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格子的老爸

2016-11-27 07:10
支部建设 2016年19期
关键词:爬格子电子邮件稿费

□ 李 炜

爬格子的老爸

□ 李 炜

在我的眼中,爸爸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坏习惯——爬格子时爱抽烟。远在江苏徐州,也时常打电话提醒他,年龄大了爬格子要适可而止,吸烟有害健康,可他就是不听。妈妈也曾多次劝他戒烟,爸爸也曾尝试过,可最终还是失败了。他时常对我和妈妈说:“爬格不抽烟,脑袋没灵感。”你看看,这是什么逻辑呀!

说起爬格子,老爸已有35年的历史了。无论是在县纪委当干事,还是在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只要一有空,他就伏案写作,时常有五六千字的报告文学和一些“豆腐块”见诸各级报刊,收到样报样刊和稿费单时,父亲总是很高兴,脸上洋溢着美美的成就感,在我和母亲面前就格外话多:“你看,你看看,又发了!”每每这时,母亲总是露出赞许的眼神,慈祥地说:“他爸,又能挣它几块钱贴补家用!”就像母亲多少次鼓励我的那种表情。闲暇时,父亲就坐在书桌前,摊开他的宝贝本子,将刚刚收到的报刊找到刊登了自己文章的那块地方,用一把专用的剪刀,极为小心地剪下来。除了这块文章,他还剪下这期的报头或刊物目录页,不便剪的就用黑色水心笔将是哪一天哪一期的报刊、刊在哪一页等信息记载在文章的边沿空白处,收到的稿费交给母亲贴补家用。35年来,爸爸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稿件整整粘贴了16本,每本上粘贴的稿件均达200余篇,总字数达300多万字。

一开始,我对爸爸写作不以为然,时常冷嘲热讽:“这有什么!一块豆腐干不值几个钱,还花费那么多心血。”爸爸这时只是淡淡地一笑,并不生气。这时,母亲就站出来教育我:“别看你爸这几个稿费,它却撑起了咱这家!”

是的,从我记事起,就发现父亲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爬格子上。那时家里特别穷,爸爸每月工资只有45.6元,妈妈的工资也就30元,家里除每月房租30元,孝敬爷爷、奶奶20元外,剩余的25.6元就是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时常是入不敷出。为了贴补家用,爸爸的业余时间全用在了写稿上。那时稿费也低,在各级报刊发一篇1000字的稿,稿费才五六元,但爸爸每个月稿费收入均在80元左右。你可别小看这80来元的稿费,在那一个蒸馍二两粮票五分钱的年代,它却顶我父母两个人上班的工资。我从上幼儿园直到大学,全凭爸爸的稿费支撑着……

那时租住的房子条件非常差,屋里夏天赛蒸笼,冬天似冰窖,可这都不影响爸爸爬格子。夏天,父亲准备一条湿毛巾、一盆凉水,头缠毛巾,脚泡凉水,伏案写他那些永远写不完的东西。冬天,父亲准备两个小火盆放在脚下御寒,书桌上放一杯热水,冷了双手捧住茶杯暖暖手,然后继续写……第二天买上邮票、信封,写好报刊地址、邮编后发往报社。

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家里也不差“稿费”这点钱了,但老爸仍然笔耕不辍。特别是2006年,爸爸从镇党委副书记岗位退居二线后,仍然奔波在村村寨寨,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撰写成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或杂谈投往报刊,可90%的稿件石沉大海。爸爸时常想,难道退居二线了,写作功底也似股票暴跌般蜕减了吗?我弟弟就劝他:“爸,赶紧学电脑吧,把文章变成电子邮件不仅编辑审阅修改方便,你还省了邮资,何乐而不为呢?”由此,他有了电脑打字的欲望,可人老到“迎风淌眼泪,撒尿淋脚背,眼花忘性大,新知难学会”的年纪,学电脑谈何容易?只好再用钢笔写出文章交由弟弟打字,用电子邮件发出去,居然很快被报社采用了。

去年岁尾,《山西日报》一位编辑向老爸约稿,他觉得人家挺看得起他,他一定要把稿件写实写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成了,找人打字又成难题。弟弟上学不在家,他便到单位求助,一位工作人员熟练地打完文稿用电子邮件发了出去。瞬间小事却忙活了一个上午。从这件事中,爸爸才真正领悟了网络的便捷。于是,他开始接触电脑。爸爸的汉语拼音极差,发音不准,半天打不出一个字来。为了鼓励爸爸,我给爸爸买了电脑手写输入板。 如今,老爸通过电脑手写输入板,已能独立完成一篇稿件,并且学会了发电子邮件。前些日子,老爸打电话给我,他写的3000多字的通讯稿《牵着奶牛奔小康》在山西省综合性党建期刊《先锋队》杂志第4期发表了。听着爸爸爽朗的笑声,我说:“老爸,你真行!”

(责编:郭宁虎)

猜你喜欢
爬格子电子邮件稿费
有关旅行计划的电子邮件
稿费
吉他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稿费”的由来
机关“笔杆子”素描
苦乐年华爬格子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
我的第一笔稿费等
有奖问答
“爬格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