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视角下的东北菜菜名的英译分析

2016-12-01 03:16张景哲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人间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译文化

张景哲(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语言相对论视角下的东北菜菜名的英译分析

张景哲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沃尔夫提出的著名理论。这一理论有力地阐明了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东北菜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可以有效地充当传承东北文化的载体。本文旨在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东北菜菜名的英译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东北菜肴;文化;英译

一、引言

本文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将语言相对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语言相对论系统论述了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对翻译起着既微妙又深刻的作用。 翻译,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平台,更是思想与文化交流的工具。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直面着不同文化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所以,其翻译策略的选择要全面考虑到诸多因素。理想的状态是既尽力保持源语的风格又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应用型翻译中,东北菜菜名的研究寥寥无几,而以语言相对论为理论依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直译,意译等方面对东北菜菜名的英译进行探讨。从这方面来看,这种结合对进一步验证语言相对论的合理性和推进翻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理论是20世纪人类语言学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提出与发展让人们对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个理论有两个主要源泉:第一个是德国文化学、文艺理论家赫尔德,第二个是德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洪堡特。

18世纪赫尔德认为:“一个人观察事物的着眼点……是用词语固定下来的,他一生也许只能根据这一着眼点来看世界”;自一开始,语言就“把界限和轮廓赋予了整个人类知识”。(姚小平,2003)在他看来,如果人们没有语言就不能思考,如果真的主要通过语言学会思考的话,那么语言必定为人类知识给出它的基本局限和轮廓。每一个民族怎么思维,就怎么说话,反之亦然,怎么说话,就怎么思维。(胡明扬,1988) 换句话说,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赫尔德的观点已经逼近现代语言相对论的理论内涵。

19世纪洪堡特对语言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而明确的阐述。他指出:“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Stern,1983:204) 同时,他认为,语言就整体而言,处于人与对人有内部和外部影响的自然界之间……因为人的认识和活动取决于观念,故观念与事物的关系完全受语言制约。(康德拉绍夫, 1985:60)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它还是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基于这些考量,他进一步阐明:“人同事物生活在一起,他主要按照语言传递事物的方式生活,而因为人的感知行为受制于他自己的表象,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完全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在创造语言的同时,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形成器官”,“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洪堡特,1997:70) 洪堡特的思想对后来语言相对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深受以上两种思潮的影响,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相继提出自己的主张,经过整合形成了语言相对论的主要内容:“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类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没有两种语言会相似到能将它们看成是代表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处的世界乃是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志的统一世界。(刘仪蒙, 2013: 15-18)通俗地来讲,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不同,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会反映在语言上,尽管语言之间会存在些许的共通性,但是这种共通性是相对的,就总体而言,语言上的差异会使人们对同一意象产生不同的认知。

三、东北菜

东北菜是指在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东北部(秦皇岛市为主)、内蒙古东部的烹饪菜系。其特点是菜量大,用料广泛,火候足,滋味浓郁,以炖菜为主。

东北菜融合了中国其他菜系的一些特点,尤其受鲁菜影响巨大。辣味稍敛的四川菜(鱼香肉丝)、改良后的河北菜在东北菜谱中也是屡见不鲜。东北菜以炖为主,腌制的菜也是在寒冷的东北冬天热情好客的东北人桌上少不了的一道菜,例如酸菜。以及一些融会了少数民族特色的菜类,包括东北朝鲜族人的烧烤和新疆人的羊肉串。其代表菜品有:白肉血肠、锅包肉、东北乱炖、猪肉炖粉条、小鸡炖榛蘑、扒熊掌、地三鲜,酱骨架,杀猪菜等。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片黑土地的风土人情。

四、语言相对论与东北菜菜名的翻译

(一)语言相对论对于翻译的意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语言相对主义其实并不是一种假说,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客观的真理。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的投射,它实际上代表了语言研究中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一种以社会学、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多元化的语言文化理论.它的思想精髓在于指出了人类的语义是有差异的,而这种无意识的语义区别正是他们各自不同文化的最典型的表现。”(丁建新, 2009)很显然.语言相对论对于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它帮助译者在分析比较文化差异的同时,领略到语言的差异,因而,译本就更加符合规范。

(二)翻译遵循的原则。

许均(1998:177)认为:“在对一篇译文质量的价值进行评判时必须优先考虑以下两个维度:一是译文对语言差异性的体现程度:二是译文对语言差异性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在翻译中应该最大限度的体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源于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翻译学家们热衷探讨的问题,然而,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依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翻译,更是一名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译文措辞需要“得体”,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需求。

(三)东北菜菜名的翻译。

1.直译法。

直译,也叫语义翻译,是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原文的词句转换成译文的词句的翻译方法,不仅能提供从原文传递到译文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丰富译语及译语文化。通过直译法,菜品原名中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既做到菜名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又做到传达文化内涵的作用。但是,直译并不是通用法则,也就是说不能盲目地使用直译法进行菜名翻译,如果菜品文化内涵过于深刻,直译法就不是良好的选择。根据,东北菜系的特点,直译法适用于如下:

一是菜名中包含菜品的主要食材。这类菜名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从名字中即可判断菜的成分。采用直译法,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在翻译时,食材之间可以用“and”相连,或者采用“食材+in/with+佐料”的结构。

二是菜名中包含菜品的烹调方式。这类菜名让人清楚地知道菜品是怎样制作完成的。传统的烹饪方式有:炒、蒸、炸、炖、煸、酱、烤、熏、拌、涮,等。在采用直译法翻译时,常用的结构为“烹调方式+食材”。

三是菜名中包含菜品的口感。这类菜名往往让食客垂涎欲滴,酸甜苦辣咸脆酥麻爽滑的口感无不让人味蕾大开,同时让陌生的食客对菜品的选择有了更大的余地。与西餐单调的口感相比,中餐在这方面更胜一筹。采用直译法,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在翻译时,可采用“口感+(with)食材”的表达方式。

2.意译法。

意译,与直译相对应,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它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而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意旨挖掘出来。意译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只要能正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孙彬斌,2012)意译法旨在贴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从这点上来说,它有效地弥补了直译法的某些不足之处。同样地,意译法可以应用如下:

一是菜名中不包含菜品的食材。中式菜系讲究对名字的考究,许多菜品都被冠以富有寓意的名称。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云里雾里的体验,就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般。就从名字判断,外国食客甚至于东北地区以外的食客很难确定某些东北菜的组成部分,尽管有的东北菜听起来确实很诱人。

二是菜名中不包含菜品中的烹调方式。正如中餐菜名喜欢隐去主要食材,有时候连烹调方式都略去了,这就使菜品显得更加神秘。对于食客来说,越是神秘莫测的菜名就越是可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在处理这类菜品的英译时,译者应该在译文中添加必要的食材并辅之以主要的烹调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荤菜的翻译,在词汇的选择上就要特别注意。比如为人们熟知的菜品,“红烧狮子头”和“蚂蚁上树”。其中,“狮子头”和“蚂蚁”绝对不能译成 Lion’s Head 和Ants。否则,既“见笑于大方之家”,又吓走了食客。

3.直译法+意译法。

直译法和意译法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直译,也没有绝对的意译,两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各自有其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作为一种翻译策略,那么,译文的表达效果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适用如下:

一是菜名中包含非食材的部分。这种菜品往往在命名时运用到了修辞手法,所以,菜名给予食客的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即人们可以部分猜测到菜品的内容。这些菜品在命名时要么是考虑到了菜品的外型,要么是考虑到了其独特的口感。总之,当这些美味佳肴呈现在食客面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恍然大悟为什么它会起这个名字。

二是菜名中包含人名或者地名。这种菜品往往是某地的特色美食,或者是某人的独创绝学。这些菜品有效地为这个地区代了言。在英译时,可以秉持“人名/地名+食材”的原则。

如:抚顺麻辣拌(将煮好的蔬菜沥干,加以芝麻酱等调料) Fushun Spicy Boiled Vegetables with Seasame Soy。

4.音译法+注释法。

除直译与意译外,有些菜名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我们可以采取把汉语发音原封不动地告诉对方,通常的译法只作为一种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这样,外国人乐于接受,也省去很多麻烦。”(何川,1994:211)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时候。

五、结语

语言相对论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如果把以上的民族和地区差异看作是物质的话,那么,相应的文化差异就可以看作是意识。诚然,语言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推知:语言对于人们所生活的世界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物质世界对于人们的认识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言相对论推崇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它在考虑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尊重民族之间的差异,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语言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词语词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语言翻译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过程,文化因素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化是一个质变和量变的过程,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在民族融合和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的如今,促使东北菜走出中国,迈入世界是一个大好的契机和现实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言相对论需要被给予充分的重视:一方面, 东北菜的英译需要以其为基准点,对异国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以语言相对论为基准点的东北菜英译又可以将东北文化发扬光大,促使其与世界接轨,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H.A.康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 [M].杨余森,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2]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丁建新.语法、思维与认知-相对主义视野中的语言多样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

[4]何川.英语导游口译手册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刘仪蒙.“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A].语文学刊,2013.

[8]孙彬斌. 直译与意译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D].上海:复旦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82-02

作者简介:张景哲(1993-),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谁远谁近?
浅析《狼图腾》创作及英译的背景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