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平台作为“学习场域”路径的优化意义

2016-11-28 20:57赵洁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异质所求场域

赵洁

我连续在两个工作室中获得成长,一个是学科工作室,一个是德育(班主任)工作室,它们都带给我以前从未遇到的诸多教益,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思维“灯塔”。七年前,我是偶然加入工作室的,然后我就突然发现了这么一个超越学校和区域教研,更具有教研特质和自由研讨氛围的平台。这个观点,我至今没有动摇。

今年,又在努力地第三次加入工作室的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第二期的领衔人,她还愿意继续带着我前行。她的一个观点回答了工作室作为“学习场域”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实现学科、人员的融通和建构。对于任何一次成长,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诠释。当然,对工作室所能起到的具体促进作用,我们需要在原有运行标准和目标之上重新审视。不妨回答得更具体一些:工作室平台作为“学习场域”,对教师个体成长路径的促进意义,首先是为了让每一个教师个体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然后通过一个阶段性的跟踪寻找不同个体的个性化成长方式——至少我就是这么摸索过来的,尽管具体而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名师工作室平台作为一个“学习场域”,对教师个体成长具有明确的路径优化作用。然而,我们一定要始终聚焦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内驱力。我认为,作为工作室,一般具有这样三个方面的积极“场域”特征。

一、你的同伴和你一样有所求

工作室作为一个区域性优秀教师研修平台,一旦开始运作,成员以区域内不同学校的同一层面教师为主。这里面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有所求的角色,而且也必然存在某方面的缺陷,期待通过工作室的促进,克服障碍,最终实现成长。很明显,这是一个具有成长特性的氛围——不同于很多学校一潭死水的教研组,或者充满皮里春秋的复杂人际。

有所求,这是形成“场域”的基本要件:每一个成员在这里的合作、转折,以及愿望,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成长链条。工作室作为“学习场域”,大家为同一个目标而来,而且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如在一个学校,我发展了就显得你落后了之类),自然能够在很多层面上分享、合作、竞争、激发。这一点,无所求的团队是做不到的——如在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建设过程中,由于组内部分教师无所求或者无所谓,直接拉低或者改变了教研组的研究生态,比比皆是:而工作室很好地避开了这一点。

二、异质促进

有一年,我到某学校审核验收材料,发现他们10多人的语文组居然连续两年没有教师有论文发表;再后来的接触中发现,尽管有个别语文教师上课非常出色,但语文组的确是整个学校整体发展最为落后的教研组。这里面就存在缺乏“异质促进”的关键问题:一个组都没有一个教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如何互相促进?工作室领衔人在挑选成员的时候,都是特别注重“异质促进”这一点的,德育工作室自不必说,学科工作室也要注重所选教师的不同特点。

我最初加入的工作室,当时有好几位教师已经是市级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但是他们少有论文发表;而当时的我尽管没有专业称号,却有近百篇论文发表。经过三年的工作室共同成长,我带给同伴们的一个促进就是,五六位教师在我曾经发表过文章的刊物也发表了多篇文章。当然,我也得到了更多的磨课机会,还第一次参与了市级讲座和教材编写过程等。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不同特点、不同专业显性特征的教师,经过工作室这个“学习场域”的有机融合,能够让每一个人从其他成员的专长上获得启迪和激发——这种更为公平的交流和交换,尤其是超越学校层面的竞争关系的良性存在,在更深层次上正在塑造更为全面的人才,正在锻造一个个更具价值的专业教师。试想,一位教师能够上出非常出色的课堂,但是他无法解释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那么他的辐射价值如何体现?工作室就在通过“异质促进”的方式,努力改进这些层面的缺陷,从而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场域”。最为优秀的工作室,就像弥达斯所言:“让你所触及的一切东西都变为黄金”。

三、高屋建瓴的引领至关重要

对教师个体来讲,我们很容易就能够通过个人钻研实现单向度的发展,如你上课很好,他写论文更擅长等。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工作室作为“学习场域”的最终目标追求。

工作室尤其是领衔人的考核量度,首先是高位的引领。我跟着领衔人持续开展研究的过程,收益最多的并非教学,而是眼界、风格、风度、人格的熏染。可以说,领衔人或者工作室外聘专家的引领,工作室定期活动以及参加各类大型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各类展示、送教活动所带来的宽度、广度和深度的促进,都给教师个体带来了巨大的专业发展张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工作室平台必须要能够与教师的内驱力实现对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具有专业发展愿景的教师(其实积极进入工作室就是一个显象),都有更高的明确成长动力。那些经过优选脱颖而出的领衔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准确定位工作室的个体特质,并且将不同特质的教师融合为一个无明显短板的集体。领衔人借助自身先进的教育观念,通过三年甚至五年,努力和成员一起,建构独具特色的教学精神家园,积极打造一个共同发展,有眼界、有胸怀、有大爱的名师团队及团队文化。

团队促进个体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最佳途径——这个团队必须有卓越的领头人,以及积极求进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教师个体处在一个迅速提升的“学习场域”(工作室团队)之中,其成长路径往往非常直观:尽力而为,用尽全力——运用教师个体的感受、智慧和深思——去挑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路径罢了。■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异质所求场域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所 求
晋能科技半导体尖端技术喜获突破
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地区异质效应
查无此人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