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追本溯源性思考

2016-11-26 01:38罗燕牟方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罗燕+牟方志

【摘要】通识教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成了一个“潮流”词汇,大家都在学习效仿的同时,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体制、不同的经济情况下,通识教育实施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在中国通识教育正式推行十多年以来,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着瓶颈。文章将从通识教育思想的源头自由教育进行探索,在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世界里重新认识通识教育,为通识教育找到立足点,为其发展打通症结,还原通识教育的真实面貌,让误解的人能重新审视它,只有在解决这个概念的根本性问题基础上才能寻求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 柏拉图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54-01

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帕卡德(A.S.Pac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到了一起。他将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共同部分教育定义为在学习特殊、专门知识之前的一个基本了解性教育。随着通识教育在美国的不断实践,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的推广,理论学者、高校实际管理者、教育政策制定者都从不同侧面在倡导和实践着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也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虽然通识教育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其本身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只是在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十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长足进步,必须要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源头,并通过西方教育思想源头的古希腊教育代表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为通识教育正名。

一、通识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的通识教育是我国主要学习的目标,因此对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历程有一个梳理也是题中之意。美国大学现代通识教育起步于1917-1919年的哥伦比亚大学;1928年,芝加哥大学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了代表性的通识教育概念,认为通识教育不仅关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学生塑造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同时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法。”[1]1987年通识教育随着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成为了美国政治的头号主题,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人文教育。这是在摒弃英国传统教育,引入德国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寻找到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美国通识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卓有成效,并已经成为了各国争先学习的榜样。

二、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1952年院系调整,主要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此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专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为国家解决了经济发展技术人才的应急之需。在1961年我国开始纠正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将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到了国家政策的战略高度,自此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浪潮开始掀起,一部分学者此时关注到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并开始引进国内。大多数人是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等同,这几乎是出于提出者为了更好推行而找到的理由,作者认为既然将两者等同视之,那就没有单独用一个概念进行偷换来获得发展,其存在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人也认识到两者的不同,但是对于谁包含谁,谁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了争论;有的人直接否定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希望学习西方,推行通识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家言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最终极的目标定位方式,那么一直持续这样的争论将不会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国高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始探索实际操作的路径,从课程建设开始到管理再到政策的制定都进行了尝试,但是在众多推行通识教育的高校,目前也尚未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能让彼此信服。

2000年北大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接踵而至的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众多高校开始在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受到一定瓶颈的基础上,尝试通过通识教育来推动现行的高等教育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各高校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管理体制,甚至通过成立通识教育联盟,博采众长,重新整合通识教育的优势,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的通识教育仍面临着师资明显不足、教师认同度不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冲突、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通识教育尚未上升到国家认同层面等困境。

三、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通识教育思想的启示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亚里士多德跟随其老师柏拉图学习长达19年,直至老师的去世,亚里士多德才完全变成自己,巡游各地,在继承并批判老师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最有名的教育就包括自由教育论。并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也代表了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最高水平。

柏拉图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哲学王的培养,就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灵状态从最低等级的想象,逐步上升到信念、理智,最后达到理性等级,把握最高的“善的相”,进入到纯真至美至善的可知世界的这样一个灵魂的转向或上升过程。在这里就指出了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理性。亚里士多德在老师死后的悼词中写到:“巍巍盛德,莫之能名。光风霁月,涵育贞名。有诵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缮生”,这不仅是对老师个人品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老师教育思想的认可,因此在承继老师“理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教育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是理性的,理性是实现真正自我的前提,人的教育就是为培养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虽然与其老师的阐述不同,但是根本着力点都是“理性”的培养。但是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理性,也认同感性的作用,且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但是这个求知不是我们认为的简单的知识,而是追求知识的过程和追求具体知识层面以上的无实用的知识,但是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这部分“无用”的知识又是最有用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定位通识教育的时候不能认为是简单的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学习,更不是具体的为了生存而需要的具体科目的知识,其更多的是一种无穷尽真理的追求和享受这个追求的过程的思辨性。

在亚里士多德对自由教育的定义里,不能少了对什么是自由的理解。自由不仅是身体的自由,要“有闲暇”,更重要的精神的自由,不受体制,但是也不违背人类最根本的精神的制约。自由教育是自由人专享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除了让人获得“有闲暇”的资本的基础上,仍然要不遗余力的为了人类的终极幸福而努力,享受终极幸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位不一样,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天生资本也不一样,只有在让人类充分认识到这个前提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自由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可被剥夺的幸福。

从亚里士多德对自由教育的定位来剖析,就不难看出目前我们争论和遇到的通识教育困境都违背了他关于自由教育最本源的认知,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通识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是能统一异见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李立国, 《古代希腊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90页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