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琼海经验

2016-11-27 06:10
新东方 2016年5期
关键词:琼海全域城镇化

义 术

全域旅游的琼海经验

义术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南省召开,并确定海南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琼海市作为全域旅游先行者,探索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具有示范意义。海南全省全域旅游“美丽海南百千工程”现场会,动员全省上下学习借鉴琼海经验。这是海南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契机,是“十三五”期间实现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助推。“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借助全域旅游省级示范区的创建,做好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这篇文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全域旅游;示范省;琼海;经验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域旅游被确定为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发展新战略,同时确定海南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以期为全国探索经验作出示范。作为我国全域旅游的先行者,琼海市探索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琼海经验在这次会议上得到“点赞”;而在海南全省全域旅游“美丽海南百千工程”现场会上,会议也动员全省上下学习借鉴琼海经验。

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中,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对全域旅游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等问题系统地作了全面阐述。全域旅游与景点旅游相对应,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适应全民旅游时代要求、适应自助旅游特征的新型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主要的特征有:全域皆可作为旅游的去处、域内全部资源皆为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优势主导全域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全社会共建共享等[1]。

海南省琼海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红色娘子军、万泉河、博鳌亚洲论坛闻名于世,享有国家级殊荣40多项。长达15年的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的创建,给琼海发展全域旅游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12年以来,琼海坚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为原则,探索出叫响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建设全5A景区的理念和标准,全域统筹整合配置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全域旅游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2015年琼海市总共接待旅游人数860.2万人次,同比增长20%;接待过夜人数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50%,基本实现从传统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2]。

一、“三园合一”完美诠释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共建共享本质

在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琼海市探索全域旅游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业内专家一致好评,被称为“探索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琼海“百姓家园、市民公园、游客乐园‘三园合一’”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正是旅游的本质所在。

琼海的“三园合一”首先是百姓的家园,其次才是市民的公园和游客的乐园。家园、公园、乐园浑然一体,这在很多旅游目的地是做不到的。

第一,琼海借助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心打造百姓幸福家园,不为旅游而打造旅游。琼海市原市委书记符宣朝曾坦言,当时曾有人担心,建这么多基础设施,没有游客怎么办?但他心里很清楚,从一开始,琼海建设田园城市的目标就是构建当地百姓的幸福家园,然后才是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琼海的幸福之屋是为当地百姓而建,主人的屋子当然要盖得漂亮、盖得整洁、盖得舒适,也要有意境、有文化,这样的幸福之屋自然会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果然,2014年的“美丽中国全国十佳旅游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花落琼海。琼海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块闪亮金字招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琼海的“三园合一”,当地百姓的幸福家园在先,与奋斗目标高度契合。有了当地百姓的幸福家园,才会有适宜旅游休闲度假的游客天堂,才会有旅居融合的美好和幸福,才会有持续的吸引力让游客络绎不绝。

第二,借助城乡一体化发展,琼海市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拓展到全域,实现全民共建共享。通过田园小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配套设施,把景点、公园、村庄、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全市成为一个田园式大景区。这个景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达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境界。

第三,通过“全域5A景区化”,做美村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和游客的乐园,打造田园城市升级版。现在的琼海完全可以形象的表达为“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琼海市的创新实践,率先破除了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了从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

琼海市用“三园合一”“三不一就”来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因地制宜地实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共享是本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是必要的手段或途径。三园合一、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创新激活了百姓的主人翁意识,共享更激活了全民共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全民共建共享这一全域旅游的鲜明特征在琼海已经开花结果。

二、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全域旅游,继而成为新载体

琼海市的全域旅游标杆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琼海市把城镇化等各项建设与旅游有机嫁接,以“三不一就”为原则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改造升级农村的基础设施,把风情小镇建设作为实现琼海特色城镇化的支点,努力实现“一镇一特色、一风情、一产业”。琼海在行政服务、教育、医疗、交通、水电、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截至2015年末,琼海文明生态村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0.7%,有8个村镇获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市构成一幅“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幸福家园,游人到这里可以体验到“琼海味道”的幸福田园生活[2]。

正如海南省省长刘赐贵在谈海南如何发展全域旅游时所解释的,在“点”上,要注重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精雕细琢、用心打造,把每一栋建筑、每一个乡村都建设成精品、塑造成景观,成为游客留影的背景。在注重景区、村庄、公共服务场所这些“点”的精心打造的同时,用“线”把“点”连结成面。“线”不仅要有连接功能,还要有旅游功能,琼海就是用旅游绿道把散落的田洋、湖泊、河流、村庄串联起来,使城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把全市连成一个大景区。

旅游本是综合性产业,在资源消耗、带动系数、就业容量、综合效益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已经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引擎和有效载体。全域旅游的推进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人气和商机的聚集、对产业支撑的形成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及素养,在旅游发展中提高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琼海的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和农业公园建设,带旺了人气,促进了消费,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农村居民职业多元化、收入多样化。因此,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新载体。

三、旅游发展不再是部门行为和责任,而是党政全局的大事业

推进全域旅游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需要实现多层面的转变。其中的一个转变就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这就要从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格局上实现转变,要求做到全局谋划、全要素动员、全资源整合、各部门联动的统筹协调推进。

2014年4月,琼海市正式启动推进全域5A景区建设。琼海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琼海打造全域5A旅游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从制度上保障了快速推进。在顶层设计做先导、体制机制做保障的前提下,琼海市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把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5A旅游结合起来,协调推动,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三年来,通过政府财政直接投资5亿多元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捆绑资金超过了20亿元,聚集资金得到4倍以上的放大,激活了市场。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人民政府为申报主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自然要将创建地作为总体战略推进,这必然需要主要领导亲自抓、重点抓。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这是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四、“三不一就”最大限度保全旅游资源,避免了开发式破坏

“三不一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琼海市叫响全国的金字招牌。“不砍树”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不占田”是敬畏自然的红线;“不拆房”是和谐发展的红线;“就地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还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用进城,实现了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就着本地的山水树木、自然景观,实现了有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就着本地的产业发展,实现了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着本地的生产生活特色,实现了有人文关怀的城镇化;就着本地的文明、文化、历史实现了有内涵、有文化的城镇化。正如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的“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由于最大限度保留了特色旅游资源,这样的旅游目的地才能给游客丰富的体验,才能成为出行首选,游客才会流连忘返。

因此,面对各路媒体的时候,琼海老百姓总是满脸幸福地说,地还是那块地,屋还是那栋屋,可是生活已经大变样,可以在家就开饭店、开民宿、当导游,既是农民又像市民,满满的惬意溢于言表。千年渔港潭门镇,通过挖掘当地悠久的海洋文化,短短两年就实现了从传统渔港向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海产品加工销售等多功能风情小镇的转变,吸引了7000多名农民返乡创业。北仍村也出了个8个月收入超过17年的草寮咖啡老板娘阿香。以黎苗文化为根基,借农旅融合促农民增收,会山镇成为明星小镇,加脑村拿下2015年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成为旅游扶贫的典范。

正确理解全域旅游,必须要避免一些认识误区,比如不是到处建景点(区)、建宾馆酒店,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不可一哄而起、无序而为,等等。琼海的“三不一就”最大限度确保了创建工作始终不偏离方向和主线,最大限度保护了特色旅游资源,最大限度避免了无序开发,最大限度避免了开发性破坏。

五、全域旅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新模式,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实现的转变之一。在“景点旅游”模式下,发展旅游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旅游管理也是局限于对景点、景区、饭店、宾馆和旅行社的管理,旅游就是导游带着游客定车、定景点景区、定购物点、定餐饮点、定住宿点,游客体会不到除此以外的更多东西,当地民众也不能直接享受到游客带来的益处。因此,“景点旅游”模式下,游客的增长对当地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说影响是单一的,只见门票收入和景区商铺收入。这种旅游发展模式造成景点(区)内外差别明显,旅游市场各种乱象丛生,老百姓无法分享旅游发展成果,共建积极性无从谈起,发生利益纠纷矛盾成为常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它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旅游”和“旅游+”来实现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民生围绕旅游兴。

琼海全域旅游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

第一,通过“+旅游”和“旅游+”形成产业融合、良性发展,完成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的转型。琼海的农田当作公园建即是“农业+旅游”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农民调整种养结构,满足和适应旅游的各种需求,这便成就了“旅游+”模式。龙寿洋农业公园范围内的传统农民黎文福说,做梦也想不到,种地能种出旅游来,自己耕作的场景成为游客竞相拍照的美景。

第二,全域旅游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围绕旅游配。全域旅游要求全区域是旅游目的地,要求全要素资源旅游化,游客的深度体验会把旅游影响的触角延伸到乡间地头、延伸到餐桌灶头。这就要求政府的社会服务是全方位的,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城乡均等的。琼海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旅游漫步绿道是生产、生活、生态、旅游共享的基础设施,既是当地百姓的出行通道,也是游客的旅游休闲绿道,又是打造5A级大景区连点成面的景观线。琼海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环境卫生、城乡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和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一镇三优”的教育制度,服务型政府的打造,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的获得,等等,都是琼海全域旅游的点睛之作。

第三,民众的文明程度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得到提升。由于全域旅游让百姓直接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变化和收益,因此,自然有积极性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包括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改进卫生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农产品,等等,使共建积极性得以完全释放,呈现共建共享的祥和景象。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国家旅游局网站,2016-02-07.

[2]琼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全域旅游先行者—琼海[Z].

[3]丁汀.点线面推进发展全域旅游[N].人民日报,2016-03-01.

[4]董欣,谢文相.大美琼海,圆幸福田园梦[N].人民日报,2015-12-03.

[5]符宣朝.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幸福家园[N].光明日报,2015-08-15.

[6]石培华.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N].中国旅游报,2016-02-17.

[7]张成林,张昕.今年春节,到琼海串串门[N].海南日报,2015-02-13.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F592.7

A

1004-700X(2016)05-0032-04

猜你喜欢
琼海全域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草原+”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张红宇:持续打造中国特色的琼海模式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琼海发展的新名片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我所知道的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