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戏剧影视学专业教学的喜与忧
——以苏州大学为例

2016-11-26 04:36王玉明
长江丛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

王玉明



地方综合性大学戏剧影视学专业教学的喜与忧
——以苏州大学为例

王玉明

【摘 要】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戏剧影视学专业教学不同于专门艺术院校,不仅可能缺乏专业教师,对于专业教师的评价与晋升体系也存在相当差异。地方综合性高校戏剧影视学专业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自身教师的构成与特色,强调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与思想深度,而在专业教学与训练上显得不足,因此教和学之间容易产生期待差距。

【关键词】戏剧影视学 播音主持人专业 教师分类管理 艺术教育

一、艺术生的“中心化”与“边缘化”

与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学专业建设的进程大致相同,苏州大学的戏剧影视学专业最初也是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衍生出来的。1995年成立新闻传播系,2002年成功招收首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依托于苏大中文的传统优势,戏剧影视文学成为较早的硕士点。2003年苏州大学文学院成功申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博士点和中国通俗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两个自设博士点。2005年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主持人方向(非艺术类)。2009年传媒学院独立建院,2011年播音与主持人专业(艺术类)开始招生。自此,苏州大学完成了戏剧影视学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专业建设。

在综合性高校中,如果不是传统特色,艺术类专业往往是近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类专业虽然发展晚,却很容易产生实际影响。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往往以“好声音”“高颜值”的特色更为引人关注。苏州大学第一届播音主持人专业学生入学后,很快就以多才多艺获得了认可。在学校艺术团、学生剧社、大学生辩论队、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活动/会议现场,到处都能见到播音主持人专业的学生们忙碌的身影。有些社团还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出访多国交流展演……播音主持人专业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往往很容易处于学生和老师们的“视觉中心”,成为备受注目的“天之骄子”。

然后这一切到了课堂上就变了。当播音主持人专业的学生与传媒学院新闻等其他专业的同学一起上新闻传播大类的基础课、专业课(如《大众传播学》、《电视解说词写作》、《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等)的时候,他们中的多数人在综合知识素养、理论积累上的不足就会暴露出来。当他们与新闻专业的同学共同讨论问题,或者写作学术论文的时候,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边缘化”状态。学术课堂上的这种处境,对他们“伤害”极大。他们觉得这样上课,失去了他们的专业特色,不少人非常讨厌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安排。加上学校公务以及其他兼职较多的原因,播音主持人专业学生缺课、旷课现象明显比其他专业严重。部分播音主持同学实质处于游离于教学主体之外的“自我边缘化”状态。

二、“教”与“学”的“授受不亲”

苏州大学播音主持人专业每一届有学生40名左右,在面对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播音主持具有传统优势学校的毕业生的激烈竞争时,苏州大学的播音主持人专业毕业生暂时还不能取得更多信任与机会,能够进入广播电视媒体及新媒体实现专业对口就业的其实不是很多。以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为例,截至2015年5月底,播音主持全班36个学生中,确定留学和在国内继续深造读研的同学有13人,其中出国留学10人;进入媒体和可能进入媒体的同学有6人,只占六分之一;公务员/事业单位就业者4人,航空公司就业2人,其他大公司6人,尚有5名同学没有明确就业方向。之所以进入媒体就业的人数较少,与他们是第一届毕业生有着很大关系,媒体和外界还没有真正了解苏州大学这个专业的学生。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强调他们在修炼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重视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与制作等新闻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储备与训练,以多能型、通才型的“采编播”一体的媒体就业者的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然而这一思路与定位,播音主持人专业的学生们并不认可。我们有“教”的想法,学生们有“学”的要求。在充分听取了播音主持人专业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目前为止,播音主持人专业的“教”与“学”之间还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磨合成教学双方都相对较为满意的状态,“授受不亲”成为一个基本事实。

首先,同学们认为播音主持专业课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知名教授,实践经验也不充足。同学们都认为,专业课老师不一定是播音主持界的大佬,但是如果有一两位电视台在职主持人来做客座教授,讲述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经验会很不一样。有同学在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实习时感触就很深,当时她的带教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新闻播音员,每天中午30分钟新闻直播,面临的那种压力、紧张和对学生业务能力的严格要求、危机处理意识的培养,与学校老师的讲授很不一样。

其次,他们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尽科学,业务能力基础课程太过短暂。第一届的很多专业课只修了一学期,所以只能说是“学过”但并没“学到”。如普通话语音之类的业务基础课是以大课的形式,一周一次课的课时。班级大部分同学的语音面貌和入学前没有两样,大部分人只能达到普通大学生的正常水平二甲,取得一乙成绩的仅有4人,一甲的没有。

学生们认为艺术生特色课缺乏,没有针对性。学院的专业课相比较其他艺术院校几乎没有竞争力。他们认为虽然苏大是一所综合院校,从入学就在强调综合能力“采编播”一体,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都没学好,没有重点。学校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就业意愿和特点再细分具体的方向,如新闻方向、综艺方向,对不同方向的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与培养。

最后,他们感觉专业训练不严格。在一些学校,出早课是播音和表演专业学生的每日日常,他们有严格的考勤制度,而在我们学院全凭自觉。他们建议学院从一开始入校就严格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认为这种督促也是一种重视,一种责任。

学生们所反映的情况,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改成了小班上课,增加了大量专业技能辅助技能课程,减少了不少原本属于新闻学专业的课程,使得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特色越来越突出了。

如此,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又相对减弱了,从长远看,不知道到底应该是喜还是忧。起码从第一届播音主持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多能型、通才型的学生机会反而更多。

三、专业教师自身发展受到评价体制制约

与艺术生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尴尬地位极为相似的是,艺术专业教师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也受到极大制约。由于艺术专业教学重在培养专业技能与创作能力,艺术专业老师自身就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与创作能力,因此,“前世今身”决定了艺术专业老师之所长不在理论研究与著书立说,而在地方综合性高校中,教师晋升与评价体制并不灵活,不擅长理论研究,不擅长著书立说,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风光无限,而学术科研上时常极为被动。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在艺术类课程(包括戏剧影视编导的创作课程)中学习、训练并完成各类参赛/获奖作品,为学院/学校挣得荣誉;另一方面,在传媒学院,除播音主持专业外,艺术创作课程属于选修课,戏剧影视学是新闻传播学主干课程之外的小学科,是“边缘化”课程。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著名学者尹鸿教授都有相似的“感慨”,可见这一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从任课教师的现实利益看,艺术专业老师本人的创作作品以及指导学生作品的获奖,对于晋升职称都只具有辅助性作用,没有实质性决定影响。学校划定的艺术类核心刊物与新闻传播类核心刊物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门槛高,对于艺术类教师而言,几乎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与艺术专业院校形成了鲜明对照。

而地方综合性高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又极为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学术专著的出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时,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已经是不争事实。尽管教育部有明确规定,“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实验教学教师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情况。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但这一规定,对于地方综合性高校的非基础课(英语、高数等)教师、非实验教学老师,没有“指导意义”,非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老师只能不幸“躺枪”!

四、艺术,为何不再是“殿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生招生数量很少,艺术人才培养走精英化路线,要求也极高。而近年来,艺术类专业遍地开花,艺术类招生变得异常火爆,这其中自然有高中毕业生们受到各类真人秀节目、电视综艺节目影响而胸怀明星梦、艺术梦的因素,更是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产业化异化的结果。为了提高大学入学率,那些原本没有多少艺术天分的成绩中低等的高中学生在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合谋”中,走上了一条看似更加光明灿烂实则艰辛痛苦的艺考道路;而大学的艺术类专业,从艺术加试,到录取后的学费,再到在校艺术生的兼职,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的“产业链”(用“利益链”一词或许更加妥当一些)。由于整体艺术基础薄弱,艺术生们越来越缺少“艺术创造”天赋与灵气,越来越多地沦为功底稀松的普通匠人与操作工。表演艺术也一样,在各类演艺公司、经纪公司的包装与打造下,明星越来越多,艺术家越来越少,成为艺术家的可能也越来越小。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在艺术生培养塑造的环节上,一直忽视他们的综合人文素养与思想深度,而过于重视与强调他们的艺术表达与传达技能。

我国的艺术教育,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在主观认识和招生实践中,都陷入了一个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误区。对比美国的艺术教育,无论是观念,还是实际操作,都需要学习和改进。“美国的艺术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所有通识课程中作为‘核心课程’设置,为学生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使艺术与科技并重……二是体现在艺术教育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各门课程的全面设置及其相应合理的课时比例。哈佛大学的《红皮书》认为,通识课程应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并将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制作类的艺术课程,实行严格的“进阶式”管理,如果相应的基础课程、前导课程没有修完,就没有资格学习后面的课程。这些都与我们异常“宽松”的艺术教育形神迥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wgk/2012-04/20/ content_2118168.htm,2012-3-16.

[2]郭华萍.美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1):159.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
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