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6-11-28 12:32陈宇珩林奕捷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2期
关键词:垃圾桶试点分类

陈宇珩,林奕捷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厦门市海沧区环境卫生管理处

海沧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陈宇珩1,林奕捷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厦门市海沧区环境卫生管理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量也随之增加,如何将垃圾放对“地方”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成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城区精致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提升市容环境质量的最基础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海沧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沧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优化完善海沧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一、背景概况

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一是污染环境。生活垃圾乱堆放,会造成污水横流、蚊蝇孳生,散发臭味,是产生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场,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二是污染水源。生活垃圾渗出液属于高浓度污水,会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危害性大;三是污染大气。大量垃圾堆放,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有毒气体,造成大气污染,严重时会出现雾霾天气。随着城市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与日剧增,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更是精致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2000年,国家建设部发布《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建城部【2000】12号),厦门成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

2005年3月,厦门市颁布《厦门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明确“居民生活垃圾管理应遵循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同年10月,海沧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出台《海沧区环境卫生工作管理办法》,但只明确“垃圾统一收集、运输、处理”,并未真正涉及生活垃圾分类具体事项。

2012年5月,厦门市市政园林局转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2012年度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通知》(厦市政园林【2012】104号),强调:各区应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试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街道、社区和小区物业,配合督促检查,扎实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同年11月,《厦门市“十二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工作方案》印发,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为基本原则,坚持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综合处理技术路线,以末端集中处理为主与源头分散处理为辅相结合,引进国内外先进处理技术,高标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

2013年,海沧区出台《海沧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细则(2013-2014)》,明确:1、居民生活垃圾按“大类粗分”,具体分为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2、选取绿苑小区三组团1-3号楼(海虹社区)、兴旺广场Q、R栋(兴旺社区)、东孚中心幼儿园为试点。

2015年10月,海沧区政府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确定海发社区天湖城小区为生活垃圾分类新增试点。同年12月,再次新增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为试点。

2016年4月,市政府分别印发《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试行)》两份文件,深入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海沧区顺应时势,结合试点工作实际,第一时间着手研究出台《海沧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已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先谋后动”是关键。2013-2016年,海沧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充分的谋划进入了系统性的实践,经过三年的摸索和试验,海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理清了的思路,找准了方向。

1、前期调研。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赴台湾、深圳、上海、成都、广州等城市进行调研,实地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总结撰写调研报告;

2、中期交流。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与思明等兄弟区的经验交流,去粗取精、因地制宜调整工作方案;

3、全程请教。主动积极与市市政园林局、市专业主管部门沟通请教,收集动态信息,汲取各地失败教训。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厦门绿十字环保服务社、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智库”,接受全程专业指导。

4、方案制定。经过参观学习、调研交流,结合海沧实际,拟定全区性工作方案和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拟定向全区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形成共识;然后形成正式方案,报区常务会研究通过,把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作为海沧区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惠及民生,全面提升市容市貌的管理水平。

“试点成效”做指导。海沧区从试点社区开始摸索和尝试,到建立天湖城示范小区,科学严谨的对待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具体如下:

(一)摸底调查试点(海虹社区、兴旺社区)

1、投入概况(2013年10月-2014年7月)

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为试点区域配备分类收集容器99个、直运专业车辆1台;二是“智库”资源引进投入:发放问卷300份,有效收回298份,深度访谈17人;社区咨询指导40次;实施社区培训7场,共326人次,其中社区居民代表培训226人次,垃圾分类工作推动者30人次,教师70人次;社区宣传活动2次,参与人数600人次,直接受益家庭300户,间接受益家庭2000户,招募新社区志愿者25人(海虹6人、兴旺19人);征集100字以上活动心得16篇(海虹5篇、兴旺11篇);三是软件设施投入:横幅2条、展板3个、会议手册60本、垃圾分类工作手册1册;官网宣传55篇次,QQ群宣传68篇次,绿十字通讯3篇次,媒体宣传1篇次,微信宣传23篇次。

2、成效数据汇整(数据节选至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14年《海沧区居民垃圾分类状况调查报告》)

总体情况:海虹社区试点区域,涉及居民1800户,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50%,参与率达50%;兴旺社区试点区域,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率达50%以上,涉及792户。

分项情况:

项目名称备注垃圾产出量倒垃圾频率倒垃圾时间段分类标准认识40.1%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分类其中有22.8%的人认为此分类法为全市统一只有17%的人知晓此分类法按干垃圾、湿垃圾分类62.1% 9.3%社区分类垃圾桶了解及使用情况垃圾分类知识掌握情况垃圾分类过程中的责任主体在公共场所扔垃圾情况50.9%居家扔垃圾情况90%以上50.2% 15.7% 6% 16.7% 11.4% 80.5% 19.5% 12.4% 36.8% 51.5%家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社区有分类垃圾桶,使用效果可以基本了解,应予以推广和支持个人社区工作人员保洁人员政府宣传媒体按垃圾桶标示扔随便扔只有一个垃圾桶,都扔到一块有多个垃圾桶,离哪个桶近就扔哪里有多个垃圾桶,按不同类别扔旧报纸、饮料瓶等收集后出售,其余垃圾不分类,统一扔到社区内任意一个垃圾桶旧报纸、饮料瓶等收集后出售,其余垃圾分类后,分别扔到社区内对应的垃圾桶33.2% 33.6%情况概述约1公斤∕天1.5公斤以下∕天2公斤以上∕天1次∕天2次∕天3次以上∕天8点以前28.5% 2.6% 25.2%傍晚不定时占比三成左右82% 18% 60% 21.5% 32.3%

6.8%餐厨垃圾处理22.5%的受访者了解餐厨垃圾回收再利用知识8.1%参与意愿所有垃圾都不出售,但全部分好类,分别扔到社区内对应的垃圾桶所有垃圾不出售也不分类,统一装袋后,扔到社区内任意一个垃圾桶不了解餐厨垃圾回收再利用相关知识用来饲养小动物用来堆肥碾碎后用水冲走其他处理方式主动注意社区里的公益公告牌愿意接受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主动参加相关讲座和培训主动注意分类指示牌,再扔垃圾77.5% 12.8% 37.2% 12.8% 37.2% 71.3% 56.2% 53.8% 84.2%

以上试点数据表明:(1)海沧区居民生活垃圾产出量比较均匀,垃圾倾倒时间相对集中;(2)居民环保意识较强,但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识存在误差;(3)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表现不容乐观(尤其对餐厨垃圾的分类),多采取“就近原则”进行垃圾丢弃,有待提高垃圾分类常识储备;(4)急需进一步明确个人、社会及政府三大主体,在垃圾分类推行工作中的权责。

(二)重点推广试点(天湖城小区)

1、投入概况(2015年8月-12月)

天湖小区18栋楼35梯共3139户住户,投入情况如下:

一是硬件设施投入:入户分发“家用厨余垃圾桶”3200个,小区内设置“三色室外分类垃圾桶”140个,配备电动垃圾收运车10台,设计建造“环保小教室”1间(配大屏幕互动机);二是人员投入:5名专职工作人员指导,35名社区督导员协助居民细分类,实现垃圾分类知识培训200多人次;三是软件设施投入:开发“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系统”,制作垃圾分类标签(贴于分类垃圾桶上)3000份、垃圾分类指南3000份。

2、取得成效(截至2016年8月)

总体情况:每日转运餐厨垃圾100桶(120L∕桶),该项转运约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60%左右,并直接运至东部固废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置;实现回收资源约3900多千克,收到爱心捐赠衣物2000余件;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80%,900户办理了“小绿卡”,有效积分刷卡率达50%。

分项情况:

(1)区领导牵头组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区环卫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城建集团(海沧区环卫作业服务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垃圾上门收运及定时定点放置采收工作,街道、社区与小区物业设置专人对接城建集团,协同完成垃圾分类流程;

(2)实现3139户居民,于家中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自行分类;

(3)每日7:30-8:30、19:00-20:00两个时间段,居民将分类垃圾放置小区内“三色室外分类垃圾桶”,定点督导员负责监督及二次分类;每周六15:00—17:00为固定的“资源回收日”(地点:天湖城小区8号门),居民自觉将可回收垃圾送至指定地点;

(4)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系统”,通过易通卡、手机APP软件、微信公众号、PC端平台等渠道,实现数据收集、监控管理、积分登记排名和激励、居民参与、报表自动生成、数据查询等功能。居民持有“小绿卡”,只要定时定点准确分类投放垃圾,就能得到相应积分,通过积分从合作商家处兑换奖品或根据分类排名获相应荣誉称号和精神奖励。

(5)小区物业保洁人员,定时将“三色室外分类垃圾桶”统一集中至指定地点。城建集团分类垃圾收集车,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并转运至全市指定处理厂。目前,可回收物由城建集团对接有资质的资源回收企业,实施回收再利用;厨余垃圾主要转运至市属东部固废处理中心;有害垃圾先由物业保洁人员集中存放定量,后由城建集团将其纳入“有害垃圾处置网络”,实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转运至市属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海沧新阳)。

(三)德育特色试点(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1、投入概况(2015年12月-2016年4月)

一是硬件设施投入:配备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共180个,有害垃圾桶、可回收桶共90个;二是软件设施投入:制作垃圾分类指导手册2000份,开展有关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5项。

2、特色成效

(1)制定《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觉遵守;

(2)合理规划校园,有效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栏、垃圾桶、垃圾处理设施,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校园分类投放点设置“纸张类、瓶子类、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四个分类垃圾桶,班级内设置“纸张类、瓶子类和其他垃圾”三个分类垃圾桶);

(3)每日7:30-8:00、16:30-17:00为投放时间段,同学们按时将班级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校园分类点;学校评选部分学生为“环保小卫士”,由其协助学校后勤人员对垃圾分类进行督导、对分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

(4)邀请“环保酵素义工”志愿者们走进校园、举办讲座,教授“低碳环保垃圾分类”知识;

(5)分层次开展德育活动:1-3年级开展“小手拉大手——我和爸妈一起学分类”活动,家校互动,一起践行垃圾分类;4-6年级制作“垃圾分类手抄报”,促使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扩大宣传范围;7-8年级开展“环保标语征集和环保标牌设计活动”,于动手实践中,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从德育的角度出发,“积跬步、积小流”,全校师生及家长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关心校园环境做起,推进校园垃圾分类,迈小步、累经验、成大梦。

以上试点情况表明:严密的组织领导,促使试点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居民的积极参与,展现垃圾分类十足的内生动力;高新技术的适时介入,助力垃圾分类事半功倍;定时定点收集,社区垃圾桶少了,小区整洁优美;邻里见面多了,沟通交流更密切,人与人相处更加和谐、温馨。

在以上试点的基础上,海沧区将试点成果逐步推广到九个社区,每一个社区选一个试点小区,进行社区实践。

三、存在问题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流程包括家庭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转运、末端处理等多个环节。近几年,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侧重点主要在源头分类上,末端处理并未显现相应的成效,之前所做的也变成了无效工作,离垃圾“变废为宝”的目标还很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制定缺乏完整性。首先,在2000年至2016年出台的大、小政策中,均采用了宣传倡导的方式,设定一个理想化的未来趋势,并未在实质上对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监督、执行部门、收费标准进行规范。其次,在区级层面,环境卫生工作主管部门不断变更,不同主管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而垃圾分类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主管部门的频繁更换,难以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二)源头分类要见成效,需配套系统处理体系。从以上的试点成效分析中不难看出,在海沧区各试点的源头分类工作均开展的较为顺利,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和相关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目前的末端处理并不理想:一是垃圾消纳空间有限,拟新建的垃圾收集站、转运站规划布局、选址征地难,应超前布局;二是现有的收集、转运站设备相对落后;三是未引进合理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及监督机制,垃圾资源化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分类转运路线、分类末端处理等环节仅凭企业自身约束,难以进行有效监督。

(三)积分激励需要可持续。天湖城小区试点的积分奖励措施,在垃圾分类的初期,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但逆向思考下就会发现,如果取消了积分激励,居民是否就会因为失去物质奖励而重蹈覆辙?来源于政府投入就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

四、工作建议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建议供参考:

(一)立法保障,强制实施。在“十三五”期间,建议市人大、法规处等相关部门,根据新形势下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完善现有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或者出台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细则,逐步形成依法施行垃圾分类的法制环境。设立相关监察和奖惩机制,引导群众树立现代公民责任意识,增强环保及资源节约责任感,从源头减量垃圾,巩固垃圾分类各项成果。

(二)部门联动,明确分工。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联动、共同参与,起好表率作用。环保部门,应参与垃圾分类各细分项的分类定义,为各细分项目的末端处理提出专业意见,如:如何真正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物价部门,应根据新的发展态势,对垃圾收运费用进行重新定价,如:借鉴台湾以购买统一的垃圾分类袋取代缴交垃圾处理费;建设部门,应协同规划、发改部门,合理规划建设未来垃圾末端处置项目(含大件垃圾拆解处置),加快垃圾分类各流程基本设施建设;城市管理部门,应及时将试点进展动态对外发布,接受监督的同时吸纳各方意见,边实践边修正提升;宣传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形成针对各类人群的舆论导向,如:由妇联开展家庭主妇的宣传工作,老年办开展老年人的宣传工作等;教育部门,把垃圾分类作为新生入学必修课,从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格,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把垃圾分类知识、习惯带回千家万户,共创美好家园。推行“谁污染、谁付费、谁负担”原则,将垃圾处理费按量计费,将垃圾乱倾倒行为,以经济杠杆调节形式,反向促进垃圾分类开展。

(三)共同缔造,参与竞争。引入市场机制,一是鼓励有资质的企业参与垃圾分类试点缔造工作,于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试点模式,逐步将垃圾分类市场化:可回收物基本再利用资源化、餐厨垃圾经专业处理作堆肥、有害垃圾由专业公司回收无害化处理;二是建设开发部门和房地产企业合作,在新开发区域,将楼盘安装食物粉碎机作为标配,以高科技促进餐厨垃圾处理。三是积分奖励机制应当引入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发动商家联盟参与投入,实现居民自治共享成果。如用商户提供的电影票、抵用券或打折券、读书月卡、自行车卡充值券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来引导居民、商户共同参与到这件事来形成良性循环。政府仅仅作为监管角色。

(四)基地建设,宣传科普。借鉴新加坡、台湾垃圾分类经验,形成新业态,把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成集参观学习与实际运营为一体的垃圾分类处置科普基地,让群众身临其境体验垃圾“变废为宝”的生命历程。通过互动式宣传,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任群.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徐广利.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议[J].环境卫生工程,2010,18(06):19-20.

[3]徐迎春,何志武.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的政策文本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70-73.

[4]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的通知[J].厦府办〔2016〕57号.

[5]国家建设部发布《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建城部【2000】12号).

[6]厦门市颁布《厦门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5.

[7]《关于开展2012年度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通知》(厦市政园林【2012】104号).

[8]《厦门市“十二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工作方案》,2012.

[9]《海沧区居民垃圾分类状况调查报告》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14.

猜你喜欢
垃圾桶试点分类
重磅!住建部通知,21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垃圾桶等
谁最厉害?
飞进垃圾桶
深入开展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
基于STM32的懒人垃圾桶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