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的冷漠体验
——《局外人》的零度写作解读

2016-11-29 04:02马敏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局外人冷漠

马敏(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多层次的冷漠体验
——《局外人》的零度写作解读

马敏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加缪的《局外人》采用了巴尔特的“零度写作”的创作手法,本文运用零度写作理论的三种内涵分析文本中社会现实、主人公默尔索及语言的多层次冷漠体验。

关键词:《局外人》;零度写作;冷漠

几年前看过各种书评,我带着极大的好奇心第一次读《局外人》这部短篇小说,感觉就是乏味与冷漠,语言单调,故事冷漠,看不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去年开始上了研究生的一些课程,对文学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再一次读《局外人》,才能稍微领略这部作品的魅力。为何读完整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冷漠?为何作品里,看不出作者的意图?为何作品中的语言没有色彩,清淡得像白开水一般?本文试着用罗兰·巴尔特的零度写作理论解读《局外人》中多层次的冷漠体验。

一、书中整体地呈现出社会现实的冷漠

首先从零度写作理论的第一个内涵可以看到《局外人》中的社会现实的冷漠。“零度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的写作”,作者没有任何的意愿或者意图及功利性,只是像新闻报道式的平铺直叙,并没有带着作者主观的感情评价,也没有对社会、生活现象中的美丑善恶做道德的评价,没有作者主体性的善感。

《局外人》的作者阿尔贝·加缪,1913年11月7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而加缪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父亲是一战的士兵并战死疆场,成年后的加缪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冷漠,在他的一生中,都处在冷漠与荒诞的社会现实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都离不开这样的基调。

《局外人》写于二次世界大战其间,这个时期,西方世界正处于战争的恐慌之中,人们对社会充满迷惘,精神没有归宿。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们孤独、痛苦、冷漠,但又不甘于被现实的世界如此凌迫,于是他们变成了世界的局外人,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们以冷漠来反抗生活,却最终未能逃脱在命运面前的惨败,悲剧是注定的。可以说,书中的局外人现象并不是指默而索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默而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做为一个人,他是特别的,但是普通却往往寓于特别之中,他的身上有着当时社会现实中太多人的影子。

所以,《局外人》直陈式的写作方式叙述了母亲的葬礼、枪杀阿拉伯人的事件以及默尔索被判死刑这三个关于“死”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作品整体的社会性冷漠。

二、主人公默尔索的冷漠

零度写作理论的第二个内涵“零度写作具有主体‘不在’的特征”,零度作品一般都具有白色、中性以及惰性的风格状态,零度写作的目的就是消除价值取向、功利色彩以及审美评判,剔除一切外界的干扰。罗兰·巴尔特认为“这种透明的言语首先由加缪在其《局外人》一书中加以运用,它完成了一种‘不在’的风格,这几乎是一种理想的风格的‘不在’。于是写作被归结为一种否定的形式,在其中一种语言的社会性或者神话性被消除了,而代之以形式的一种中性和惰性的状态。”

《局外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默尔索在面对母亲的死,面对母亲的葬礼,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局外人的冷漠态度。在母亲去世后,参加母亲葬礼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只是感到劳累和厌烦。默尔索到养老院参加母亲葬礼时,门房问他是否想看母亲一眼,默尔索拒绝了;第二次,在母亲遗体盖棺前,院长问他是否要看令堂最后一眼,默尔索还是拒绝了。这是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冷漠。在葬礼那几天,默尔索似乎只是想着加奶的咖啡以及葬礼后能上床睡上十二个钟头时的那种喜悦。在那样的场合下,他没有表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反而强调自己的疲倦,似乎那是一件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他无疑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

不只是对待亲情如此,默尔索对待婚姻同样也是冷漠的态度。当玛丽问他是否愿意和她结婚时,默尔索很随意地答应了。婚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之一,而默尔索不假思索地随口答应,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在杀人入狱后,也没有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悔改,只是很不满因为入狱而失去了自由。在被捕入狱很长时间里,忽略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只是把自己的犯罪过程当做一个故事,一个游戏一样。甚至面对法官的陈述,他也觉得厌烦。“而我呢,这么一个老故事又重复来重复去,真叫我烦透了,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

在《局外人》中作者没有对默尔索的行为进行情绪化的描写,只是持着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叙述每一件事情,看不出任何一种价值取向。作品中一种白色、中性的风格跃然纸上。

三、白描式的冷漠语调

零度写作理论的“工具性”特征,使文本不再具有古典写作方式的功利性色彩,作品不再是统治阶级或者宗教的传声筒,也不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肆意宣泄,它仅仅是一种类似于方程式的形式罢了。正是由于这种工具性的特征,零度写作作品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以一种真实的、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方式传达出来。

《局外人》中,加缪很少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即使在描写默尔索杀阿拉伯人的激烈的场景时也是如此。而更多的是使用简单句,句式短促,在描写环境时尤其明显。“海滩上也是火热的阳光。”“大海吐出了一大口气,沉重而炽热。”加缪笔下的太阳、大海、岩石、沙滩给读者编织了一个白色的画面。这种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而纯净,正好符合零度写作中白描的艺术特点。罗兰·巴尔特认为,要达到写作的零度,就需要将主体性化为乌有,尽可能地排除情感甚至是想象的语言。所以《局外人》以冷漠的白描式的语调讲述了默尔索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绝望。

参考文献:

[1]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4]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9).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05-01

作者简介:马敏(1984-)女,汉族,广东,小学一级教师,硕士学历,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学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局外人冷漠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突然之间
东霞
冷漠先生
局外人:细节与象征的关系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旁观者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做自己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