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早期死亡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2016-12-02 03:58许英民
水禽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雏鸭种蛋湿度

许英民

在养鸭生产中,雏鸭成活率的高低是养鸭的关键,雏鸭是指0~3周龄的小鸭,在这个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发生各种疾病,造成大批死亡,使养鸭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几年来笔者在技术服务中,调查了解雏鸭早期死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种鸭方面的原因

1.1 种鸭缺乏营养 种鸭日粮过于单纯,比例不当,营养不全,造成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缺乏。当缺乏维生素A时,雏鸭出壳时间延长,肿眼或瞎眼的残雏增多,抗病力差;缺乏维生素D时,初生雏小而软弱;缺钙时,雏鹅腿、翅粗短,喙及腿骨软,前额突出,颈部水肿,腹部膨大;能量与蛋白质不足时,种蛋小,弱雏多等。

在配制种鸭的日粮时,一定要全价,注意营养搭配,千万不可对付,有啥吃啥,以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1.2 胚胎传染病 一些病原菌经垂直(种蛋)传播途径传递给子代的传染病,如大肠杆菌、副伤寒、葡萄球菌、曲霉菌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种鸭群净化不彻底,检查淘汰不严格,带有病原菌的母鸭经种蛋将病原传给刚出壳的雏鸭;其次是种蛋在收集、贮存、运输等环节中使之污染。后果是疾病传播快,死亡高峰在2~7日龄,发病急,死亡率达50%以上,无治疗价值。

种鸭要按免疫程序,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种鸭舍要做到清洁、卫生、干燥,并要严格消毒。种蛋贮存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7d,脏蛋不能入孵。在孵化前种蛋要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消毒,如果脏蛋可用消毒液进行清洗。

2 孵化方面原因

2.1 种蛋污染 若种蛋存放消毒不当,如清洗或喷雾,造成蛋壳水分过多,曲霉菌生长而污染或感染大肠杆菌,孵出的雏鸭出现腹部大、脐炎、卵黄囊炎等,会引起前期死亡。

做到经常收集种蛋,种蛋要用高锰酸钾与甲醛熏蒸消毒,减少种蛋污染。平时要注意蛋库的卫生消毒,保证通风换气和适宜的温、湿度。

2.2 孵化设备污染 孵化器、出雏器在出雏后清理不彻底,消毒不严格,多种细菌、霉菌、病毒繁殖并通过空气侵害种蛋和雏鸭,引起雏鸭脐炎、卵黄囊炎、肺炎、肠炎等,死亡率可达10%~20%。

孵化场(室)要清洁卫生,经常打扫清除污物、垃圾,并做到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每孵出一批雏鸭后,都要对孵化设备进行彻底消毒。

2.3 孵化条件不良 在孵化过程中,温度忽高忽低,通风换气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翻蛋不规则,都会引起出雏过早或过晚而出现大批弱雏。这种雏体形小、蛋黄吸收不完全,精神不振,站立困难,脱水,很容易感染其它疾病而引起死亡。

在孵化过程中,要求经常校对孵化器的精确度,使温、湿度适宜,按要求进行翻蛋、晾蛋和通风换气。

3 饲养管理方面原因

3.1 育雏温、湿度不适宜 在育雏期比较难掌握合适的温度。温度过高,雏鸭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鸭不能维持体温平衡,则雏鸭易出现拥挤、踩踏、扎堆等现象,易造成窒息死亡,并诱发其它疾病。如湿度过小,则出现饮水过多,脚胫干瘪,发育不良,下痢,卵黄吸收不好等;若湿度过大,为细菌、病毒、寄生虫滋生诱发和繁殖创造条件,容易导致呼吸道、消化不良、腹泻和球虫病等。

措施:育雏期的温度,1~3日龄育雏室应保持30~28℃,4~6日龄26~24℃,7~10日龄以后23~20℃。11日龄以后保持在20℃即可,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能超过1.5℃,每天下降1℃,直至和常温一致为止。通常情况下湿度基本为50%~70%,一般认为,育雏时的相对湿度1~3日龄为80%,以后逐渐降低,但不能低于40%。

3.2 密度过大通风不良 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放置的位置不当,或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使雏鸭运动受阻,采食饮水困难,造成舍内空气混浊,缺氧。特别是早春,单纯强调保温而忽视通风换气,再加上舍内生火炉取暖,致使育雏舍内有害气体增多,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在短时间内可引起大批死亡。

措施:一般合适的密度(每平方米育雏鸭数量)1~7日龄20只,8~14日龄为14只,9~25日龄以后不应小于10只。育雏舍的空气要保持新鲜,注意通风,但不应使冷空气直接吹入舍内,防止雏受冷感冒。

3.3 强弱雏不分群 弱雏是指一些蛋黄吸收不完全、脐环肿胀有粘液、腹部肿大、出生时体小软弱、体质差、反应迟钝的雏鸭。这些雏鸭如果不与健雏分群单独饲养,极易被健康的雏鸭踩压造成死亡。

措施:强弱雏鸭分群隔离饲养外,还应把育雏舍温度提高到32℃左右。补充营养,饮水中加5%的葡萄糖、0.02%环丙沙星,饮温开水7d。3d后每天早晨加饮1次酸牛奶,以促进雏鸭消化吸收。饮水后2h开食,喂给八成熟的小米或碎玉米,每10只雏鸭加喂煮熟的鸡蛋黄1个和酵母片2片,研碎后拌在饲料中,每天喂给3次,连喂3~5d。

3.4 雏鸭脱水 由于雏鸭出壳后,在出雏器、孵化厂停放时间过长,长途运输雏鸭消耗体力、高温、空气干燥,没能及时供水而引起脱水,导致雏鸭暴饮,嗉囊胀满,或将羽毛全部打湿而被冻死。

措施:雏鸭出壳后,不要在出雏器及孵化厂停放时间太久,应及时运到育雏舍。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如要长途运输时,最好事先饮用或向口内滴服含抗生素(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维生素C、电解多维和5%~8%的葡萄糖(白糖)的混合液;要尽早给水,先饮水后开食。饮水不可间断,开始要少给勤添,防止雏鸭暴饮。

3.5 饲料配比不合理,营养不全 在中小鸭场育雏时,一般多使用自已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及剩余饭菜等单一饲料,缺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原料质量差、发霉变质等,不能满足雏鸭的营养需要,严重阻碍雏鸭的骨骼生长发育。另外,一些应激因素,如高温、高湿、转群、惊吓等,也可使机体代谢紊乱,造成某些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导致雏鸭衰弱、死亡。

措施:在雏鸭的饲养管理中,一定要给雏鸭提供营养全价的日粮,不喂给发霉变质饲料,在遇有应激反应时,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的药物,如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

3.6 雏鸭发霉饲料或药物中毒 引起雏鸭中毒的原因有饲料中毒,雏鸭采食了发霉变质的饲料或受污染的饲料引起中毒;雏鸭误食施过农药的蔬菜、各类饲料或受农药污染的器具饮水,引起农药中毒;使用药物如痢菌净、磺胺类药物、一些毒性大的抗球虫药物等,由于药量过大或使用不当,造成雏鸭采食过多而引起中毒死亡。

措施:雏鸭不喂施过农药的青饲料,对于发霉变质、受到污染的饲料不能喂雏鸭,以防中毒;在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时,要事先认真阅读使用说明或按兽医的医嘱使用,不得私自任意增加用量或用药次数,避免中毒的发生。

3.7 恶癖症与兽害 过强的光照、育雏舍潮湿、过大的密度、饲槽饮水器过少及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造成啄肛、啄趾、啄羽等恶癖,也会引起雏鸭死亡;雏鸭自我保护能力差,常受到狗、猫、老鼠、黄鼠狼及蛇等敌害动物的侵害,致使部分雏鸭受伤或死亡。

措施:育雏舍的光照不能太强,如太强可用红色的布或纸挡一下。密度不能过大,每100只雏鹅要有2250ml饮水器4个,均匀分布育雏舍内。减小饲养密度,不能潮湿,增加营养可避免恶癖的发生;不得让狗、猫进入育雏舍,注意定期灭鼠,防止黄鼠狼、蛇的侵害。

4 疾病方面原因

4.1 环境条件差 育雏舍地面垫料长期不更换,长期不进行清扫、晾晒、消毒等,舍内湿度过大,粪便、垃圾成堆,为病原菌和寄生虫提供了生存条件,使其大量繁殖,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雏鸭的死亡率升高。

措施:育雏舍的垫料要勤换,经常打扫,清除粪便和垃圾。每周要用0.3%的百毒杀或用0.2%过氧乙酸进行消毒2次,周围环境可用3%火碱消毒,每周消毒1次。育雏舍要做到清洁、卫生、干燥。

4.2 疾病防治不利 一般购进雏鸭,未提前对育雏舍保温、设备、饲槽、饮水器及日常用具进行彻底消毒。一些疾病对雏鸭产生危害,造成严重死亡。事先不去预防,一旦发病乱用抗生素药物,治治停停,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大批死亡。

措施:在进雏前对育雏舍要清扫干净与设备、用具一起要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消毒。发病要请有经验的兽医诊治,按剂量、疗程用药,不得随意增加用量,以防药物中毒或形成耐药性。

4.3 不注意预防接种 在一些养鸭场(户),为了省钱和怕麻烦,不给雏鸭预防接种,也有的买回疫苗未能及时接种而导致失败,达不到预防目的。疫苗过期、注射剂量不够、部位不当等均能造成免疫失败。

目前,预防接种是预防雏鸭传染病重要手段,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对于鸭瘟、传染性肝炎、禽流感及禽霍乱等要及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雏鸭种蛋湿度
植物有话说(十七) 松果:开与合,看湿度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工业锅炉饱和蒸汽湿度的运行控制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基于湿度控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高压电源设计
种蛋贮存前加热提高种蛋孵化率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种蛋在贮存前加热可以提高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