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品种区试审定再上新台阶

2016-11-28 10:36许明陆建国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江苏省

许明+陆建国

摘要: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江苏省农作物区试审定工作取得的进展,主要有区试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区试承担单位逐步多元化、区试管理由封闭走向公开、区试制度建设日趋健全等4个方面。然后分析了江苏农作物区试审定工作面临的申请参试品种过多、区试技术更新缓慢、试验质量提升难度大、品种审定与实际需求对接难等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区试审定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江苏省;机制创新;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9-0544-03

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是品种从选育到推广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对推动种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以来,已累计审定通过9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换3~5次,为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现代种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现代种业蓬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资源消耗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要从主要追求产量向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品种区试审定面临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需求转变。加快推进品种区试审定工作改革,提升区试审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已成为种子工作当务之急。

1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取得的进展

1.1 区试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根据主要农作物的生态区划、耕作制度习惯以及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全省围绕太湖、宁镇扬丘陵、沿江、沿海、里下河和徐淮6大农区,对区域试验试点进行科学布局,根据品种类型适宜种植区域面积来安排试点数量。目前,已形成稻麦等8大主要农作物和30多种非主要农作物试验网络体系,每年开展100多组试验,承试单位120个试点450个左右,每年参试品系数量在1 000个以上,区试网络体系逐步健全。

1.2 区试承担单位逐步多元化

《种子法》实施以前,江苏省区域试验实施单位主要由科研育种单位、县级农业试验站、良种场组成,《种子法》实施以后,由于一部分县级农业试验站、良种场相继撤销或倒闭,试验无法正常开展,导致承试单位一度以科研育种单位为主。近年来,江苏省将区域试验引入社会化管理,将种业企业以及有能力承担试验的一部分市县种子管理部门加入到区域试验队伍。目前,全省区域试验承担单位基本形成由种子管理部门、种业企业以及科研育种单位三大部分组成的多元化格局。

1.3 区试管理由封闭走向公开

一是建立公开透明的试验机制。区域点全程开放,成熟期组织实收测产,病害鉴定程序透明,每年通过组织试验人员进行试验鉴定现场培训,消除参试单位的顾虑。二是创新病虫害鉴定机制。为保证鉴定结果的客观公正,自2009年开始,对重要病害鉴定开展田间病圃鉴定与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积极研究新发生病害鉴定方法,制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鉴定技术规程,同时针对当前黑条矮缩病的高发,制定相关鉴定技术规程[2]。三是创新试验管理机制。在区试审定过程中实行区试审定回避、参试明码与暗码相结合、参试品种综合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地解决了试验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保证了区试审定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

1.4 区试制度建设日趋健全

为进一步规范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先后制定了《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定》(2002年7月)、《江苏省引种同一生态区相邻省(市)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规定》、《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工作规则》、《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退出管理办法》(苏农规[2009]年4号)、《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定》(2009年10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参试品种受理、品种试验、品种报审、品种审定委员职责、同一生态相邻省(市)审定品种引种等各项工作均作了明确规定,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废除了审定品种的终身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的经营行为。自2009年10月颁发《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退出管理办法》以来,一共实施了4批退出,退出品种291个,占审定品种的36.2%,2000年以前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已基本退出。

2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面临的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种审定工作形势相应地发生改变,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实施后,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扶持,企业逐步朝商业化育种方向转变,品种申请参试的主体、交易形式、推广单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区域试验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的企业。

2.1 申请参试品种过多

一是申请企业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品种清理退出和商业化育种扶持力度,大多数老品种都已退出市场,没有品种权的企业生存空间缩小,申请参加省级区试的企业逐年增加,江苏省2006年以前申请参加试验单位基本为科研育种单位和农业院校等在内的20多家单位,参试企业数量不足15%,到2014年申请参加试验的企业已达到120多家,参试企业上升至70%以上[3]。二是参试品种多。申请参试品种也逐年增多,据统计,2005年以来江苏省主要农作物每年参试品种总数仅400个左右,2014年增加至1 000多个,而通过审定的品种45个左右,仅占4.5%左右。三是试验品种乱。由于育种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对于刚刚起步开始进行育种研究的企业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育成好的品种,申请参试的品种除小部分是自己选育的品种,很大一部分品种是并不具备育种能力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从科研育种单位获得。四是试验品种纯度杂。一些科研单位急功近利,为了多出品种,不管参试品种是否稳定,表现是否突出,一次拿出多个同类型品种参试,或者把尚未稳定的材料拿出来参试,导致近年来参试品种淘汰率大幅增加。参试品种多、乱、杂,不仅大幅增加了承试单位的工作量,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由于试验规模大,试验精度难以有效控制,影响了试验准确性。

2.2 区试技术更新缓慢

一是区域试验机械化水平低。江苏省稻、麦大田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播种、移栽和收割均可实行机械化,而区试技术基本停留在“一杆尺子、一把秤”的低水平层次上,用工耗时多,劳动强度大,试验精确度低,近年来,农业用工日趋紧张,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品种试验的机械化程度直接影响到试验的顺利实施。二是区试技术信息化水平低。田间作业、试验数据采集长期依赖人工操作,精度和效率不高,田间自动化性状数据采集设备严重匮乏,同时,小区收获、测产以及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化、智能化比例低,影响了信息的精确性和试验结果数据处理的及时性。三是试验设置和生产实际难对接。江苏省当前生产上大面积的栽培模式和试验模式相脱节,比如:生产上直播稻面积较大,直播稻栽培比较粗放,播种、移栽期、用种量和播栽方式均不一致,不能准确反映品种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特性,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更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多发。另一方面目前在诸多试点中,同时开展夏、秋两熟的试点单位较少,试验茬口不衔接。

2.3 试验质量提升难度大

一是试验经费不足。品种区域试验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工作,工作经费有限,平均每组试验只有4 000元,特别是近年来参试品种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区试经费不足,承试压力增大,影响区试质量。二是试验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通过加强承试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试验全程标准化的实施,江苏省区试质量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个试验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众多,承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试验方案和试验要求的理解程度不一,对试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试点在操作时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如不能严格按试验方案要求设计试验、观察记载标准和方法有误、采取的各项栽培措施不科学、试验总结上报不及时等,制约着试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试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在区试审定工作中,绝大多数单位都能按照区试规章制度执行,保障了区试审定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但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引(育)种单位通过向试点技术人员打招呼,篡改试验数据等,由于目前受经费、手段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些不公正行为仍不能得到有效杜绝。

2.4 品种审定与实际需求对接难

一是品种的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填饱肚子向优质、生态、安全转变,而现行审定标准是在不牺牲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品质,结果好多品种产量高了,但是市场欢迎度并不高。二是品种的生产需求。品种审定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有些品种在区试过程中表现突出,但是审定后推广困难,甚至个别品种在1~2年后退出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生产上无法应用,农民不欢迎。三是品种审定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对接。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粮食生产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如何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制定更加贴切的品种审定标准,充分发挥品种审定对科研育种的指挥棒作用,切实为现代农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提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建立科学高效的新品种区试审定体系是推动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今后一段时间,品种区试审定工作要紧扣农业转型升级需求,立足制度创新,重点围绕测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加快提升科学化水平。

3.1 增加投入,打造现代化的区域试验平台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以分以下3个步骤进行。一是改善目前试点状况和结构。选择一批具备一定试验条件和技术力量的县级种子站、农业试验站建立省级区试点,使中间试验与育种单位彻底分离,从根本上解决育种单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保证试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二是加快试点机械化配套设施建设。争取经费,改善试验基础设施,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推进与区域试验配套的农业机械设备,提升试点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收获、田间运输等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品种试验的综合机械化率。三是稳步推进区试信息化建设。加强区试测试智能化研究,实现试验布局安排、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脱粒、测产、数据采集等试验标准化操作和智能化传输,提高数据分析、处理智能化水平[4]。

3.2 加强监督,建立规范化的区试管理制度

创新试验管理体制,规范试验程序,加强区试重点环节与管理,促进区试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一是开展企业商业化育种认定。针对当前参试品种多乱杂的问题,规范品种参试门槛,严格品种参试准入,对企业的育种能力进行认定,将育种能力作为企业参试的标准,控制不具备育种能力企业参加试验的品种数量。二是参试品种全程跟踪监督。重点加强对区试苗头性品种的跟踪,组织专家进行田间综合性状鉴别,开展DNA指纹图谱检测,有效杜绝品种区试审定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5]。三是试验结果验证。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实产验证,在品种成熟期,组织人员现场测产,确保产量结果真实。四是规范区域试验考核管理。建立区试承担单位考核制度,建议每2年考核1次,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进行通报。

3.3 激发活力,建立科学的区试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调整试点结构。针对当前经费不足的现状,调整试点布局和结构,吸纳具备试验条件和能力的种子企业、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加入,形成区域试验试点的多元化格局,鼓励承试单位实行区试人员聘用制、雇员制,发动社会力量加入到试验体系,少背包袱,降低试验经费的不足所带来的隐患,同时也强化试验点的监管,保证试验的质量。二是优化试验设计。加强调查论证,调整试验区组设置,开展试验研究,制定出更加贴近生产的区域试验方法,筛选出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如生产试验实行种植示范验收,对生产试验品种由育种单位进行高产种植大区示范,实产验收,作为品种通过审定的重要依据,加快生产试验与大田生产衔接。三是优化试点布局。积极开展区试点布局规划调研和论证,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区试点布局规划,在同一生态区域内,对不同作物间、不同地区间的试点布局进行统筹协调,确保试点布局科学、合理。四是优化试验管理工作。制定规范合理的试验管理程序是促进区试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建议加强调研和讨论,增强品种申报、区域试验管理的平台能力建设,在把好品种前期申报、中期监管、后期审定关的基础上,创新区试工作模式,改进试验管理方式,把握重点,统筹思考,借助外力,抓大放小[6]。

3.4 服务生产,建立务实的品种审定、退出和推广制度

创新品种审定制度,强化品种退出,形成品种审定和退出的动态平衡。一是采取灵活的品种审定机制。加快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要求,生产迫切需求品种的审定,对区域试验中稳产性、抗病性、品质突出的,可缩短试验年限,同步进入生产试验。促进同一生态区域内相邻省优良品种引进应用,对表现突出已进入相邻省的试验品种,加快引种和审定。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品种优胜劣汰退出制度。品种审定和退出实行动态化管理,做到品种有进有出,对在生产上没有保留价值的品种坚决予以退出,净化种业市场,保障生产安全,彻底解决品种退出难题,促进主导品种的推广。三是创新品种推广方式。在品种进入生产试验的同时,组织丰产性示范试验,通过审定后,开展“江苏好品种”活动,宣传和引导农民种植主导品种,加快新品种的推广,解决当前品种“多乱杂”的局面,保障农业用种安全。

参考文献:

[1]许 明,许学宏,蒋小平.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回顾与展望[J]. 中国种业,2013(9):11-14.

[2]俞咪娜,于俊杰,尹小乐,等. 2013年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抗细菌性病害的鉴定和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109-110.

[3]阙金华,吉健安,冷苏凤,等. 江苏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J]. 中国种业,2005(11):14-16.

[4]邱 军. 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对策[J]. 中国农技推广,2014,30(6):3-4,20.

[5]王立元,赵玉山. 农作物品种区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种子世界,2013(2):31-32.

[6]强化技术支撑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品种区试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会议在洛阳召开[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10):5.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江苏省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江苏省政区图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
江苏省政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