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武道类运动对青少年性格培养的研究

2016-11-28 14:12汪于乃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空手道跆拳道性格

汪于乃(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新时代背景下武道类运动对青少年性格培养的研究

汪于乃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享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今诸多性格问题在青少年身上逐渐显现,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在武道类项目的精神内涵分析和发展现状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武道类运动发展的对策措施,以便为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助力。

新时代 武道类运动 青少年 性格培养

1 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

时光飞逝,我国在短期内便迎来了繁荣昌景,发展之迅速与立国之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可谓是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青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青少年的教育依旧是亘古不变的重要命题。我国于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特保儿”受到父母的精心栽培,教育资源的利用也相对集中,为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土壤。然而,独生子女是在一定程度的溺爱环境中成长的,不懂与人分享,易产生娇纵心理,情绪易波动,这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21 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伴随个性教育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都越来越强调“特色”二字。因此,21世纪的青少年拥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极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环境下,孩子虽然个性鲜明,思想新潮,但过于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师长、同窗也不似从前般恭敬有礼。其性格中的“狂”被过度地放大,易走极端。而张扬的个性并不代表性格坚毅。这些孩子在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时,更容易表露出不坚强的一面,产生退缩、怠惰的心理。如今的青少年虽为朝阳却不足以普照大地,虽为泉流却不足称上善之水,虽为峰峦却不足够顶天立地,虽为山石却不足是磐石无转移,其性格中博爱胸怀、冷静淡然、坚毅勇敢和谦逊懂礼仍然有所缺失。因此,对青少年性格的磨砺与培养则变得不容忽视。

2 武道类运动对青少年性格培养的意义

“武道”二字顾名思义,“武”,指武术。“道”指方法、精神文化的一种心得。武道类运动则是指蕴含着精神文化的武术运动。武道类运动不仅仅是单一的动作技术套路,更不是野蛮人的游戏,而是将其固有的技术特性和本土文化精神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各国文化特点和各国人民所崇尚的生活态度。

武道类项目包括跆拳道、中国武术、空手道、合气道、柔道、柔术等。武道项目虽然种类繁多,但却具有同理性,都遵循“未学武前先学礼,未习武前先习德”的理念,谦逊懂礼、修身立德无疑是武道类运动流传至今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东方的中国武术、跆拳道、空手道,或是西方的拳击,皆对修习者的精神意志和行为举止有着深刻的启迪。青少年是介于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成长期,人格的不完善,思想的不成熟致使他们极易受到外界负能量的影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全面认识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精神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2.1 武道类运动对青少年礼仪观念的作用

21世纪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特保儿”,集万千宠溺于一身,缺乏礼仪文化的灌输,待人接物常常表现出一种高姿态的俯视感和优越感。武道类项目对练习者持有严格的礼仪要求,从中国武术种类繁多的拳礼便能可见一斑,如抱拳礼、鞠躬礼、合十礼、无为礼、举手礼等。而空手道在组手对抗和套路型演练的部分,也对鞠躬礼和发声“OSU”(意为忍耐和坚持,代表尊重、感激和耐心)有所标准。至于跆拳道更是将“以礼始,以礼终”作为宗旨,贯穿至整个训练过程,面对国旗、会旗、教练以及同伴不仅要衣冠整洁,还需以鞠躬礼完整礼仪的始终。

《老子》第二章中有提及:“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青少年在学习武道项目技术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礼仪、礼节的学习,长年累月地接受礼仪文化的无形熏陶,久而久之,孩子个性中的张扬与礼节中的内敛相互融合,二者取长补短,待人接物亦会变得彬彬有礼。

2.2 武道类运动对青少年精神建设的作用

青少年正是身心发育不稳定时期[4],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发展方向呈现出多种可能性。武道类运动对青少年的精神建设具有的推动功用。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民源性”、“民俗性”的体育项目,其思想集诸子百家之大成,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诚信谦让、顽强拼搏、以德服人等宝贵的精神意志,修炼者从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跆拳道则把“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作为其精神准则;空手道所坚持的“寸止”原则(即击打在距离一寸处停下)则使人在追求至真、至善和高超的技艺的同时,以严格的精神意志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

基于武道类运动具有竞技性、对抗性的特点,在修炼武道项目时,身体的疲惫,心中的困苦,遇到的挫折,均会导致修炼者产生退缩心理,这是必然现象。但这同时也强迫修炼者直视挫折,迎难而上,锻炼出顽强的精神意志。《孟子·告子下》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让青少年进行严格武道项目的训练,正是使他们苦心志、劳筋骨、空乏其身,促使他们亲身体会武道项目的精神意义,感受何谓“不抛弃,不放弃”,何谓“坚强勇敢”、“百折不屈”,终使其动心忍性,培养出坚韧的性格,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试能力,打磨其性格中的“狂”,帮助青少年形成坚毅自持的精神品质,走健康个性路线。

3 武道类运动的生存现状

近年来,跆拳道、空手道、中国武术、拳击等武道类运动凭借其实用性、观赏性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受到了诸多青少年的青睐,许多孩子对学习武道类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即便如此,中小学学生对武道类项目的认识,大部分仍来自校外各类兴趣培训班、培训机构,校内课程设置里也较少涉及武道类项目。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将跆拳道、拳击、空手道等作为选修课程,武道类社团也受到众多学生的追捧,但其大众普及程度还是远远不够。

提及青少年性格的培养方法,大多数人通常会首选以诗词歌赋来陶冶其情操,以经史子集来蓄养其心性,以孔孟之道来宽阔其胸怀,除此之外,琴棋书画也可作为备用选项,而大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武道类运动项目少有接触,只能看到武道类运动用拳、腿击打的表象,并不了解其精神内涵,对武道类的理解存在误区,加之不愿让孩子受累的“疼爱”心理,因此,以武道类运动来促进性格发展的方式则显得较为小众。即使武道类运动在青少年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却还是无法摆脱龙套角色的尴尬处境。

4 推进武道类运动发展的措施

(1)加强对武道类运动的政策扶持,政府可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媒体等途径推动各个项目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使武道类运动快速普及至大众,以谋求武道类运动的快速传播。

(2)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青少年不能仅仅局限于深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能力,还应重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通过修习武道类运动,亲身体会项目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义,磨砺其意志,使其动心忍性,谦逊懂礼。

(3)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环境特点,聘用武道类运动人才,加强对武道类运动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并增设武道类运动相关课程,使学生从学校学习中对武道类运动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武道类文化。

(4)提高教师、教练对武道类运动的技术水平,深化教师、教练对武道类运动的内涵认识。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既要注重技术的传授,也要注重文化底蕴的传播。学生在习得技艺的同时,也应细细体会项目背后蕴含的精神意义,从而对武道类运动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做到内外兼修,知情意行。

[1]丁远坤.浅议个性发展教育--兼谈中国传统教育对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J].江汉论坛,2006(10):124-127.

[2]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3]老子.道德经珍藏版[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4]李祯,庞俊鹏.体育院校跆拳道课程设置创新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78-80.

[5]张庆珍.安徽省普通高校空手道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207-209.

[6]杜七一.现代跆拳道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7]王岗.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N].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19-25.

[8]高峰.从世界武博会格斗项目探讨格斗运动的发展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4):88-92.

[9]张秀芬.从心理健康视角刍议武术对青少年的教育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4,3(9):22-26.

G80-32

A

2095-2813(2016)03(b)-000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8.004

猜你喜欢
空手道跆拳道性格
跆拳道奶奶
嘻哈跆拳道
菅义伟获授“空手道名誉九段”
空手道在苏联(上)
传统空手道与竞技空手道的比较研究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