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体制、机制三者的内涵、外延及其联系与区别

2016-11-30 16:32徐书墨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政治体制运行机制体制

徐书墨

制度、体制、机制三个概念在学术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应用中都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因此,厘清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是学术研究、制度制定、体制改变和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

本文将从概念本身和概念的应用两方面展开分析:首先,从概念本身入手,分析制度、体制、机制三者的概念起源、概念内涵、概念外延及关系。然后,从具体的学科入手辨析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仅从概念本身进行辨析往往存在笼统和抽象的缺陷,因为,制度、体制、机制三个概念,只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领域结合才有生命力,例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因此,本文将从政治学角度,来辨析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制度、体制、机制三者的概念解析

“制度”一词由来已久,《辞源》上记载:《易·节》中就有“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书·周官》:“考制度于四岳。”元王实甫《西厢记》三本四折中记“红云: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又:“末云:桂花性温,当归活血,怎生制度?”。制度最初有两层含义:一则,法令礼俗的总称。二则,指规定、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5)中,对制度、体制、机制作出了比较全面的界定:

“制度”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工作制度、财政制度。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宗法制度。现代汉语对于制度这两个层次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作者尚且把前者称为“狭义制度”,它是指用于具体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组织行业的具体规章制度;后者称为“广义制度”,这个制度是宏观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稳定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体系。本文着重从广义层面进行分析。

“体制”一是指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体制。二是指文体的格局;体裁:五言诗的体制,在汉末就形成了。本文所指的是第一个含义。

“机制”一词的意思很广。①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②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脉硬化的机制。③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如优选法中优化对象的机制。④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活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市场机制、竞争机制。而在制度、体制、机制的比较中,“机制”所指的是最后一个含义。

二、制度、体制、机制的关系

在一定社会历史形态里比较三者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制度、体制、机制处于社会形态中的三个不同层面,在这一点上,作者很赞同中共中央党校赵理文教授的观点: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体系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这是在广义上区分三者,例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它是宏观层面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亦属于制度范畴,这一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形态发展的产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根本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市场如何正常、有益地发展,促进良性循环的运行模式则是微观层面的机制问题。要想确保社会和谐发展,必须有制度的基础保证、体制的合理展现、机制的灵活运转,三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制度、体制、机制同处于制度体系之中,体制和机制都以制度为基础,同时,机制和体制的建立健全又会促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制度是内容,它规定了大到社会国家的制度体系,小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组织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具体的组织制度、组织模式和组织形式;机制则是制度和体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运行,如何组织,如何构建的行动模式。

制度是内容,体制是形式。制度与体制符合哲学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总结概括哲学史上积极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指明了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原理。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内容是主要的、决定的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内容支配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展变化了,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形式对内容的依赖性并不排除它对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对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和形式作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内容决定形式,同时形式也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制约着内容的发展变化。适应内容需要而产生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促进、加速的积极作用,而陈旧过时的、和内容的客观需要相背离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则起阻碍、延缓和破坏的消极作用。

制度决定体制,体制反映制度。制度是内容、是基础,制度决定和支配体制,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体制的变化和发展,体制要体现制度的基本内涵,体制的制定要依据制度。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受政治制度的支配,政治制度的变化带来政治体制的相应变化,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制度本身作为一种稳定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体系,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制度不会轻易地变革,所以,制度体现其稳定性的同时,也反映出滞后性和迟缓性的特点,这也是制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体制不应该是简单地依附于制度,而是,积极地反映和体现制度。所以,体制对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有积极的作用。体制本身,具有可变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社会实践中,体制更容易及时反映实际中的变化,所以,在这一层面上讲,体制的变革会影响和带动制度的变革。例如,经济体制的改革往往先于经济制度的变革,如果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新情况下的经济形式,往往会促进经济制度的发展。可见,制度和体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相比更容易区分,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机制既体现并且包含于制度和体制之中,同时,制度和体制又必须在一定的机制下得以运行。一方面,机制要受制于制度和体制,它不能脱离制度的内容约束,又不能在制度体制之外运行,制度和体制对机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例如:市场竞争机制必须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运行的,如果脱离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制约,就可能导致非法竞争。另一方面,机制的合理运行对制度和体制起到完善和补充的作用。机制是制度和体制中各种因素互相制约、互相交往和联系的制度保证,只有在一个机制健全、运行顺畅的条件下,才能保证制度和体制实现。机制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容易提前预知变化,因此,机制有利于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对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比较之后,我们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运行机制之间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三者的关系。

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运行机制的辨析

学术界对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关系的界定普遍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体制等同于政治制度,例如,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中写道“政治制度,亦称政治体制,通常是指有关政体的制度。”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常见名词浅释》中写到“政治制度亦称政治体制,即政体。”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体制是具体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狭义的、具体的政治制度即为政治体制,是指具体的政治设制,包括机构和人士设置,决策程序和机制,各个权力机构之间的职权划分和关系等。政治体制属于政治制度,政治机制某种程度上隶属于政治体制。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制度是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制度基础;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政治制度的内容;政治运行机制在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指导下,调配、联系、影响政治制度和体制之间的各项要素合理运行与整合。作者赞成第三种观点。

1.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反作用于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是中国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国情决定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要严格依据政治制度的核心规定,并且通过政治体制反应出政治制度的内容。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一院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即政治体制。“一院制”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约,并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而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不可以改变的,然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下的体制改革又是必须的,因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下的民主体制、法律体制、司法体制,一方面由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决定,并反映其特征和本质,另一方面,这些具体的体制又不是被动的反映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过程中,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对具体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反过来也作用于政治制度,如果政治体制无法适应政治制度,将会给政治制度的稳定带来影响。

2.政治运行机制离不开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又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运行与实现

一方面,政治运行机制总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与政治制度或者政治体制保持联系,没有脱离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单独存在的政治运行机制。所谓政治运行机制,就是政治制度贯彻执行的方式方法、政治体制内部各政治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必须通过政治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我国的司法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得以实现。例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通过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地方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常设机构,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管理职能。要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组织体制,必须发挥政治运行机制的作用。实践证明,改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要通过健全和改善监督机制、检查机制、舆论机制等。又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约,又反映和影响公有制的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坚决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承办责任制等等具体的体制,可以在制度的制约下灵活地体现制度的本质。而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通过相应的运行机制得以实现,比如,竞争机制、统筹机制、市场引导机制等等。

本文从抽象和具体两个视角对制度、体制、机制概念进行了解析。制度、体制、机制处于同一有机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厘清概念是任何一门学问的基础,也是社会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体制健全、机制完善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赵理文,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发展、国民素质和现代化.

[2]赵理文,《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10月.

[3]徐育苗,《政治体制概念辨析》,《江汉论坛》,2004年7月.

[4]《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第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生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

[6]广东等辞源修订组,《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上卷.

[7]聂月岩,《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9]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吴大英,《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4.

[12]李景治,《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3]汪永清,《把治国理念转化为制度、体制、机制》,《求是杂志》,2007年24期.

[14]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机制》,《理论学刊》,2006年3月.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运行机制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