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6-11-28 14:33陆家康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大学生

陆家康

摘    要: 就业素来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亟须解决。深刻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高高等教学质量,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及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所以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念    应对策略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同时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显示,加上中职毕业生和2015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今年共有1500万名大学生待就业。巨大的就业基数与当前社会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尖锐。虽然成熟的大型上市公司仍然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但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基数需求。普通公司更偏向招募有工作经验、入职适应快的员工,这样可以节省很大的人才再培养成本,留给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有限,又碰到了最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队伍,可想而知,今年的就业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大学生就业地域往往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这些一线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资源。很多学生选择工作时将物质利益看得过重,把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只重眼前利益,缺乏前瞻性,淡化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然而,随着近几年这些大城市为解决“大城市病”而推出的控制人口规模等政策,导致一线城市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率总体持续走低。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从经济产业结构看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产业结构仍然集中在传统和能源行业。据以往统计,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最近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能够拉动140万人就业。由此可见,经济结构是就业的基础。

另外我国产业结构还无法适应这么多高学历复合人才的需求,目前需要最多的是中职学历的专业人才。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大学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上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少用人单位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很满意,部分毕业生对实际工作缺乏应有的认知,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构有很大的关联,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

2.2学用落差[1]与供需失衡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学用落差”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现象比较明显。市场的招聘与就业信息越来越广、渠道越来越多,但招聘难与就业难的问题长期共存,并越来越突出。学生找不到自身满意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心仪的人才,就业难与招聘难共同存在,面临有“人才困局”。现在高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需求相脱节,大学教育过分看重学历文凭,轻视社会实践。陈旧的课程缺少实用价值的教材,未能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无法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导致理论与社会应用脱轨。并且,大学宽松的管理制度,使许多大学生停留在书本理论学习状态,高学历低技能,认为只要能够拿到毕业证,一定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大学“严进宽出”的特点使很多能拿到毕业证的学生并不具备企业要求的技能,致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市场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2.3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因素

当今大学招考制度与管理制度脱节,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于招考制度改革。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上升,高考录取分数线却在下降,录取进校的学生综合素质随之下降。学生人数增长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减少。扩招后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大幅下降,优秀生源被稀释,很多大学依然采用自由的“放养”模式,有些大学生经历过高考的洗礼,考入大学后压力骤减,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缺少对毕业后的展望,荒废时日,无所事事,从而使得原来就没有自制力的学生自由自在,消极度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才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但不少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态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没有完成转变,在就业观念上仍存在较大落差[2]。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很难做到放下身段求职,盲目地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因此,大学生必须改变就业观念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3.改善大学生就业策略

3.1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帮助

当前政府的工作重心应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其次,调整结构,增加岗位[3]。从今后发展趋势看,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再者,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架起沟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桥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加大投入,搞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使劳动力市场信息越来越完善。同时政府要做好再就业工作,对往届毕业生予以相应的关怀与帮助。

社会企业家应加强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诚信意识和长远目光,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企业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要发挥价值需要一个过程,应对其进行培训,形成人才梯队。总之,用人单位应改变人才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2高等教育方式的转变与指导

高等教育要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精简招生,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一方面改革高校课程设置,设置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一致,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核减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实践需要。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学生规划,收集、整理与发布本校毕业生社会用人需求信息,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及用人单位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开发职业潜力,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应用职业指导技术帮助往届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以更加理智的态度择业。

3.3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提高

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基层就业观。要有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挖掘潜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次,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最后,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找准机遇,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浩,仇多利,庄道元,张文健.台湾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其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01:105-106.

[2]张美俊,张景书.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态研究[J].商业经济,2010,04:25-26+108.

[3]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