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烛无私光

2016-11-27 10:47陈鲁民河南新乡
清风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公私分明邓拓纸笔

文_陈鲁民(河南新乡)

公烛无私光

文_陈鲁民(河南新乡)

日本首相夫人安倍昭惠喜欢晒照片,经常在网络里出头露面,晒自己的生活照,也晒安倍的工作照,因此曾遭到网友批评:“作为日本的第一夫人,要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国民的税金上的,怎么能够使用公家的无线网络更新自己私人的社交网络呢?足可以看到我们的第一夫人如何没素养。”事情虽小,但关系到公私分明,道德操守,安倍昭惠不敢怠慢,立即进行回复,表示自己是使用机场的wifi更新的。

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公私分明对于公众人物、政府官员而言,都是绝不能出错的基本道德戒律,如果这一条没做好,就会形象受损,失去公信力,本事再大也难干下去了。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类似记载,早就有过,唐代诗人孟郊就在《上达奚舍人》一诗中赞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平心而论,公私分明可说是值得褒扬的高风亮节,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嘉奖;但也可说是做人的起码规矩,做官的基本底线,理应如此,天经地义,没什么好说的。

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话说得漂亮,事也干得不含糊。为了工作方便,他特意为自己缝制了一件“工作服”:上衣缝了两个口袋,一只口袋放公款,一只口袋放私款。有一次他去募捐,在归途搭车时钱被偷了,他摸摸口袋,私款一分也没有了;他又摸摸另一个口袋,公款还在。按常人的思维,他完全可以把募捐来的钱拿出来先垫买车票,回到学校后再补上,这也无人知晓,可陶行知却不肯这样做,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从十几里外步行回校。公私分明就得认真到这个程度,要不然,这次马虎一点,下次对付一下,久而久之,公私分明就成了空话。

《邓拓传》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人民日报》总编邓拓去四川调研,《四川日报》一位领导请邓拓为他题写一件条幅。他答应了,但手头没有纸笔。随行人员告诉《人民日报》记者站的同志,请他们明天带些纸笔来。邓拓立即制止道:“我个人送的字,怎能用公家纸笔?”第二天,邓拓自己掏钱买了纸笔和墨等。有人对此不大理解,说其太“较真”了。他就写了一首诗作答:“身居天府写文章,翰墨清新立意强。记者生涯当自励,一言一动慎思量。”公私分明就要这样在一言一动上严格要求,才能防微杜渐,以免从公私不分进而滑向化公为私,甚至堕落成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

古人说:“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纵观许多腐败分子的堕落史,大多都是从公私不分开始的,先是公车私用,公物私占,公费旅游,公款宴请私人等,慢慢习以为常了,由占公家小便宜到公然侵吞公款,以权谋私,接受贿赂,那就离身败名裂不远了。从本质上来说,各种腐败现象都可归结为公与私的问题,都是谋私的结果。

无数事实证明,“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因而,一个官员要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想仕途平安,不翻船落马,想保住晚节,跳出“59岁现象”怪圈,就要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不可稍有苟且。要像李氏官员那样“公烛无私光”,像陶行知那样“不带半根草去”,像邓拓那样 “一言一动慎思量”,做到“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公私分明,一尘不染,而后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清正廉洁,道德高尚,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公仆。

猜你喜欢
公私分明邓拓纸笔
“无纸笔”闯关,乐翻天
平生赢得豪情在
如何引导领导干部做到公私分明
大将黄克诚“公私分明”好家训
单宝塔诗
教育資源投放“公私分明”或“一視同仁”?
衍纸手工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邓拓不惜血本换苏东坡名画
相如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