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兼备,以守为攻

2016-11-28 13:49刘明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软实力留学生

刘明

摘    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中国需要研究自己的策略:既要针锋相对地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的文化使者,更要把关注点放在出国留学生身上,按照“静动变化”和“内外兼修”的思路采取对策,以守为攻,将“人数多”的特点转化为“影响大”的优点,使中国出国留学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海外影响的奇兵。

关键词: 软实力    留学生    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各国对文化软实力都非常重视,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据中国期刊网的数据,2015年以“文化软实力”为主题的论文有1959篇,以“软实力”为主题的论文更达到4635篇。研究者们围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一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分析,建言献策。本文将目光投向留学生这一特殊文化群体,探讨其在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中的独特作用。

一、软实力与留学生教育的关系

1990年,Joseph Nye在Boundto Lead(译作《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首次使用“软实力”一词[1],形容一个国家除了经济和军事以外的“第三种”权力。2004年,Nye在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译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的能力”[2]。

软实力大致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3]。而政治制度、价值观、外交等都包含在宏观的文化定义内,因此,我们认为:软实力的实质即文化软实力。Nye把文化划分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而教育属于高雅文化[4]。当今,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于其提升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长,而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觑,如关春芳所指出的:“留学生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是依附教育过程完成的,但其意义已经超越人才培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5]

美国在1868年与中国签约规定:对中国留学生“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6]。而之后庚款留美生的历史背景和美国的政治动机更值得研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演讲中称此举能帮助中国“渐渐融合于近世之文化”,使中国留学生“修业成器,蔚成有用之才”[6]。此处“有用”二字耐人寻味,其寓意可从当时美国各界人士的建议和评论中窥见一斑,即“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6]。时至21世纪,美国政府及其官员在这方面一如既往。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曾说:“宣传美国的最好途径就是展示美国本身。吸引外国学生来美国事关国家安全,因为学术领域的访问者是美国潜在的朋友、同盟者和商务伙伴。”[7]这与100多年前美国政府的观念一脉相承。

以上事实,引发了我们对“留学生”与“软实力”关系的关注。本文中的“留学生”包括两大类:外国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出国留学生(包括在读和已毕业归国者)。我们认为:在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这两种“留学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对外教育交流的不对等与软实力实践的非均衡

国际教育交流中的留学生是双向的,但是对中国来说,这种“双向”并不意味着对等。

(一)“西学东渐”的惯性

在国际教育交流中,中西文化固然相互影响,但以“西学东渐”为主流,百年留学史一贯如此,当今现实也并无大的改观。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2015年国际咨询公司PORTLAND发布的“软实力”全球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第三名的英国和美国恰恰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留学目的国,而中国位列第30名[8]。这意味着许多中国出国留学生面临留学目的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压力和考验。

(二)“留学赤字”的扩大

中国留学教育存在“高输出、低输入”的“赤字”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势之“烈”当然首先归功于其势之“大”。1872年至1978年百余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仅为13万[9]。而从1978年到2014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351.84万人[10],2015年更以52.37万的年度出国人数再创历史新高[11]。遗憾的是,伴随留学热升温的是留学“赤字”扩大。2004年,在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42.7万人,来华留学生总数11.08万人[9],存在31.62万人的“赤字”。2014年,在外留学生总数和来华留学生总数分别为108.89万人[12]和37.71万人[13],“赤字”达到71.18万人。

这种留学教育“赤字”在中美两国尤为突出。双方教育交流长期存在不对等、不对称的特点,尽管在“十万强”计划(2010年双方商定:美方在未来4年内派遣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等积极举措推动下,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近几年有了较快增长,但目前两国的教育交流仍很不平衡。2014年中国赴美和美国来华的留学生总数分别为304040人[14]和24203人[13],差距近28万人,比例达12.56:1。

(三)“贫富不均”的影响

中国留学教育的目的国和来源国“贫富不均”。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出国留学生分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新西兰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9]。而来华留学生则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位居前列的10个国家中,7个为亚洲国家,3个为欧美国家。从大洲看,亚非占据了总人数七成以上[13]。这是历史、地理、政治原因造成的客观现实,但在本文的语境下,也是一种遗憾,毕竟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在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影响力方面的作用应该更大一些。

根据前述美国等国的经验,中国当然应该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实际上,中国政府和高校也为此采取许多措施,取得不少成效。但是鉴于以上三个特点,我们在思考应对策略时,有必要把目光放在另一类留学生——中国留学生身上。从战略上说,吸引并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者的做法可以被比喻成是主动进取(当然,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是更直观、直接的主动进取,但在影响人数、层次和深度上和来华留学生不能比拟)。而通过出国留学生影响留学目的国文化的战略更像是“以守为攻”,退一步说,至少我们应做好在这道文化交流、融合乃至冲突战线上的防守工作。我们既要有“你想影响我,我也能影响你”的气概,又要用“软磨硬顶”的技巧[15]。这样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留学“赤字”给文化软实力带来的负面效应,变“人数多”的特点为“影响大”的优点。

总之,攻守兼备应是我们处理留学生和软实力关系的现实考虑和妥善之举。而以上的“主动进取”和“以守为攻”两种策略中,关于前者即通过来华留学生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本文不再赘述,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出国留学生身上。

三、中国针对出国留学生的以守为攻策略

关于出国留学生与外国文化渗透之关系的争论早已有之。中国在最初派遣学生留学海外时,清廷守旧势力强烈反对,担心“外洋风俗,流弊多端”,认定学生“无论其学难期成才”,最终以“将局裁撤”收场[6]。保守势力的顾虑和“洞察”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然而,其批评所指并未触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培植势力的本质,可谓隔靴搔痒;而对留美幼童学成归国后的贡献更是无理地悲观,可谓因噎废食。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认为要通过留学生在文化上“以守为攻”,就要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全面考虑“静动变化”,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内心正”和“外形良”(静)、“积内涵”与“寻外援”(动)和“内融入”(化)或“外调整”(变)。

(一)内心正和外形良

内心正是指对留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外形良是指其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如上所述,这算是“静”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在其中位列第一,对于身处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首先,对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应有充分的信任和肯定。付永钢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保留本族文化核心成分的同时吸纳异族文化的成分,因而能够在努力适应所在国文化的同时保持祖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意识。”[16]梁赞勋则把容闳和120名留美幼童留给今人的遗产归结为“开拓、爱国、务实、包容”,并强调“他们的爱国是有目共睹的”[17]。

其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从文化的自信自觉等宏观角度进行引导,又要在学生的精神经济等具体方面给予帮助。有关部门应想方设法地使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让他们不至于在西方国家打出的温情牌面前感到“温差”,在奖学金等利诱下“利令志(爱国之志)昏”。一方面要从精神上给予积极支持,另一方面要在经济上提供实际帮助。中国政府在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旨在鼓励学业优异的海外自费留学生,充分体现祖国对广大海外学子的关怀和支持。自该奖项设立以来,目前共有4千名海外留学生获此殊荣[18],这无疑是积极和良好的开始。

留学生自身的对外形象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9]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刊登文章更明确指出:“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每一个行为体都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20]中国留学生要做到保持警惕、抵御渗透,首先得自身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不会因妄自菲薄而崇洋媚外,盲目接受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等。另外,留学生的良好形象在传播中国文化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许多西方著名大学都坐落于并非商贸中心或旅游热点的中小城市,绝大多数当地人对中国的直观印象就是来自中国留学生。在《21世纪》杂志与新浪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中,2600网民对于“留学海外,你在乎你的形象吗”进行了回答,其认为能够体现留学生形象的项目依次为:“遵守公共道德,举止文明,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奋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一事当前想到自己的行为代表中国人,团队精神和沟通的态度,衣着得体和谈吐高雅”[21],这恰恰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所倡导的。

(二)积内涵与寻外援

此项是“动”的追求。积内涵,是指对中国文化的积累学习,中国留学生必须主动加强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寻外援,是指对传播途径的开拓利用,中国留学生应通过民间的华人华侨组织,政府的文化教育机构甚至学生团体等积极宣传中国文化,这两点都和“留学生文化”的相关研究有关。

对于留学目的国来说,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留学生文化”的产生,对留学地的文化产生影响。在李东昌等开展的研究中,他们对英国、澳洲的几所大学和加拿大的一所中学及国内的某些知名高校的师生、职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认为“留学生文化对当地文化构成影响”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3.85%,说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当地文化形成了冲击,对当地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均有影响[22]。李东昌等还发现:目前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小于在英、加、澳的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原因是我国的教育资源与上述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吸引来的留学生人数少,特别是相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影响比较微弱[22]。这当然是不争的事实:以2011年为例,在华留学生仅占中国在校大学生的0.425%,而英国的国际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比例为17%[9]。但是我们认为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来华留学生以亚洲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为多,许多人的本国文化往往本身属于中华文化圈,对后者的反哺能力有限;某些发展中国家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传播自身文化的主动性不足。其二,在中国的外国侨民人数非常少,留学生势单力薄、社会资源少、组织能力欠缺,难以实施成规模、上档次的文化宣传活动。针对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反向思维得到启示,以“积内涵”和“寻外援”促进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

在留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方面,中国留学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有相似之处。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国人员特别是自费生在经济能力方面提升较大,但毋庸讳言,其文化自信心与西方国家本土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这固然与其对留学国语言文化不够了解、不适应西方教育方式等主观原因有关,也可部分归咎于“欧洲中心主义”在中国的流毒,甚至从国内知识界近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未必恰当的批评中溯源。所以有必要从国内教育抓起,树立中国学子对传统及现代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3]这应当成为我们进行相关教育的原则。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自2013年开始,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出国留学人员行前培训会。目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类、通识类和国别类三种,目的主要是帮助即将出国留学的人员更好地适应海外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我们认为,从另一角度看,这种培训会可以作为对出国留学人员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和通畅渠道,在帮助中国留学生丰富本国文化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考虑到留学生中自费生所占比例巨大,我们期待更多的自费出国人员被纳入这一培训体系中。

而在侨民社会文化方面,中国有着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优势:5000多万华人华侨散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许多是居住在主要留学目的国。如果中国留学生与其合作,可以广泛、长期、系统地开展文化推广活动。留学生可发挥其年轻人的活力、知识优势,与国内联系密切、信息灵通的优势及在文化教育界的人脉优势;华人华侨可发挥其爱国热情、经济优势,了解当地社会和文化的优势及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当然,二者的有机结合和顺利合作有赖于中国政府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通过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中心等机构给予有力支持。

孔子学院和中国留学生的关系密切而微妙。高永安发现:相关国家孔子学院的数量与中国留学生的去向有关,具体来说,如果除去个别特例,八个孔子学院数量领先的国家正好占据留学目的国前八位,其中美国和英国分别是两个排行榜的“双料冠亚军”[24]。而孔子学院多数设立于留学目的国的一些重要高校,因此中国留学生可以在这一展示、传播中国文化的舞台上担当重要角色。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生关系的探讨比较多,而针对出国留学生在孔子学院中的作用则鲜有提及,有必要进一步对此认真思考和积极尝试。

“外援”不限于校外,还应来自校内的学生群体。对于留学国当地学生来说,来自中国留学生的同伴影响力(peer influence)可能远胜过一些官方媒体等“正式”渠道所传递的信息。而在注重学生个体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西方高校,在学生社团的经历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给学生的价值观留下印记、带来变化。这本可以成为中国留学生展示中国文化、分享中国思想的舞台,无奈多数中国留学生要么一心向学、不问其他,拒绝在此类活动上“浪费时间”,要么心中胆怯、不敢尝试,整日在中国学生小圈子中扎堆。可以说,除了部分学生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外,中国留学生不易给外国学生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更不要说产生文化上的影响。如何鼓励和帮助中国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学生群体,促进双方沟通交流和相互了解,是发挥中国留学生文化传播作用的又一关键所在。这引发了下面关于文化适应与软实力关系的思考。

(三)内融入或外调整

如前文所说,这一组策略涉及中国文化中“变”和“化”两个密切相关又十分相近的概念。按照《礼记·中庸》疏的说法:“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对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文化经历而言,“变”和“化”的区别实际上概括了“跨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之间的差异。

目前,针对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跨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充分也卓有成效,在此不予赘述。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探讨如何帮助留学生加强和改进文化适应,对于帮助其适应当地社会、文化、教育新环境,从而顺利完成学业有直接的效果,并且跨文化适应是减少文化冲突、实现顺利交流的前提,因此这些研究间接地指导和支持中国留学生传播、介绍中国文化。但在探讨中国留学生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的背景下,我们对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必须把握好“度”。跨文化适应(culture adaptation)与文化融合(acculturation)有所不同[25-26],前者是有关短期的、心理、行为的调整,可以视为“外调整”,类似于“变”;后者则是涉及长期的价值观念的更深层次的融入,姑且称作“内融入”,相当于“化”。我们认为,二者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但就主观态度而言,对于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我们是否应当将这种“内外”“变化”的“度”作为其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重要因素予以考量、权衡呢?这应该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话题——毕竟,我们希望中国留学生成为中西文化“相交人”,而不是外中内西“香蕉人”。

吸引和培养外国留学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重视和思考。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国际教育交流,通过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我国的硬实力,另一方面要对美国等国的软实力策略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并以自信的姿态采取应对措施。我们当然要针锋相对地吸引和培养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但更现实的做法应该是:以太极拳的风格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中国出国留学生数目庞大的特点转为优势,教育和引导出国留学生坚定爱国信念,提升文化自觉,积极配合相关机构,合理利用人际资源,正确把握文化适应与融合,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海外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奇兵。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25c

[2][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前言).

[3][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9.

[4]田美,杨瑞英.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个人——美国在华留学生经历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4):10-15.

[5]关春芳.文化传播与高校留学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2(7):56-57.

[6]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3;96-98;11-12.

[7]王运祥,甘燕飞.美国文化外交调整与加速海外扩招留学生的政治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51-55.

[8]王欢.全球软实力排行榜:英国第1日本第8中国第30名[Z].http://news.sohu.com/20150715/n416827000.shtml.

[9]王辉耀.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Z].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523/?print=y,2013-01-17.

[10]施雨岑.教育部: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5.98万人[Z].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3/05/c_11

14534837.htm,2015-03-05.

[11]赵婀娜.2015年度我国留学回国人数增12%.http://edu.

people.com.cn/n1/2016/0322/c1053-28216000.html.

[12]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概览.(15)[Z].http://www.rmlt.com.cn/2015/1027/406516_15.shtml.

[13]教育部.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Z].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

[14]2014-2015学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总计为304040人[Z].http://mt.sohu.com/20151223/n432370783.shtml.

[15]詹得雄.“软实力”的含义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7):37-39.

[16]付永钢.论我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基于跨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理论的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7-61.

[17]梁赞勋.包容:多元文化的融合剂---谈中国留学生的一份珍贵的遗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

[18]张永兴.美南地区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Z].http://www.chinanews.com/hr/2015/06-08/73296

31.shtml,2015-6-8.

[19]习近平.提高软实力实现中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1-01(01).

[20]韩方明.文化软实力将是2014年中国的新关键词[Z].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0103-295

398/page/0/1,2014.

[21]亦侃.留学生的形象很重要[J].21世纪,2005(4):17.

[22]李东昌,李昱明,郭熙铜.多元文化背景下留学生对当地文化影响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82-587.

[23]习近平.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26(01).

[24]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5-60.

[25]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704-710.

[26]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4):44-49.

猜你喜欢
软实力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