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知止思想”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运用

2016-11-29 12:06李倩李支连
求知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运用

李倩+李支连

摘 要:儒家“知止思想”微言大义,“知止而止”与“知止而不止”对立统一。将儒家“知止思想”运用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可引领教师成长、改善学生管理、优化制度建设、提升人格塑造,对助推五年制高职教育进一步走向健康和谐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知止思想;五年制高职教育;运用

儒家“知止思想”微言大义,“知止而止”与“知止而不止”对立统一,其现代教育意义广袤深远。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职教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我国劳动大军的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功不可没。将儒家“知止思想”运用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诸多方面,或可助推五年制高职教育进一步走向健康和谐。

一、践行儒家“知止思想”, 引领教师成长

著名学者钱伟长说过:“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大学的关键!”这同样适用于五年制高职校。五年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如何成长才能适应需要?类似问题的探讨或论述不胜枚举,但梳理共识并不容易。《大学》开篇讲“止于至善”,或可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或教师成长提供引领性参考。

何谓“止于至善”?郑玄注曰:“止, 犹自处也。”“止于至善”不仅指要达到事物的完美境界,而且还要求固守那份完美,即达到至善并固守坚持于此。五年制高职校教师队伍建设依不同学校、不同系部及其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或标准,教师本人对自身成长要求或期待也存有差异。因此,具体现实的师资队伍建设或教师个人成长不可一概而论。

但是,个别特殊中必定有一般普遍,这个一般普遍可以归结为“止于至善”,也就是自以为得意的“自处”之地,这个“自处”之地便是“好的师资队伍”或“好的教师”。

儒家“知止思想”启发教师要明确知晓企业、社会对职教事业的要求,明确自己在现代职教事业中的定位。职校教师同样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只不过这一角色具有“职教性”,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更需其具有特定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即职校教师的“自处”之地。

比如,作为五年制高职校专业课教师,就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授已知的或既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有意识、有兴趣地引导学生关注企业、社会对所教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及需求变化趋势,要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揣摩相关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要关心学生所知所能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可能具有的影响或意义。

作为基础课教师,除了一般的为学生专业学习及普遍性成长奠定文化基础外,更要结合职校学生及职教事业发展实际,尽可能地将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案例选择、情境设计等朝着职业化方向推进,尽可能打破应试性、空泛性,尽可能破除“教书匠”宿命。

总之,五年制高职校“好的师资队伍”或“好的教师”应该适应职教事业发展需要,教师本人要有较高“职教素养”,要能够实施较强“职业倾向性”教育教学或管理,要善于处理“职教事务”。

二、践行儒家“知止思想”, 改善学生管理

就当下中国的职教现状而言,学生管理是五年制高职校事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没有好的学生管理,就不会有正常的、健康的、活力持久的学校事业发展。五年制高职校生源素质的特殊性要求学生管理秉持儒家“知止思想”的两个原则:“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及“有余不敢尽”。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管理要坚持一贯的、常态的、正面的教育管理,要有“有所不足,不敢不勉”的立场坚定性。由于对职教事业理解的普遍性偏差,当下五年制高职校一些学生根性不是很好,甚至比较糟糕,这是普遍现象,因此,加强学生管理,塑造学生良好形象,是办好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明智之举。

首先,学生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成长。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有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及一般的学生管理者进行严格的、耐心的、科学的教育引导。另外,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难性、后显性要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需要广义上的学生管理人员有“愚公”精神,所有努力不停滞、不懈怠、不走偏。应笃守这样的教条——学生学业糟糕是学校事业发展的致命缺陷,是对学生管理的极大讽刺。

其次,学生的道德基础、法纪观念、行为习惯普遍存在较大隐患,这是累积的社会问题或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问题或问题学生,需广义学生管理者对此有清醒理性、淡然平和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实施规化、教化、感化。这方面的教育管理难度更大、后显性更强,需更具智慧和韧劲。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管理要坚持针对性、具体性、发展性教育管理,要抱持“有余不敢尽”的策略灵活性。儒家圣贤告诫人们,行事管理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敢于并善于“治人不治反其智”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少生“愤懑心”,多生“惭愧心”,少去指责,多作检讨,检讨教育管理中或多或少的虐心、暴心、贼心及有私心,努力避免教育主客体在无尽的错误循环中煎熬挣扎。学生管理中,要勇于抛弃“师道尊严”,尤其是那种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非常糟糕的“师道尊严”,要敢于承认在某些问题的看法、处理方面确实会有或经常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情形出现,作为管理者,为着学生发展性成长要乐于“守拙”,并善于“乐观其成”。

总之,儒家“有余不敢尽”的知止原则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比较彻底地尊重学生主体性,符合学生管理的理性化要求。应重视这样的教条——恭敬不恭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悟!恭敬未必开悟,开悟必定恭敬!学生管理中,倘若学生悟了,学业德行会自然精进;倘若管理者悟了,学生就不会难管,家长就不会难缠,管理工作就不会无奈或无聊。

三、践行儒家“知止思想”, 优化制度建设

《大学》中有:“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箴言警句对于五年制高职校制度化建设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五年制高职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都应体现并遵循“知止”原则。第一,制度化建设的规范性内容——需要制订哪些具体制度或规范,应该根据不同实践主体及其实践内容有区别、有层次、有联系地确定,使各方主体“止于当止”。

比如,有关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卫生考勤纪律、学习考试规范、实习实训规范等,关于教师行为的日常考勤、跟班坐班、绩效考核、继续教育等规章制度,关于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一般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等,既要体现同为学校建设发展主体应遵守一般规范的共性,又要体现不同建设发展主体不同角色、地位、职责、使命的个性,这是制度建设中针对性“止于当止”的具体体现。

第二,制度化建设的实质性环节——制度规范的实施,应该落实群众路线,借鉴儒家“忠恕”原则。制度化建设的“群众相对人”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觉悟,要有严于律己、省察克制坦言“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自觉性,要有察纳雅言、咨掫善道的雅量,要摒弃“奋其私智”的做派,奉行“有余不敢尽”的作风。比如,不把“群众”不理解、不接受或暂时不理解、不接受的规范条款强加给“群众”。

即便是基于“群众”实践的好的规范条款,也要允许个别“群众”或部分“群众”暂时拒绝或观望,要通过积极引导、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等办法或策略,在“群众”觉悟达到的时候、场合或层面推进制度建设。要自觉放下“高贵与偏见”,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革掉自身或多或少的形式主义或官僚主义,要深入“群众”,了解具体“群众”在落实制度时遇到的问题、困惑或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消除困惑或克服困难,助推或引领制度落实。

四、践行儒家“知止思想”, 促进人格塑造

儒家思想的人格修养指示非常显达,有外国人士说:“孔子作为一个理想而高尚的学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观念在提出之后对他的民族所起的作用,是很难被高估的。这样塑造出来的一种形象在之后年代里无与伦比的影响,也证明了他自己的标准是如何的崇高,民族的良心从此都要接受这一形象的评判。”《中国人的气质》中传教士明恩溥说,中国的古籍之中完全没有任何会使读者的心灵变得庸俗的东西,无论古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拥有如此圣洁的文献,其中完全没有一处放荡的描写,没有一句出格的话语。四书五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批注,都可以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里大声诵读。在其他任何一个非基督教国家里,偶像崇拜总是与活人祭祀和罪恶的化身相关联,同时还伴有放荡的仪式和纵酒宴乐。“知止思想”的久经研读和身体力行,将有助于提升五年制高职校师生人格塑造的预期。

“知止思想”为五年制高职校师生人格塑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想框架。“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知止者,大学之入手,能得者,大学之成就。”“明德者,体也;新民者,用也;至善之理乃明体达用之主宰也。”明德、新民、自新皆需“戒贪欲、息嗔忿、消痴奢、铲爱妄”以达“复性初、觉心源”,并且“止于一时,则一时之德明,而为一时之圣贤。止于一日,则一日之德明,而为一日之圣贤。止于终身,则终身之德明,而为万世之圣贤”。

五年制高职校师生人格修养可以参照渐进,具体参照为“遵颜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体论语之思无邪,自有思入于无思,自有为还于无为”,具体法则有“知止而止”之“维民所止”“大畏民志”“思不出其位”“忠恕”“有余不敢尽”等,有“知止而不止”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等等。总之,五年制高职校师生人格修养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终极目标为“止于至善”。

参考文献:

[1]钱伟长.论教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婷婷,王海荣.论“知止”思想对教师发展的启示[J].新课程(中旬刊),2013(9).

[3]陆东明,李支连.五年制高职校系部发展总体规划框架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6).

[4]李支连.落实群众路线:提高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水平[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5](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刘文飞,刘晓旸,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