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特征研究

2016-11-26 06:28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基层工作村官社会化

洪 敏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4100)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特征研究

洪 敏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4100)

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政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角色,近几年来愈加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村官”作为知识和权代名词利,开始活跃在基层农村的土地上,本文在社会学视角下,试图研究大学生“村官”在国家政策话语的召唤下,其进行角色社会化的特征表现,来探讨他们在强烈角色反差下的“角色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村官;角色认知;角色社会化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的进步,虽然现代农村的面貌比起过去有了较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上来说,农村的各项发展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流失。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学习,留在城市,农村逐渐成了老人、孩子、以及没有知识文化的中年人留守的地方,人才的缺失使农村的各项建设寸步难行,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得不到发展,国家就很难走进全面的小康社会。近年来,国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新农村,实现城市反哺农村,达到共同富裕,而关键在于对人才的需求,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而农村的基层工作队伍也亟待优化,大学生“村官”就应运而生了。

2 相关研究回顾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推行实施以来,学术界对这一新兴事物比较“青睐”。刘娟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背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国家培养懂基层的党的后备干部,并能很好的改善农村面貌。李龙、谭长森等主要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下的村官现实情况,通过调查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期待,对比现实中他们的处境,并对当前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环境和出路进行了研究;安勇认为因为政府政策缺乏有效的长期机制,致使大学生“村官”无法在农村长期服务,因而提出要构建大学生“村官”发展的长效机制。张睿通过研究大学生“村官”角色建构的动因、类型及结果,把大学生“村官”分为四种不同的角色建构类型。

3 大学生“村官”角色社会化特征分析

3.1 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身份认同

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大学生面对的最重要的就是角色的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角色认知是首要面对的,即自我身份认同。当一个人走到一个新的环境后,自我身份认同的明确与否影响着所处环境的融洽,同时决定在新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对角色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到基层去担任“村官”,首先就是对自身的角色转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据调查,刚走进基层工作的部分大学生“村官”会有一些抱怨,例如,对村官的差异待遇不满,对于不能拿到理想奖金而有意见,或者对于基层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员搭配上有一些情绪和不满。另有一些学生对于城乡差异感到失望,不习惯农村环境等。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下基层是为了考研和考公务员具有优先权,以方便以后择业。部分村官并不是真正在价值观上认同这一工作。

3.2 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农民的心理距离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中,他认为人在社会中同他人交往时,需要达到认知平衡,因为这是一种“让人愉悦的状态”。大学生“村官”在新环境中的“认知平衡”或者说“角色移情”,都集中表现为他们与当地农民的心理距离。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农民的关系并非那么融洽,更有甚者将自己孤立,少去或者不去接触当地人。他们或许会对当地农民的某些行为或者看法产生不认同或者分歧,而这种不认同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也有的大学生“村官”会关心当地农民的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并为他们解决相关问题,会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农民的心理距离,作为一个定序变量,是衡量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关系融洽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3 大学生“村官”的价值体现

角色行为指的是角色按照一定的角色规范具体作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角色认知”和“角色移情”的水平,并受到后者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基层工作之后,有的人在基层为当地农民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完成上级交代的基本任务即可,有的人在完成基本工作之余,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基层做出贡献,例如力所能及的为农民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更有一部分人热爱基层的工作,深入的走入农村,走进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完全扎根基层,成为农村基层建设名副其实的“带头人”。

4 相关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老化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出台的政策,这是由中央推行的自上而下的一项制度创新,这场“自上而下”的制度和政策的推广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通变”才能最终被落实和实施。首先,尽快出台《大学生村官工作条例》,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权利义务,例如民主选举的权利,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使他们能尽快的融入到基层,融入到农村社会,充分发挥角色的价值。其次,基层政府要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帮带作用,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驻村工作,融入到工作中去。再次,保证大学生在村里的工作时间,尽量减少借调,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基层得到真正的锻炼,另外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基层工作当中去。最后,加强保障监督,确保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真正到位。这样也能肯定他们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层做出更多的贡献。

5 结论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从校园走到基层,从城市走到农村,这是一个新兴而又独特的角色。他们在与村民、村干部、县乡干部的接触和互动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和工作上的互动交流,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在角色的领悟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的行为举止,在于村干部,村民的接触中逐渐融入到当地农村的生活中,切实的深入基层,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如果要使自己的“村官”生涯有所成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为工作环境创造实惠。为农村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 (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64-271.

[2] 安勇:“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J].调研界,2010(11)

[3] 吉彦波:“从‘知青’下乡到大学生‘村官’的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 钮钦: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JL人力资源,2008(17).

[5] 替宝毅:“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社会》,1987年第1期.

洪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社会学硕士。

D422.6

A

1672-5832(2016)07-0161-01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村官社会化
唱村官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中国睡眠研究会社区与基层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社区与基层睡眠医学论坛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浅谈疾控机构如何践行“两学一做”
假如我不是村官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