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宝与清末的政治民主化

2016-11-26 00:40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制度政治改革

匡 艳

汪荣宝与清末的政治民主化

匡 艳

汪荣宝作为清末一位积极的改革要角和法政活跃分子,他的政治民主思想对清末政治民主改革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以晚晴政治现状为背景,以汪荣宝民主思想为主线,论述了汪荣宝在清末政治民主改革运动中对民主进程的推动作用。

汪荣宝 改革 民主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出生于官宦家庭,家族几代为官,自小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二十岁通过科举正途入仕七品京官。弱冠年华,深受维新思想影响,曾参与维新运动表现激进;痛惜戊戌变化的失败。1900年汪荣宝弃职入学南洋公学堂,学习外语等经世之学,这一抉择对他人生影响至深。1901年赴日本留学,目睹日本社会的蒸蒸日上,深感清国的腐朽与落后。顺应时代的需求,汪荣宝选择了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又入学庆应义塾专攻东西方历史。这两所大学都倡导自由民主和爱国主义。这给汪荣宝的传统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刻苦好学的汪荣宝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奠定了他的改革思想。留学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史学文章,活跃于留学生政治团体中,创刊著书宣传西学。他由旧式文人逐渐变成了谙熟西学的新式学者。

1904年汪荣宝归国后复职兵部,任教于京师译学馆,1905年到1906年他一直在教授近代史课程,自编教科书,用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来培养中国学生,望国人能从传统的科举应试向学习自然科学转变,他还在京师法政学堂、贵胄法政学堂教授法律学方面的课程,以西学思想和西方法律制度来开启新一代国人的民主法制思想。1906年,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作为海归法政知识分子,汪荣宝仕途机遇也随之而来。立宪从官职改革入手,这一年的“丙午管制改革”,汪荣宝被任命为起草课委员,和曹汝霖、张一麐、金邦平等一起草拟了中央官制,汪荣宝在起草员中最具才华,负责草拟了大部分官职草案,他们坚持按照君主立宪制政治原则、强调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因议院一时难成立,先对行政、司法进行了厘定,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斟酌,将草案呈交官职编制大臣审定。1906年11月2号,经官职编制馆核议定稿呈递清廷的《厘定中央各衙门官职繕单进呈折》及附清单24件①,该草案基本保持了汪荣宝等草拟人员坚持的责任内阁、三权分立等宪政精神。但官职改革草案也遭到了中央各部官员的反对和不满,有的甚至称汪及参与人员为“乳臭小儿”②、“丙午余孽”③。慈禧太后由于自身的政治目的,利用官员之间的矛盾,对草案进行了大幅度改动。改动之后十大部院加上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共十三人中有五人出身皇族,一人宗室,二人满贵,留给汉人的只有四个名额。“皇族内阁”成了官制改革的结局,而且内阁对皇帝负责,这就失去了立宪的精义,使汪及起草员们失望至极。也让他们明白到旧的体制不可能通过一次性变革就能根除,还需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至少官职改革者意在引进近代行政分权原则,原行政体制权限不分、责任不明、明实不符的弊端也有所改善。

中央官制改革的同时,清政府还实行了地方官制改革,改革的制度法律自然必须走在前面,起草员仍是汪荣宝、曹汝霖、金邦平、张一麐等人,他们起草的地方官制改革草案,企图在制度层面上,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近代化,强调地方自治和司法独立,利用地方新官制制度来确立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受到掌握行政大权的枢府大臣和督抚要员的限制,其改革难以真正落到实践中去。

1908年,汪荣宝任民政部参议,左丞,兼任修订法律馆和宪政编查馆科员。两馆的中心工作就是制定宪法法规,当时两馆聘请了一大批日本、美国海归留学生。其中金邦平、汪荣宝、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與等皆为两馆要员,参与拟定各项法律法规。这年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它是由宪政编查馆集体所拟,各条款“汪荣宝、杨度所拟居多”④,而汪荣宝排名杨度之前,可见他在此次制宪中的地位。汪荣宝才华出众,不仅有思想,还是个实干家,是馆中要角。

汪荣宝和杨度共拟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该《清单》是筹备立宪的具体实施细则,该方案表明了清政府的宪政决心,清末新政终于从设想进入实践,同时也是汪荣宝等海归改革家的渐进改革理念的体现,他们希望通过和平、有计划、有步骤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的近代民主政体。

1907年10月清廷谕令各省设咨议局,咨议局的职责是“采取舆论之所,俾其指陈通省利弊,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院储才之阶”⑤。汪荣宝等编纂人员历时一年,参照了日本和西方各国议会制度,拟定了《咨议局章程》与《议员选举章程》。清廷于1908年7月批准并颁布此二章程。《咨议局章程》规定了人事设置和咨议局权限,《议员选举章程》详尽规定了选举人员、选举年限、初选、复选、改选、补选、选举诉讼、处罚及专额议员等。⑥咨议局是地方议会的前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宪政精神。这两个章程对咨议局作为立法机关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汪荣宝一心推行民主宪政,不仅起草了文件,1909年11月还亲自考察了湖南咨议局,三次咨议局旁听,汪荣宝听到议员们针对本省的财政、教育、实业和一些具体议案的精彩讲述和辩论,看到了议员们的议事勇气和民主精神以及强烈的参政意识。这是民众参政的开端,汪荣宝看到了近代立法机关在中国的良好运行,也增强了宪政改革的信心。

1909年10月,全国二十二个省的谘议局选举圆满结束,各省谘议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主选举,虽然它的不足颇多,但几千年来中国民众终于可以选举民意代表了,这在民主政治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权力制衡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是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变时需要建立的基本制度,汪荣宝等立宪派法令制度起草编纂人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7年清廷宣布设资政院,而资政院开议前的相应法令制度,汪荣宝作为民政部右参议,和章宗祥、曹汝霖等被甄选为主要拟定人员。《资政院院章》和《资政院议员选举章程》及相关的法令条文都由汪荣宝等人起草,尤其后者大都为汪所拟,但由于督抚旧官等的反对,汪荣宝等的初衷也遭反复修改,这些法律法规是资政院的制度和运行保障。汪荣宝参与了筹办资政院工作和主持重要的会议集会等的工作,他活跃于资政院议坛,筹组政党、调和议员和政府的关系,他将资政院看作中国民主政治的开始,用心良苦尽心尽力,可以说汪荣宝就是近代议会制度先驱者和护卫者。

汪荣宝支持、参与了立宪派独立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国会请愿运动,从一开始就密切关注,积极与清廷上层沟通,煞费苦心地撰写速开国会的说贴,和赵炳麟、陈宝琛等一同起草了国会奏稿,并由汪荣宝最后定稿⑦,说明他是速开国会的坚定支持者。虽然国会请愿运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九年说”变“五年说”。国会请愿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参政权,带有民主的性质。立宪派从政治上打击了统治腐朽的清朝专制制度,也加速了专制统治的灭亡。

汪荣宝在清末仿照西方和日本制定的法律制度和推行的政治改革,最初的目标是挽救清王朝,并非为了国人的民主权利,而当时民主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和时代追求,从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变是政治改革的大方向。晚清政治改革朝着民主的方向在移步,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注释:

①赵凤林.汪荣宝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79.

②赵炳麟.赵伯岩集[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415.

③胡思敬.奏为官职重要未可偏信一二留学生制袭日本成法轻易更张折(《退庐疏稿》卷四)[E].新昌胡氏问影楼1913年刊本.

④胡思敬.民国史料笔记丛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55.

⑤清末筹办立宪档案史料(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7.

⑥宪政编查馆等奏议定各省咨议局并议员选举章程折.清末筹办立宪档案史料(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9~683.

⑦汪荣宝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204.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湘财教指[2013]96号)阶段性成果。

匡艳(198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制度政治改革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改革之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改革备忘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