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探因与对策

2016-11-26 10:20刘海燕贾安强李晓慧王俊敏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6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动力创新能力

刘海燕贾安强李晓慧王俊敏

1.河北农业大学 理学院 2.河北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

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探因与对策

刘海燕1贾安强2*李晓慧1王俊敏1

1.河北农业大学 理学院 2.河北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

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由于传统观念、现实的就业压力、高校的教学水平以及新时期大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本文详细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外部、内部等多方面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有力的对策。

创新能力;农科学生;学习动力;对策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农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心理变化是极为重要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探因

(一)传统观念、专业思想的影响认为所学专业没前途,就业前景不理想。90后的学生们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抗挫折能力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他们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实现了心中的夙愿,迈进了大学的殿堂。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曾是学生们度过题海如山的高三日子的动力,但真正的大学生活并未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由。有些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失落感,尤其在他们进入农业院校,更是对学校产生抱怨。农业院校的新生大多来自农村,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走进了象牙塔。原以为离开了农村与黄土地,结果又进了农业院校,天天与农打交道。尤其是那些第一志愿未录取,高分而被调剂到农科院校的。社会上认为“学农没出息”的专业思想根深蒂固,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兴趣。而因为高考一时失手的学生,欲再次见证自已的实力。刚进入学校,就到处打听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准备参加跟本专业无关的第二学位考试,投入到双学士的奋斗之中。学习目标的迁移必然导致马虎应付在校本专业课程的学习。

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2010年增至631万,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65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从这个数字上来看,每年有大量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从总体上看,就业压力比较大。而对传统农科类毕业生近3年来一次就业率更是呈明显下降趋势。据统计,近几年农科类毕业生中有80%留在了城市,而且大部分从事了与农业无关的工作。许多农科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暗淡,所以学好学坏一个样,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上少了动力。据对河北农业大学2013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5.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最大的困难是学习没动力,目标不明确;50%的学生感到动力不足,努力不够。四年大学生活在毫无目标与方向中匆匆度过。

(二)教师的职称比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不理想。北京高校教授密度最大,北京高校在校生与教授的比例约为53:1,而全国高校在校生与教授比例则为141:1。由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高校教师人数相对短缺。且高校教师职称达到一定水平后,只带研究生、博士生的课程。为本科生上课的,多为年轻教师,高校教授上课率较低。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不能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不能将现代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不能将现代前沿科学与课本相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动力下降。

二、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对策

(一)强化校风、班风管理、加强学风建设。针对传统专业思想的影响,加强对新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新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营造一个较浓的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大帮助。可以让新生了解和熟悉本校、系、专业、班级情况;介绍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本省具体情况,介绍本省农业特点和农业院校学生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介绍在农业学科中所造就的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实例;同时邀请一些有名望的学术带头人介绍本校、本专业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造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第一,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第二,应该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大学生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因为创新的基础在于学习和继承前人成果,而踏着历史巨人的肩膀登上创新之阶则靠思维和实践。教师可以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

(三)教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大学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研究”、“怎样共处”、“怎样生存”。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所以,教师应将复合型的知识交叉、渗透组合,而摒弃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开展复合型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以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坐标,制定自己人生的蓝图;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四)多角度提高教学吸引力。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对专业课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学科交叉的综合型课程,改变目前知识和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相互分离的状态,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进去,使学生掌握最新科技前沿,不断提高教学吸引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还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农业素质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只有让学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才能使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诱发其创造思维的火花。

综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刘海燕,女,河北保定,副教授,长期从事化学教学科研工作。

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5YB30);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基金(LG20150404)、理工基金重点项目(ZD201618)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动力创新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