻合的。“果然,赵熙已经指出了陈矩论点的可疑。就在一庑之下,面对面地用碑碣展开了争鸣,的确是有趣的事。”⑥草堂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划归杜甫草堂管理,现今藏经楼已不见当时二碑对立的景象,殊为遗憾。

关于此碑记的创作时间,从赵熙所述来看,此记作于“庚申重九”,即是民国九年 (1920)重阳节。据赵念君所著 《香宋先生年谱》云:“一九二零年,五十三岁。春初,又应主修四川通志之聘,再赴成都,寓西城梁园。时熊、杨分裂,川局扰攘,杨失败去职,刘湘继任川军总司令兼省长。修志事难于进行。遂与诸故交时为文酒之会,先后唱酬之作辑成 《花行集》印行并作《草堂寺记》。”⑦赵念君为赵熙之子,其说当可信。

另王仲镛所编 《赵熙集》所附《赵熙年谱》也云:“民国九年庚申 (一九二○)五十三岁。春初,复应杨庶堪之聘,主修四川通志,再至成都。寻以熊、杨关系破裂,川局因之扰攘。杨去省长职,刘湘以川军总司令兼省长,修志事沮。于是时与诸故旧相燕乐,酬唱之作,后由邓鸿荃辑印为 《花行小集》。十月,返荣县。自此,二十六年不到成都。”⑧

又赵熙 《答杨侯》诗:“杨侯在官当庚申,下招老民充上宾。命修方志旋干戈,二十年缫丝头绪多。案:杨侯,谓杨沧白 (庶堪)。庚申,一九二○年。时杨主持川政,聘请香宋纂修《四川通志》。”⑨又 《拟行》诗:“劳燕生涯本不齐,行人明日碧云西。艰难万里关山路,浅草何能衬马蹄。案:‘应四川通志馆聘,(1920年)春初再赴成都,是冬因川乱再起辞归。’”⑩是年二月,赵熙自荣县出发前往省城成都,期间作《二月赴成都纪行杂诗》以纪之,赵熙抵达成都后不久时值熊克武、杨沧白二人不和 (民国7年,经护法之役,四川纳入南方护法军政府势力范围,广州护法军政府任命杨庶堪为四川省省长。10月22日,杨庶堪离渝去成都赴任。后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与孙中山不合,使杨庶堪政令不畅,事事掣肘。民国九年5月18日,杨庶堪在重庆通电辞去四川省长职务,称“拟暂养疴重庆”,实为参加“倒熊”活动。),修志难继,遂与在成都友人酬唱燕乐,其中就多次游访杜甫草堂。春天游草堂,其 《草堂》诗云:“诗人身后人知敬,谁省严家节度尊?志大许身空稷契,名高作客任乾坤。画栏拓字人携酒,春水群鸥客到门。当日错嗔王录事,竹寒沙碧浣花村。”夏天游草堂,《草堂寺》:“草堂僧坐百花中,野水晴蛙处处同。写出洛滨初夏集,香山风举上屏风。”秋游草堂,七律 《庚申草堂道中》:“半年微逐苦城中,处处夷歌戍卒同。出郭江光摇马背,连胜秧翠没凫翁。乡情尽说清时好,诗客深谙杜老穷。归去扁舟寻旧约,故应庭树起秋风。”这首诗当是前往此次草堂秋游途中所作。同时,赵熙作此记以记草堂寺之游。

参与此次草堂之游的具体人数不详,从碑文来看,有张幼荃、廖芷才、萧佛意等人。

张幼荃 (约 1893前—1942后),成都人,生平不详。据庞石帚弟子四川大学教授张志烈《读庞石帚先生与<国故论衡疏证>》一文说:“1919年,先生24岁,时正馆于张幼荃家课其侄读。张幼荃是诗人赵尧生的门人。在张幼荃劝说下,石帚先生遂以所作诗投赵尧生先生。”⑪又白敦仁 《〈养晴室遗集〉后记》云:“(庞石帚)继就名医沈绍九课其养子沈丁昌兄妹,继在张幼荃家课其侄,幼荃,香宋先生门下士也。一九一七年秋,香宋先生偶游成都,先生欲因幼荃就求墨宝,幼荃则怂恿先生以诗为贽,香宋先生得先生诗,大异之。”⑫另赵熙 《和少洲》 诗:“案:庞俊字石帚,原字少洲。四川著名学者,历任各大学教授,时方教授成都沈氏家塾,以诗见知,书疏往来,多所奖益。后十五年,始得相见于乐山乌尤寺,执贽焉。”⑬由此,则张幼荃当与庞俊相熟,皆为赵熙弟子。

廖世英 (1860—1922后?),字芷才,清末民初四川成都县人。关于廖世英的生年,《光绪朝朱批奏折》云:“廖世英现年三十八岁,四川成都县人,由附生应光绪十九年癸巳恩科,本省乡试中式举人,二十一年乙未科考取宗室官学汉教习,十二月传补右翼宗学,二十四年十一月三年期满,咨送引见奉旨著以知县用。钦此。”⑭由此推算则廖世英以光绪二十四年 (1898)38岁,则是其生于咸丰十年 (1860)。

关于其名号,史籍所载有所出入,大抵有两说:一说“号子材”。 “武陵 (今常德县)知县廖世英 (号子材,四川人)。”⑮“廖世英,号子才,成都府成都县人,癸巳。”⑯一说“字芷才”。“廖世英,字芷才,四川成都人。”⑰“廖世英,字芷才,四川成都人,清光绪十九年 (1893)举人,民国五年 (1916)任荣县知事。”⑱“廖世英,字芷才。成都癸巳举人。”⑲按,从材料来源看似乎两说皆可。但从 《草堂寺记》碑文来看,赵熙称其“廖芷才督工镌之”,显然是以“芷才”称之。另据赵熙 《香宋词》卷二《南浦廖芷才大令招饮镜香亭,用张春水韵》一词小字注云:“清时芷才官湖南、有美绩。”同卷还有 《壶中天·纪梦示芷才》,卷三 《羽调解语花·镜香亭荷花,用草窗自制曲韵》词下小注:“谓芷才大令。”⑳赵熙皆以“芷才”称之。时赵熙与其同游不至于混淆其字号。故当以字“芷才”为是,“子材”乃音误。关于其仕宦,廖世英光绪十九年 (1893)中恩科四川乡试举人,光绪二十一年 (1895)乙未科考取宗室官学汉教席。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分发湖南,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职广西,光绪三十二年 (1906)任衡南县知县,宣统元年 (1909)任邵阳知县㉑。宣统二年 (1910)秋调任善化县知县㉒,宣统三年(1911)间任武陵县知县㉓,1914年任西昌县知事㉔,1916年任富顺县知事㉕,1918年间任井研县知事㉖,廖世英任井研知县期间“开始清乡剿匪。城厢镇、拱辰乡、文明乡、青阳乡皆大办团练。廖世英严于治匪,被错杀者有之,民间有‘廖屠户’之称。”㉗1919—1920年任荣县知事㉘。1922年任璧山县知事㉙。廖世英任职荣县期间,组织编纂了民国 《荣县志》㉚。该志自民国八年始修,十七年修成,次年刊刻成书。赵熙与其结交或为此时。同时廖氏还组织编纂了 《清泉乡土志》㉛、剧本 《金凤寨》㉜。

萧慈 (1886—1946),字佛意,四川资中县人。清末民初书画家,曾任四川华法教育会评议部评议员㉝、重龙山公园管理所所长等职务。据《资中县志》载:“萧佛意,县城北外人。书画家,杨春梯优秀弟子。画风洒落秀丽,与杨之劲健相反,所绘山水条幅,清秀逸致,景色诱人。喜画佛,数笔而成,自然流利,佛像清寂肃穆,既不同于吴道子豪放笔下之观音,也不同于竹禅刚健笔下的罗汉,各有其妙。书法以核桃大的草书见长。萧除短时期任重龙山公园管理所所长外,长期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字画在文化、宗教界很受推崇。1946年病逝,终年60岁。”㉞《赵熙集·题萧佛意画二首》:“案:萧佛意名慈,资中人。善画,曾投贽问学。”㉟由此,萧慈也为赵熙弟子。

总之,赵熙与张幼荃、廖芷才、萧佛意等人的此次草堂之游,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 《草堂寺记》,此记是研究清末民初的草堂寺以及杜甫草堂的历史变迁的极具价值的史料,同时也反映了这种草堂雅集的文人传统的传承。

注释:

①余中英:《赵熙书法序》,载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四川美术出版社编 《赵熙书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②⑧⑨⑩⑬⑳㉟王仲镛编:《赵熙集》,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202页、第1317页、第861页、第551页、第723页、第1135页、第609页。

③林思进:《清寂堂集》,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676页。

④⑤⑥黄裳:《黄裳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137页。

⑦赵念君:《香宋先生年谱 (续)》,《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版第1期。

⑪张志烈:《谈庞石帚先生与 〈国故论衡疏证〉》,《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四辑),第116页。

⑫白敦仁:《〈养晴室遗集〉后记》,《养晴室遗集》,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343页。

⑭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1页、第732页。

⑮政协湖南省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⑯康有为:《公车上书题名》,《康有为全集》(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⑰徐世群主编:《巴蜀文化大典》(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页。

⑱何金文:《四川方志考》,吉林图书馆学会内部印行1985年版,第147页。

⑲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27页。

㉑据鸡田五修 《廖氏族谱》中廖世英序云:“光绪癸巳(光绪十九年)(赵熙是光绪十八年进士)恩科举人裔孙,成都世英于宣统庚戌 (1910)仲秋月,知邵阳县事……光绪癸卯 (1903),广西军事骤起,湘边骚然,英奉檄军装过邵阳……宣统己酉 (1909),復奉檄知邵阳县事,……庚戌 (1910)秋,余去任邵阳,调知善化县事,适我廖氏三修谱牒,属序于余。”由此则是廖世英光绪二十九年当任职广西,宣统元年至二年秋任邵阳知县,宣统二年秋由邵阳调任善化知县。

㉒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史料:任候补道张松雨为巡警道、候补同知沈瀛为长沙知县、廖世英为善化知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近代史资料》(总77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㉔“民国三年,据四川民政长陈廷杰国税厅筹备处处长刘莹泽电称现任西昌县知事廖世英。” 《政府公报命令》(1914年2月),第380页。

㉕“民国5年 (1916)6月,军务督理陈宦委廖世英为富顺县知事。”富顺县志委:《富顺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96页。

㉖“民国7年4月7日至8年1月3日,廖世英兼职四川陆军第一混合旅参议官署理井研县事。”井研县志委:《井研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1页。

㉗井研县志委:《井研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㉘“荣县知事廖世英,任职时间为民国8年1月14日至民国9年7月8日,由四川省长行政公署,去职原因为辞职。”荣县志委:《荣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页。

㉙“廖世英为知事,任职时间为1922年8月至12月。”璧山县志委:《璧山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1页。

㉚据 《荣县志·纪事》条载:“赵熙曰:今志建议于县士张玺方,其后廖芷才来官,乃延熙为总纂,虞拔贡兆清、曹靖为分纂。而令长自任提调。”荣县志委:《荣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32页。

㉛“光绪三十二年 (1906),知县廖世英、朱其元、鲁蕃,约请清泉高等小学堂经学国文教习谢价人和历史教习杨维岳,合编 《清泉县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由县劝学所刊出,成书3册,约8万字。”湖南省地方志编委会:《湖南省地方志概览·衡南县》,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㉜“清末,武陵知县廖世英曾编弹腔剧本 《金凤寨》,天元班演为 ‘一家戏’。”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 (4)》,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㉝“《四川华法教育分会全体职员表·评议部评议员》有萧佛意。”张允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3页。

㉞资中县志编纂委员会:《资中县志》,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723页。

责任编辑 陈宁

作者:张宏,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员,610072。

猜你喜欢
草堂成都
成都之旅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遣怀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薪草堂由来
拜谒杜甫草堂
由对立走向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