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药物对幕上脑肿瘤患者诱导麻醉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2016-11-28 06:28邓清华张绍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硬膜开颅插管

邓清华 张绍义 周 文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麻醉科中心手术室 重庆 404000



不同麻醉药物对幕上脑肿瘤患者诱导麻醉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邓清华 张绍义 周 文△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麻醉科中心手术室 重庆 404000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幕上脑肿瘤患者诱导麻醉后颅内压及灌注压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06—2013-03我院接受开颅手术的幕上脑肿瘤患者84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麻醉方案为芬太尼+异丙酚+顺式阿曲库铵+咪达唑仑,观察组为舒芬太尼+异丙酚+顺式阿曲库铵+咪达唑仑。观察2组诱导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5 min、切皮后、开骨瓣后、开硬膜后ICP、CPP、MAP。结果 2组麻醉前ICP、CPP、MA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5 min、切皮后的ICP均逐渐升高,对照组ICP高于观察组,2组开骨瓣后、开硬膜后ICP均逐渐降低,对照组ICP高于观察组;2组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5 min、切皮后的CPP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对照组CPP显著低于观察组,2组开骨瓣后、开硬膜后CPP均逐渐升高,对照组CPP低于观察组(P<0.05)。2组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5 min、切皮后、开骨瓣后、开硬膜后MAP逐渐下降,对照组下降更明显,观察组趋于平稳。结论 采用舒芬太尼+异丙酚+顺式阿曲库铵+咪达唑仑麻醉诱导方式可以有效维持肿瘤患者麻醉后颅内压及灌注压稳定在正常水平,避免压力过大波动,值得临床应用。

幕上脑肿瘤;麻醉诱导;颅内压;脑灌注压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脑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其中幕上脑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疾病[2],目前对于幕上脑肿瘤患者多采用开颅手术的治疗方法,且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3]。在脑肿瘤患者开颅手术过程中需要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方法,在开颅手术中保证麻醉后颅内压(IPP)及脑灌注压(CPP)的稳定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研究发现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后其IPP、CPP具有异常的升高现象[4-5],因此,为了避免颅内压力的异常波动,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对于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1-06—2013-03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接受开颅手术的幕上脑肿瘤患者,根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采用的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2种麻醉方式对患者ICP、CPP、MAP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06—2013-03我院收治的行开颅手术幕上脑肿瘤患者84例,男54例,女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0.4±8.68)岁。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6~75岁,平均(60.1±8.34)岁。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60.8±9.15)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常规气管插管,均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下麻醉。根据患者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麻醉方案为芬太尼3 μg/kg+异丙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咪达唑仑0.1 mg/kg,观察组为舒芬太尼0.5 μg/kg+异丙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咪达唑仑0.1 mg/kg,均通过静脉注射的麻醉方式。

1.3 指标 观察2组麻醉诱导前后的ICP、CPP、MAP。观察时间分别在诱导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5 min、切皮后、开骨瓣后、开硬膜后。

2 结果

2.1 2组麻醉诱导前后ICP比较 2组麻醉前IC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5 min、切皮后的ICP均逐渐升高,对照组ICP高于观察组。2组开骨瓣、开硬膜后的ICP均逐渐降低,对照组ICP高于观察组。见表1。

2.2 2组麻醉诱导前后CPP比较 2组麻醉前CP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插管后即刻、15 min、切皮后CPP呈下降趋势,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2组开胃瓣、开硬膜后CPP均逐渐升高,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1 2组麻醉诱导前后ICP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麻醉前后CCP比较

2.3 2组麻醉诱导前后MAP比较 2组麻醉前MA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在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5 min、切皮后、开骨瓣后、开硬膜后MAP逐渐下降,对照组MAP下降更加明显,观察组MAP趋于平稳。见表3。

表3 2组麻醉前后MAP比较

3 讨论

幕上脑肿瘤主要包括神经胶质瘤、脑膜瘤以及脑瘤中的转移瘤,目前对于幕上脑肿瘤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进行麻醉处理[6]。在开颅手术中,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以及稳定的脑灌注压是保证整个开颅手术过程成功的关键和前提。研究发现,在对幕上脑肿瘤患者麻醉的过程中由于引起交感肾上腺轴反应,由于应激反应引起ICP升高,往往会导致颅内压的升高及灌注压降低,颅内压及灌注压的变化及不稳定状态会影响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增加手术的风险,同时压力的波动也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保证患者手术麻醉后的颅内压以及灌注压的稳定性,对于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CP、CPP、MAP的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能够使患者在开颅手术过程中ICP、CPP、MAP维持在正常水平,避免颅内压与灌注压波动过大带来的手术风险。在开颅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插管即刻、插管后15 min及切皮后2组ICP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CPP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开骨瓣后和开硬膜后ICP与CPP均开始恢复至正常水平,在麻醉过程中应用阿片类麻醉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CP的作用,芬太尼与舒芬太尼作为常用的阿片类麻醉药物[8],在使用过程中均可以升高ICP,同时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顺式阿曲库铵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阻滞剂,研究显示对顺式阿曲库铵对ICP的影响程度不一。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麻醉过程中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1] 胡赞.幕上疑难脑肿瘤的MRI图像诊断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2):98.

[2] 方应洪,张忠,韩金安,等.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幕上脑肿瘤26例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8):490-491.

[3] 梁树立,张绍辉,傅相平,等.成人幕上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癫痫患病情况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3,26(1):13-16.

[4] 李冰.不同麻醉药物对幕上脑肿瘤患者诱导麻醉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3):432-434.

[5] 谭明,万正嵩.不同麻醉药物对幕上脑肿瘤患者诱导麻醉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2):268-269.

[6] 蒋奕红,岳毅刚,黄龄瑾,等.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发育期大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3):422-423.

[7] 胡玉红.肌肉松弛剂和阿片类药物麻醉诱导对颅内肿瘤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5):525-526.

[8] 李晓倩,王赫,马虹.诱导使用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141-145.

(收稿2015-07-21修回2016-05-15)

基金资目:重庆市万州区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203007

△通讯作者,周文,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麻醉,E-mail:5492638@qq.com

R614

A

1673-5110(2016)20-0031-02

猜你喜欢
硬膜开颅插管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
腰-硬膜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