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2016-11-28 17:45李美长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培养目标

李美长

摘要: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内容的多样化、对象的多元化、时空的分散化和发展一体化等特征,为培养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以“离农”为主、“为农”为辅,培养对象以农民为主、农民子女为辅,培养内容以城乡一体化创新技能为主,培养机制上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培养目标;适应性;职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 F323.6;G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9-0533-0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把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独立、强盛的工业国,采取了“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方针。国家依靠行政力量汲取农业剩余投入到工业和城市中去,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为内核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和农村成为2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资金过度集中于城市,劳动力过度集中于农村,双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被阻断,导致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

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后,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的工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然能集中更多的社会资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市场相对萎缩导致的内需不足,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日渐沦为非盈利产业,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城乡分化和落后农村渐渐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把推进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推进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1],从事非农产业,让城市拉动农村发展和农村促进城市生产力提升互为因果,优势资源互补,形成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同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使城乡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互相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2],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活、人口和环境上的全面融合与和谐发展。

1 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征

城乡一体化发展,意味着城乡发展不再以牺牲对方为代价,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农民不仅要为农业发展作贡献,也要为城市发展作贡献,所以,与单纯的“为农”和“离农”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相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

1.1 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多样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农业技能教育,表现出多样化、分层化。

1.1.1 农民市民化渴望农村职业教育 进城务工的许多农民工特别是年轻新生代的农民工,都渴望可以通过打拼扎根于城市。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务农经历的只占14.6%,没有务农经历的占85.4%,可以说他们是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的中国式农民,仅在户籍上保持了农民的身份;另一方面,新生代的农民工技能得不到提升,不仅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还可能导致未来的大量失业。新生代农民工融不进城、回不了乡的矛盾持续集聚和发酵,使其愈来愈沉重地感觉到难以实现市民化的“城市梦”。面对严峻的现实,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接受前卫的职业教育,努力掌握产业转型和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和创新思维。

1.1.2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仍然留守在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出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如种粮大户、蔬菜种植大户、果树栽培大户、养殖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较高综合农业生产、加工、管理素质的优秀劳动力来支撑,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1.1.3 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 农民创业一般从中小型企业开始,这些企业在农业科技的掌握方面、农业产业化设备的使用方面、农业经营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远远不能与大型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相比,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很多农民企业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特色农业往往须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特、优、稀产品进行嫁接改造形成新产品,使其品质、功能上档升级,形成新产品来占领市场。这就需要大量的、多元的农业技术型人才予以支撑。

1.2 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多元化

农村职业教育对象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现有的和潜在的主要受教育群体。 它不局限于在读农村中、高职学生,还包括尚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已转移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失地农民、中老年骨干农民以及未来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农村大学毕业生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表现出多元化。

1.3 农村职业教育时空分散化

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技能立马转化成经济效益,所以在没有看到效益前的职业教育都是“被动性教育”,只有业务上感觉到因为专业技能原因影响了经济效益或因为自己、身边的人参加职业教育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时候才会考虑接受职业教育,所以,农民在接收职业教育的时点上是分散的和随机的。农民接受职业教育都是利用业余或工作的空闲时间,工作的分散性使得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只有像春节这样的节日才有实现生源地和时间集中职业教育的可能。农民职业教育更适合“教育超市”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时空个性。

1.4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一体化

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弱势群体,学校规模小、教学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不足,不仅无法培养工业化转型升级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化规模经营和管理人才同样也无法培养。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一体化不是放弃对城市职业教育的重视,让其停下来,等待农村职业教育的追赶,也不是削峰填谷、简单地理解为城市支持农村、农村依附于城市,而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地共同发展,全面推动城乡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不断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 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农村职业教育要满足城乡一体化需求特征,培养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须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2.1 人才培养方向——“离农”为主,“为农”为辅

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离农”人才,为农民非农化创造条件,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劳动力;也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为农”人才,为农民职业化创造条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但两者的比重不能任意,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循着产业升级的规律快速变动,农业占比不断下滑,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10.2%,而非农产业占比上升到90%左右。农业占GDP比重要求与农民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大体相当,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8%,与农业占GDP的比重相差28百分点,形成了一个喇叭口,造成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严重错位[3]。所以,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应以“离农”为主,为农民工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减少农民,也为单个农民种植更大范围的农田提供了可能,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特色生态农业的开发和创新,要求新型农民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与管理水平,提高农业比较利益,逐渐获得社会平均收入。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积极调整办学路向,“离农”为主,“为农”为辅,减少农民并富裕农民。

2.2 人才培养对象——农民为主,子女为辅

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民和农民子女比重上也不能随意。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受基础教育升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农村中小学与中高职衔接为主体;升学受挫对读书心灰意冷的毕业生,在传统的职业教育遭歧视的背景下,大部分选择直接就业,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据统计,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约占总人口的10%,为1亿多人。他们是现阶段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但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专业技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转移农民是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在城市工作多年,有着一定的物质基础,基本上熟悉城市的环境及实践操作的大致流程,但产业升级带来的技能提升使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亟需充电补充营养,立足城市实现市民化;妇幼老弱群体是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员,他们在体力上处于弱势,却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后方阵地,他们所从事的种植与养殖仍然沿袭着多年的经验,在选种、作物生长、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收割方面需要最新的科技知识[4];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为主体的骨干农民为数不多,但都掌握着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示范作用和集群效应强、辐射能力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他们无法在关键的领域如育种、土壤、天气、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方面取得突破,需要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商业部门联合组织师资实施教育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应与社会的真实需求一致,目前应以农民为主,子女为辅。

2.3 人才培养内容——城乡一体化创新技能

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机会成本非常高,因此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最强调实用性,即所接受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能否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地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最终带来人力资源需求的重大转变。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前提和基础,它的培养和造就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艰巨的实践课题,对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转变,必须有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掌握新技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面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利用城乡资源适应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城乡市场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2.4 人才培养机制——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变为市民,从事非农产业;也需要数以亿计的传统农民变为现代农民,继续留在农村从事现代农业[5],所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战场在农村,职业教育应更多地面向农民,提供非学历农村职业教育。但是,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农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战场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存在强烈的冲突。城市职业学校拥有先进的培养模式、更好的教学设备、更高的管理水平、更优秀的教学队伍,为城市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环境[6];由于资源不足、信息独立、投入单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转型升级时期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人才需求。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困难,无论是“离农”还是“为农”,最终都陷入难以生存的境地;而城市职业教育也鞭长莫及难以通过市场配置对广大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城乡统筹,优势互补,城乡联动,一体化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守臣. 按照“两个趋向”要求做“三农”工作[N]. 农民日报,2005-10-15(3).

[2]彭尚平,周俊丹,陈玉梅.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8):16-17.

[3]葛志华. 务农与离农:四化同步的关键一环[J]. 中国合作经济,2014(7):23-26.

[4]李树峰. 农村籍职业教育对象:群体分析与对策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74-78.

[5]姜作培,马 亮. 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5-61.

[6]张 涛,罗 旭,彭尚平.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J]. 教育与职业,2012(27):5-8.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