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系列化创新的“433”原则

2016-11-28 21:03龚知栋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公民心理健康

龚知栋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则建基于道德素质,而不只是当前的“分数”。因此“立德树人”是当前中小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所必须研究的教育本质性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所要实现的目的性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实践中,不少学校的德育却存在着诸如工作缺乏规范性、内容缺乏系统性、认知缺乏实践性、活动缺乏针对性、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主抓4项教育、打造3支队伍、利用好3个平台,坚持德育系列化创新的“433”原则。

一、德育系列化创新要主抓四项教育

1.小学阶段重点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看似小事,实则关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应重点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健体习惯、卫生习惯、勤俭朴素习惯、热爱劳动习惯。以这“八大习惯”养成教育为载体,让“德行”落实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

2.初中阶段重点抓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在初中阶段,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一是要搞好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培训各班心理委员,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引领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三是利用家长会契机,做好家长培训工作,家校联手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共同努力。

3.高中阶段重点抓理想信念教育

高中生的身体和心智渐趋成熟,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开始思考价值观的问题,但他们的各种观念依然处于混乱、碰撞和不确定期,此时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时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学科渗透、活动育人、情感育人。比如,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通过升旗仪式、班(团、)会,校外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做好人生规划,学会把自身的发展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使命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整个中小学阶段贯穿公民素养教育

实施公民素养教育,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是整个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实施公民素养教育应与学校各项工作加强结合与渗透,建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道德讲堂为平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公民素养教育模式。例如,可以开设公民基础知识课堂,开办法律大讲堂,成立模拟法庭、税务局、交通指挥岗,组织学生参观市政机构等。通过公民素养教育,要达到四个目标,即普及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培育公民素质、体现公民价值。让学生了解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强化公民意识,提升公民素质。

二、德育系列化创新要打造三支队伍

1.打造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和骨干力量,因此学校实施德育的关键是建好一只优秀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首先必须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品行情操高尚、具有良好性格和敬业精神的教师充实班主任队伍;其次要加大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的力度,例如经常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介绍优秀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打造学生家长队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是影响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德育在依靠学校、教师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积极行动,配合学校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可探讨建立家长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例如,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家校QQ群、微信群、飞信等新兴互动交流平台,动员、组织、协调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另外,还可召开定期家长会、设立学校开放日,采取交流、对话讨论、展示、专家报告、联谊等多种形式,促进家校沟通,保障学生的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3.打造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当前在一些学校,尽管成立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无法有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阻碍或教育观念的冲突,导致有些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行其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割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整体教育成效。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机整合(例如,把整个班主任队伍全部纳入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让心理健康教师当班主任),尤其是加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学校实施德育提供专业支持。

三、德育系列化创新要利用三个平台

1.利用好课堂教学主平台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可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德育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具有其现实意义。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将“德”的元素渗透其中,把不同学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来,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使“德”与“智”彼此交融,互促共进,做好课程“育德”。

2.利用青少年活动平台

各种青少年活动是当前学校开展德育、实现“活动育人”的有效平台。学校德育要善于抓住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及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广泛开展读书、国学诵读、征文、演讲、主题班会、团队会等活动,活动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大主题(例如,“七·一”建党节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青年节与青年的责任、“9·18”国耻日与国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重阳节与孝亲敬老等),强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并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推动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3.利用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德育要突破校园围墙的束缚,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动的、真实的、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德育的自我完成目标。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当地实际,紧扣时代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等,组织学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夏令营、红色旅游等活动。例如,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黄麻起义纪念馆、重阳节走进敬老院、走进乡村调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寻访麻城籍开国将军事迹等。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如何有效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尽管目前各个学校“各唱各歌、各有各法”,但是必须改变当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零散式、运动式、随意性问题。为此,走德育系列化创新之路,已经成为各学校深化德育改革的现实之需。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公民心理健康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