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2016-11-28 10:58方伟
群众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方伟

在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他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面再次强调文化自信,将之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成“四个自信”,完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体系,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而且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牢牢把握以下“六个必须”:

必须坚守灵魂,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代中国文化,其主流和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我们党一直高扬马克思主义大旗,始终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今中国文化的根本属性,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始终不渝坚守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决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思潮,并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文化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失去或者背离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势必失去灵魂和信仰的根基。

必须坚守方向,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炼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以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立场,牢牢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沃土,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属性。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成为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牢牢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性,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发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点是传承并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华民族精神;重点是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和时代潮流相协调,成为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生命力的文化。

必须坚持创新,牢牢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时代特征,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任何文化,没有创新都会失去生命,惟有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才能持续提升。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体制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培育文化发展新动力,全方位开发、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必须坚持改革,牢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道路。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高扬改革旗帜,把握文化发展大势,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外文化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激活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生机。

必须坚持开放,牢牢坚持全面建构科学高效的文化开放交流体系。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也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交流互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明智选择,也是中华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共融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大力度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交流互鉴格局;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信中华文化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造福世界。如同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全面展示中国是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坚定文化自信,不是体现在口头口号上,而是要清醒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方向、道路、路径和动力,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传承弘扬与交流互鉴有机结合、传承弘扬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面。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协同推进文化创新、文化改革、文化开放,更加注重文化创新创造,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交流互鉴,更加注重共建共享,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为引领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党校教育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