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探索

2016-11-28 14:26裴中岐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原则高职院校

裴中岐

摘    要: 作者从政策导向入手,分析了对高职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认识,提出了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四项工作原则和SWOT分析、PDCA质量循环、六何分析法等技术思维,并基于一线工作实践,对“院校主体、多方参与,分类评价、多层标准,多元诊断、多维呈现,问题剖析、持续改进”的专业诊改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诊改    原则    工作思路与实现路径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笪2015]2号),明确将“试行专业诊断与改进”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重要任务之一。同年12月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出台“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笪2015]168号)”(以下简称指导方案)。指导方案中的五个诊改项目之一“专业质量保证”,进一步细化了专业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专业诊改)的诊断要素和诊断点。两个部级文件的出台,在政策导向上明确了“十三五”期间高职专业评价的顶层设计、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专业诊改因此成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志着高职专业评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对专业诊改工作的认识

(一)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新一轮评估工作的联系分析。高职院校新一轮评估的工作原则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估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各评估项目最终落脚在“重在建设”,评估价值聚焦在促进高职院校改革与建设上。有专家指出,新一轮评估工作原则是“评动不评静,评软不评硬,只诊断、不开方,评估不再区分等级,分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由院校自身根据评估结论进行整改”。评估工作自上而下,体现出纵向管理主义色彩。

教职成厅[2015]2号则明确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定位于“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16字方针,诊断与改进价值聚焦在“重在改进”,即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从诊断与改进导向来看,16字方针体现出“既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又要同步制定、落实整改措施,以促进诊断项目持续改进”的价值倾向。诊改工作由此成为高职院校自我诊断、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主动愿望,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诊改工作的校本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色彩。

(二)从专业评估发展分析。专业评估大体上经历了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水平评估、重点特色品牌专业遴选与验收等几个阶段。在高职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专业建设指标中。自2008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运行以来,专业一直是状态数据平台的重要关注指标,且数据指标项目不断得以丰富完善,成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将重点建设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的重点之一;2011年,教育部全面启动高职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可视为专业评估的信息化平台。

当前,专业诊改强调“支持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行业牵头,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以院校自愿为原则,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则可视为高职专业评估从“要评我”转变到“我要评”的新阶段。

二、专业诊改的工作原则

(一)问题导向。专业诊改,既不是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又不是遴选优秀、特色或品牌专业。既然是诊断,就要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入细致的勘察,以发现专业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负面清单为第一原则。无论是学校层面、教学单位还是专业自身,禁忌只谈优势不谈劣势、只谈成绩回避问题、夸大成绩缩小问题,既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更要避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专业主管单位应敢于自我揭短、自我暴露并正视存在的问题。

(二)持续改进、发展取向。持续改进是专业诊改的最终落脚点,发展取向则是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价值体现。对于诊断发现的问题,评价主客体之间应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平等协商,准确定位专业“最近发展区”,商定“跳一跳,够得着”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强化落实,形成专业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最终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学校层面管理者禁忌将专业诊改发现的问题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依据,以免挫伤专业诊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专业诊改中的量性评价是以测量、统计为主要手段,将诊改工作分解成一系列具体、可测量的指标,通过设计多层次评价量表,对量表数据进行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处理测算,以此反映专业建设绩效。质性评价则强调对专业作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观察,关注专业的特性与发展趋势,使专业诊改更具个性化和真实性。高职院校专业诊改应以量性评价为主,辅以必要的质性评价,两者有益结合,良性互补,实现诊改工作的科学化、公平化和客观化。

(四)数据分析与专业剖析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第三方评价数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职能部门统计数据等,对与专业相关的数据指标进行归类梳理。结合指导方案要求,制定符合学校“自我保证”实际的专业诊改指标体系。通过源头采集、多级审核,确保数据的信度和效度,为专业制定最近发展目标和改进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学校层面还应成立专业诊改专家委员会(工作组),组织开展专业剖析工作,通过定量、定性分析,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专业诊改的技术思维

(一)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现已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其中S为优势(strength)、W为劣势(weakness)、O为机会(opportunity)、T为威胁(threats)。通过对组织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借鉴SWOT分析法,我们不妨将专业比做一个企业,设计全面、科学、可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分析、专业剖析、实地考察,综合衡量专业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进而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二)PDCA质量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PDCA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具体而言就是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过程监控(问题反馈)、落实改进行动。每一次改进行动的结束,即意味着新的计划或目标的产生,组织由此进入新一轮的PDCA质量循环,周而复始。值得指出的是,每一轮新的计划(目标)的产生,都比原先计划(目标)提高了一个层次。因此,PDCA循环实际上是质量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专业诊改本身可以理解为一个大的PDCA质量循环,其中每一个最近发展目标或数据指标的提升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的质量循环,大环套小环,每一次诊断与改进都是一次质量提升。

(三)六何分析法。六何分析法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的一般工作思考方法,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o(责任者),When(何时做),Where(岗位、工作地点)和How(如何开展工作)。围绕5W1H制订工作方案,有助于明确工作思路、职责和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应用在专业诊改工作中,应明确以下要点:

What:明确工作任务和对象,包括专业诊断要素、诊断点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指标数据信息采集、专业剖析、专业诊改报告撰写等。

Why:明确工作目标,包括上级文件学习、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等。

Who:成立专业诊改组织机构,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分工和责任人。

When:制定专业诊改工作进程,明确PDCA质量循环工作周期。

Where:明确具体组织实施专业诊改的部门、岗位。

How:明确专业诊改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统计方法、反馈机制等。

四、专业诊改的工作思路与实现路径

(一)院校主体,多方参与。按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工作方针,在专业诊改组织工作中应成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行业、第三方机构广泛参与的组织体系。在学校层面,专业诊改工作一般应成立包含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负责人)、教师、学生、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成员在内的工作组织。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专业诊断指标数据采集方面,教职工还应全员参与。多方参与尤其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是确保专业诊断数据真实、可信、客观的有力保证,院校开展工作时既要避免把自我保证理解为“自说自话”,更不能把诊断与改进工作当做例行公事。

(二)分类评价,多层标准。专业诊改必须参照一定的质量标准。高职院校专业各具特色,即使在同一所院校存在文科与工科类专业、优势专业与普通专业、传统专业与新开设专业、国家级、省级重点(特色、品牌)专业与校级专业在建设水平和特色方面的差异,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专业,显然不够合理。因此在标准制定上应体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校内标准等层次和类的区别,以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个性化和发展性,只有如此,才能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目标,使改进工作更切实可行。

(三)多元诊断,多维呈现。多元诊断主要体现在专业诊断指标体系设计中,实质上是对专业进行全面、全要素的诊断。指标体系设计是专业诊改工作的核心任务,应包含质性指标和量性指标,明确各个指标的即时状态、最近发展目标、可参照的标准依据及数据来源。多维呈现指专业诊断指标改进状态的呈现方式,应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处理、诊断分析,采用数据表升降符号标记、数据对比曲线图、柱状图、雷达图等多种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对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实现预警功能。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第三方评价报告、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中与专业相关的数据指标和专业剖析工作要求,笔者认为,专业诊改指标体系至少应包含以下要素。

1.专业设置基本条件。专业设置应对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4号)文件,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专业名称、标示代码应与《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相一致,并获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或审批。

(2)应具备包含就业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等内容的专业设置可行性调研报告,并制定有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等文件。

(3)应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规律、职业教育规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

(4)应具有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需的师资队伍和教辅人员,包括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生师比应符合1:18的合格标准)、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辅导员(辅导员数量与专业学生数一般应达到1:200)等,其中专任教师还应重点关注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比例。

(5)应具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需的建设经费、校内实践基地(重点关注基地数量、设备总值、工位数、学年使用频率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场所(生均值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相关规定)等基本条件。

2.专业影响力。专业影响力侧重诊断专业在国际、国内、省内、校内的影响程度、示范水平和辐射能力,一般以质性指标为主。国际影响力主要关注:(1)专业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2)国际留学生数;(3)中外合作办学情况;(4)国际通用教材引进与使用情况。国内、省内、校内影响力重点关注:(1)专业是否为国家级、省级重点、校级(品牌、特色专业);(2)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是否为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库);(3)专业教学所使用教材在国内、省内、校内建设水平。

3.专业适应力。专业适应力是诊断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主要从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学生就业质量三个方面来衡量。专业招生方面应关注:(1)多样化招生方式;(2)招生计划完成率;(3)学生实际报到率。专业培养过程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及受教育者成长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1)在校期间获取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情况;(2)顶岗实习对口率;(3)毕业率;(4)初次就业率;(5)年终就业率;(6)对口就业率;(7)起薪线;(8)转岗率;(9)升迁率;(10)区域内外就业分布情况。

4.专业校企合作水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专业校企合作水平是衡量专业适应“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要求的主要指标。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专业校企合作水平重点关注:(1)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数;(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3)合作企业数;(4)订单培养数;(5)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6)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7)企业支持兼职教师数;(8)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情况;(9)接受企业捐赠设备值;(10)为企业培训员工数。

5.专业满意度。专业满意度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举办方、行业企业、学校、受教育者等利益相关方需要的重要指标,主要应通过组织在校生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途径获取数据,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至少应包含:(1)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2)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3)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4)毕业生对专业教学满意度;(5)毕业生对专业教师满意度;(6)在校生专业学习状况和满意度。

调查可由学校自行组织和委托第三方机构跟踪调查并持续进行,一般采用连续三年数据作为对比参照,以保证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6.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关注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区域社会、社区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下指标应纳入诊断范围:(1)专业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项目数与到账经费额度;(2)专业教师专利申报与成果转化数量;(3)专业对外技术服务年收入;(4)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技术培训人次;(5)与专业相关的校外职业技能鉴定人次;(6)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或技术攻关情况。

(四)问题剖析,持续改进。专业诊改应对照多层次质量标准,依托校本数据和第三方调查数据分析和对比,罗列问题清单,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原因,识别可控因素,瞄准最近发展目标,逐条制定具体、可监测的改进措施。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应针对专业制定的改进措施,实时跟进,加强改进过程管理、监控、指导和服务,为专业持续改进和质量循环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五、结语

专业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功能和彰显院校特色的核心载体,专业诊改因此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核心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具有“推进器”的功能。笔者依据自身一线工作实践,提出以上观点和思路,抛砖引玉,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以期不断改进完善,文中部分观点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

[2]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3]朱丽,赵汉华.质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3(6):23.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4号).

[6]麦可思报告-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六年版).

[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课题项目:本文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补充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性评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YLX201506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JPI-PPZY-2016-33。

猜你喜欢
原则高职院校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