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出路

2016-11-27 17:36孙辉肖婷婷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7期
关键词:良性互动建筑业

◎孙辉 肖婷婷



青岛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出路

◎孙辉 肖婷婷

摘要:建筑业改革要以工业化发展为依托,以信息化、城镇化建设为推手,以劳动资源和技术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和完善有效供给,实现建筑产品的工厂化、高端化、精细化和层次化。同时建筑企业也要积极关注经济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优化供给结构,保持企业供给与建筑需求的“动态平衡”,形成建筑业有效供给与财富积累同步迈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关键词:建筑业;结构改革;良性互动

在经济下行、投资放缓和房地产“去库存化”等影响下,青岛建筑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调整供给结构的显著需求,建筑业未来或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建筑业生产供给呈现四大特点

1.建筑业整体供给能力攀升,埠外市场贡献率高

近年来,青岛建筑业生产总量呈缓步上升趋势,生产能力不断释放,2012年迈过千亿元关口,每年产值净增量在100亿元左右。2014年,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建筑业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逐步显露疲态,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338.6亿元,同比增长5.8%,比2014年降低5.9个百分点。

从国内市场来看,全市建筑企业省外施工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本埠(含省内)建筑市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31.4亿元,同比增长1.2%;省外产值307.2亿元,同比增长25.7%,高于本埠产值增速24.5个百分点。

从境外市场来看,2013年以来,建筑企业积极外拓市场,尤其是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境外生产经营稳步发展。2014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境外营业收入230.3亿元,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业收入205.8亿元,占全部境外营业收入近九成。初步测算,2015年境外经营收入继续保持稳增态势,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营收入增速预计在8%左右。

建筑企业对内、对外“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全市建筑业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据测算,2015年国内省外建筑市场完成产值对全市建筑业生产的拉动贡献率为70%左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业收入对全部境外收入的拉动贡献率在80%以上。

2.供给同质化凸显,影响行业产值增速水平

从生产供给看,房屋建筑业、木土工程和安装等行业是建设施工的主要领域,其中房屋建筑业产值总量大,企业数量多。初步统计,2015年全市从事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企业有420家左右,占全部建筑企业的74.7%,房屋建筑业产值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六成左右,但增速低于全行业产值增速2.4个百分点,对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受经济下行、投资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开发预期不强等制约,建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加上房屋建筑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性较严重,高端建筑产品供给不多,导致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相对其他行业尤为激烈。另外,建筑行业固有的项目投资方(甲方)占据绝对支配地位,施工企业处于被动挤压的生存状况,致使房屋建筑业产值份额最高但发展势头不强,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境。

3.科技要素投入整体偏低,大型企业积极探索科技强企之路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内容。经测算,2000-2014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各贡献因素中,资本投入年均增长10.9%、劳动投入年均增长13.8%、科技投入年均增长0.25%;资本投入贡献率41.2%、劳动投入贡献率57.4%、科技投入贡献率1.4%。可以看出,青岛建筑业生产要素投入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拉动作用,科技投入年均增长率和贡献率明显偏低,建筑业发展模式仍属于外延式、粗放型。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建筑企业拥有一批国内、国外领先的成套施工技术或单项技术,完成了多个大型建筑及部分高难度特种工程,但与国内技术领先的大型建筑企业相比,在新技术领域、综合服务等高端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据测算,2015年全市高端工程完成产值仅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一成左右,明显不足。再者,全市建筑业科技投入仅占全市科技投入的4%左右,其中小微建筑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大多处于生存和成长期,受实力、人员和资金所限,对科技投入的原生动力偏弱。大中型建筑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好于小微企业,尤其是个别龙头企业在科技应用方面走到全市建筑行业的前列。如青建集团技术中心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科技创新成为青建集团建筑供给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双提升”不可或缺的制胜关键。

4.国企整体供给能力强,是持续发展的“基石”

2015年全市建筑业拥有国有企业46家,占比为的8.1%,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6.7亿元,同比增长11.3%,快于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完成产值991.9亿元,同比增长4.1%。

从建筑企业生产供给特点看,一是国有企业供给方向主要集中在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要求高、行业垄断性强、单体工程量大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等特色,特别是在水电施工、石油管道、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非国有建筑企业主要在房屋建筑、安装和装饰等领域占据较多市场份额。二是国有建筑企业单位数少,但整体供给实力强大。据统计,2015年全市建筑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共有18家,其中国有企业8家,全部国有企业户均总产值7.5亿元,高于非国有企业户均产值5.6亿元,比全市建筑行业户均产值高5.1亿元。可以说,国有建筑企业在行业标准制订、市场规范、技术水平、机械利用率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是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支撑基石。

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

用供给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以需求侧刺激建筑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日趋有限,尤其是在当前新常态下,建筑行业亟须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打造核心竞争力,重塑建筑业供给端发展的生态。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

控制产能过剩类行业工程增加,加大民生类工程施工,加大绿色、智能类建筑工程投资,增加个性化建筑工程供应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生产方式方面

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推行建筑工业化和生产经营集约化,加强多方合作,丰富合作方式和模式。

3.要素投入方面

改善劳动力供应,加大对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创新要素的投入,增加研发资金,加快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建筑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

4.相关制度方面

加速和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市场化;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力,降低税务负担;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体系,丰富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建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筑业改革的出路思考

1.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助力建筑业健康发展

(1)创新施工模式,走建筑工业化之路。在建筑业供给侧改革中,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而出路就是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手段相比,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工期、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节能环保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提高建筑产业链的运营效率,提升建筑业整体供给水平。

(2)创新经营模式,走供给体系多元化之路。青岛建筑企业大多主业经营、模式单一,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加快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并更多地融入BT、BOT、EPC、PPP等建设模式;加快向国家倡导的朝阳产业拓展经营,参与“海绵型”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园区地产、新型建材、机械设备租赁和物流等领域的建设运营,尽快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经营格局,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供给能力。

(3)创新商业模式,走互惠发展之路。一方面,在横向上寻求与新兴产业的交叉点和切入点,以新的商业模式融入经济新领域;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要继续在纵向上寻求与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建立与开发商、业主、设计单位、咨询机构和材料供应商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兼并、整合和联合投标等方式,进入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和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打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且红利共享的新型商业模式,创造更高产业附加值。

(4)创新服务理念,走“互联网+”经营之路。一方面,提升服务细节,开创“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实现服务的增值和创新。如对建造的房屋工程,包括房间面积、水、电和气等布线图、装饰材料的品种、尺寸及供货方的联系方式等建立数据库,将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或利用APP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顺应“互联网+”行动,打造经营新平台。如青建集团建立了以优化项目成本、提高工程效率、提升建筑品质为目标的 “U材U建电子商务平台”,为建筑企业在新常态下向“大数据”思维下的“互联网+建筑业”跨越提供了范式。

2.乘“一带一路”战略,抢抓“走出去”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逐步落地,既可以消化国内过剩的建筑产能,又能提升建筑业整体竞争力。统计显示,建筑业境外营业收入占全市境外收入的七成左右,是青岛各行业“走出去”发展的主力军。经过多年的境外建筑市场打拼,青岛建筑业在核电、水电工程、石油管道安装和石油化工装置等领域,形成了较完善的施工体系,具有行业内比较优势。紧跟供给侧改革,全市建筑企业应发挥先发优势,充分利用“互联互通”、优势产能输出等契机,以境外生产供给能力的不断释放,“对冲”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同时统筹兼顾国内建筑市场,积极开拓和布局国内“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市的建筑市场,重点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释放的巨大经济能量和市场空间,从而迎来建筑业发展的新机遇。

3.提升研发能力,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跃进

(1)注重装备升级,提升重型装备的拥有量和使用率,打造承揽工程的硬实力。

(2)加大自主科技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促进建筑业供给能力日益高端化、科技化和精细化,用科技抢占施工领域的供给侧“高地”。

(3)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熟悉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

(4)注入“互联网”概念。建筑企业需要加快“触网”,尤其是在施工建造阶段加快应用BIM技术和基于互联网建立强大的执行系统,进一步提升建筑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建筑行业的创新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青岛市统计局)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7.022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良性互动建筑业
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竹子已在亚洲使用数千年。如今,它将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浅析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成本核算的影响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营造互动的主题墙饰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
融合时代舆论监督中的媒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