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炉的变迁与釉里红的印记

2016-11-26 08:40秦中刚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釉里红瓷厂煤窑

秦中刚

(作者单位:灌南县博物馆)



景德镇窑炉的变迁与釉里红的印记

秦中刚

釉里红,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曾几度断烧,几次恢复,具有间或性和阶段性。究其根原,主要是胎釉配方以及窑炉的改变引起的。不同窑炉,烧成的釉里红器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景德镇 釉里红

一、景德镇窑炉的变迁

窑炉是陶瓷烧成工序赖以完成的关键设备,景德镇的窑炉经过千年的演变,逐渐从原始的坑地为窑发展到龙窑、镇窑以及当代的气窑、电窑。每一次变革、创新,都是窑炉、燃料、胎釉配方以及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结果。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景德镇烧瓷基本上都是柴窑,虽然都是烧柴,但是窑炉的形制却又有所不同。宋代以前基本上是龙窑一统天下。元代,为了克服南宋末期原料危机,开发出高岭土和瓷石二元制胎配方,使瓷器的烧成温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便出现了高温流动性较小的釉料和分室式龙窑与之相适应,进而逐步改良成阶级窑以及一直延续到清初的葫芦窑。葫芦窑又经过元明两代的演变,终于在明末清初形成蛋形窑,即狭义的景德镇窑,这种定型的优秀窑炉一直延续几百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里窑,十里焦”,长期以柴窑烧瓷,使得邻近省份松木几乎全部烧光。新中国成立后,瓷都景德镇为了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问题,不得不对窑炉进行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揭开窑炉改革的序幕。到1965年,煤窑终于代替了流传千年的柴窑。只有建国瓷厂因烧制高温颜色釉等原因,保留有柴窑。

煤,作为烧制瓷器的燃料,虽然价廉但污染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景德镇被迫进行了第二次陶瓷烧制环境的改良,由煤窑改为气窑。到1984年,景德镇已经拥有16座燃油隧道窑,同时许多煤窑也在使用。

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窑炉厂,南光公司在景德镇推广“梭式窑”,这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液化气窑,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调整泥料和釉料配方,最终达到1320度的烧成温度。1990年以后,液化气窑逐渐一统天下。其他种类的窑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二、窑炉变化,对釉里红的影响

柴窑烧制的釉里红,色彩艳丽,发色层次极为丰富。由于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故而从发明以来,经常因为窑炉、工艺或颜料等问题而断烧。属于瓷器中非常稀少的品种。柴窑有别于气窑主要在烧制时间以及烧制用料上的不同,柴窑用松木的多,而松木中含有一定量的松木油脂,这种脂类物质会在燃烧过程中参与到器物表面的釉体的变化中,应该说从理论上讲柴窑的东西会因此产生滋润的效果,加上火路中大量的草木灰也在一定量上对釉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柴窑的瓷器一旦烧成就天生有种油润感觉。凡是流传至今的元、明、清代釉里红瓷器,可谓件件都是国之瑰宝。

煤的火焰比薪柴短,煤层空隙小,因而燃烧阻力大,柴窑改煤窑后,虽然也能烧制还原和氧化气氛。但是与柴窑已有显著区别,原先适应柴窑的釉里红配方,不再适合煤窑烧制,所以釉里红又随之断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景德镇与中科院达成项目合作协议,将煤窑烧制釉里红瓷器作为中科院科研项目之一,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和景德镇烧窑能手艰辛努力,终于在1990年获得成功,该项成果登入中科院简报,是当今陶瓷史上又一重大突破,也填补了柴窑改煤窑后,几十年来,未能烧制出釉里红瓷器这一空白。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釉里红产品,常呈紫色、灰紫色、灰黑色,而红色较好的,颜料依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扩散性,适合作色块装饰,不宜仿制图案精确的元末明初和清代通体用釉里红装饰的产品。

煤窑,污染大,耗能大,此后五年,景德镇所有大型煤窑均被拆除,私人虽然可以自制小型煤窑,却不容易达到烧制青花釉里红瓷的温度。因此那批烧制出的成品瓷器,成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数量有限,价格十分昂贵。

气窑的优点是环保,节省能源,易于控制。但与煤窑相比,釉里红最大的特点是“窑变色”,却是气窑的先天不足,因为液化气中没有煤燃料中含有的丰富矿物质。

1992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组织专家经过刻苦攻关,成功克服釉里红呈色好则扩散性大,而扩散性小则呈色不良的矛盾。终于研制出可以规模生产,适合气窑烧造的新的釉里红配方。使釉里红试制品达到甚至超越元代和清朝的水平,但是发色层次相对单一。

电窑,也是景德镇工业生产中较为广泛使用的窑炉,它分为高温电窑和普通电窑,高温电窑只能烧制氧化环境,温度可以达到1300多度。普通电窑,就是我们常见的烤花炉等,这类烤花炉主要烧制700-800多度的温度,用于釉上彩的烧制。比如,粉彩,古彩,新彩还有结晶釉等。可见,电窑并不能烧制传统的釉里红。

三、釉里红的仿制状况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流行于明初。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清康熙时恢复烧造,到乾隆时达到顶峰,随后又淡出历史舞台。也正是人们普遍对釉里红认知不足,而又价格昂贵,因而成为仿制的重要选择之一。

首先,是国窑仿古。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对元青花是一无所知,元釉里红更是无从谈起。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元青花及釉里红的仿制主要是官方对馆藏文物的仿制和研究。仿古自然要仿最好的,国营瓷厂的仿古瓷,青花主要仿永乐、宣德、成化;釉里红主要仿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其到雍正、乾隆期间,色调鲜明的釉里红,呈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后线条清晰,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气窑没有大面积推广之前,建国瓷厂的釉里红,尽管发色根本达不到清三代的艳丽程度,但依然是“一点红一点金”。

其次,是个体户仿古。1995年,是让景德镇人刻骨铭心的一年,市政府首先对国营十大瓷厂进行了改制,职工三分之一下岗,三分之一退休,三分之一留用。到2007年,景德镇国营瓷厂316家只剩157家,这157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名存实亡的空壳。也正是这场改革“解放了”大量优秀的工匠,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把景德镇仿古瓷器,推上新的高峰,促进景德镇瓷业飞速发展。

明代洪武时釉里红较多,流传民间的多是残次品。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有的类似黑色,又称其为釉里黑。因而,收藏界一直流传着粗大明的说法,想当然的认为洪武釉里红非常易于仿制,工艺上的越粗陋,釉里红发色越差,就越像,而这个特点,对于设备简陋的作坊,简直不用仿,直接生产就是。因此洪武釉里红成为景德镇较早的仿古瓷种类之一,可以说,目前不少藏家及古玩店中的所谓洪武釉里红重器均是1990年以后的产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艺术品有更大的需求,尤其是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天价拍卖,掀起了国人对元瓷研究的热潮。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就有了仿制的动力。元青花仿古逐步蔓延到整个行业。由于国人对元青花及釉里红的实物所见甚少,买卖双方几乎都是跟着感觉走,人傻钱多的现象使一批仿古者,得以暴发。这些完成了各种原始积累的仿古者,也在生产中学习,逐渐成为高仿专家,或元瓷研究专家。从而进入了使用高科技仿制的新纪元。与古瓷近似的胎釉配方,完全可控的气窑烧成,创造出胎釉配方几乎能够通过高科技机器检测的、几近完美的历代釉里红仿品,把景德镇的仿古瓷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峰。

随着人们对釉里红的认识深入,发现釉里红仿品看似完美,并不乱真,这种完美恰是弄巧成拙的表现。瓷器的烧成技术,在古代不是完美无缺的,无论是龙窑、葫芦窑、馒头窑还是镇窑,都是靠古人的经验来把控的。飞铜、垂釉、变形等烧成缺陷无法克服。窑炉的改变,也要求彩釉配方随之更改,釉里红在发色层次等多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古人的加工制作工具也是落后的。

为了更加逼真的仿制古瓷,人们想尽办法,在胎泥,制釉等多方面恢复古制,甚至重新修建柴窑。柴窑内有近20个温区,分别烧制不同档次的瓷器。当年“官搭民烧”就是因为官窑器需要高温窑位,而一座柴窑只有10%左右的窑位可以保证所需要的高温。而剩余的窑位又不能走空,即使不少瓷器也要摆放匣钵形成火道。 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古陶博物馆建造的柴窑只烧过两窑。祁门仿古瓷厂最终也倒闭了。到此可见,釉里红的仿制,当属对雍正、乾隆釉里红的仿制最成功,因为它们相对完美。至于元末明初的釉里红,依然是仿古者无法企及的高度。除了窑炉、工艺、配方之外,它们还有沧桑岁月的印痕,写画技艺的纯熟,安定平和的心态等很多无法破解的密码。

(作者单位:灌南县博物馆)

猜你喜欢
釉里红瓷厂煤窑
《山峦随意入丹青》青花釉里红瓷板
《丹崖夹石柱》青花釉里红瓷板
刘 威作品精选
余效开藏品精选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李镇生粉彩瓷画作品
瓷器贵族
别老拿十大瓷厂倒闭说事儿
借势
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