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鸭病防治技术

2016-12-02 05:50李海静
水禽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鸭场病鸭鸭群

李海静

1 发病情况

夏季高温高湿,同时多种致病菌大量繁殖,直接导致鸭病频发,若不采取科学饲养管理措施,极易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所以,养鸭者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防治措施,保证鸭子的健康,杜绝鸭病肆虐。

夏季养鸭常见的多发病是中暑症,长时间、高强度的日光直接照射鸭群以及舍内持续高温、通风及散热不良以及湿度增加,即可导致鸭群中暑,尤其对40日龄以内的雏鸭危害性最大,有较高的发病、致死率;其次是蚊蝇等中间媒介广泛散播病毒性疾病,如鸭病毒性肝炎、低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小鸭瘟等和细菌性疾病,如葡萄球菌病、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衣原体病等;第三是寄生虫性疾病,包括球虫病、绦虫病、线虫病等;第四是饲料受潮、高温腐败变质产生霉菌毒素中毒;另外还有其它有机磷、有机氟、亚硝酸盐类、重金属类中毒等,以及不利环境因素引起的营养代谢紊乱综合症等。

2 综合防控

2.1 高温高湿天气的应对措施 首先,入夏前完善防暑降温及排湿通风设施,鸭舍内配备电扇或排风扇舍温超标时开启进行通风去湿及降温,还可在屋顶设置遮阳网或将墙壁刷白减少吸收辐射热;少数鸭只出现张口呼吸时,可用凉水喷雾紧急降温;保证每天足量供应饮水,每天喂水后清洗饮水槽,防止饮水浑浊、污染、变质的情况出现。日粮添加适量小苏打,有一定的助消化、抗热应激作用,必要时可利用藿香、刺五加、薄荷等中草药制剂增加免疫、祛湿助消化,达到抗热应激效果。通过增进鸭群营养增强鸭群体质,可以提升整体抗病力,因此,要科学调整饲料组方。经实践验证,夏季饮水添加电解多维,有利于维持鸭机体电解质代谢平衡,也能增强其抗应激能力。随鸭的个体发育,要及时疏群限密,确保单位面积上饲养的鸭有足够活动空间,可以有效防止鸭群因争水争食、过度拥挤而导致总产热量骤升,有效降低热应激反应。

2.2 夏季常见病治疗 当前鸭病多以混合感染为主,单独患某一种疾病的情况较为少见。夏季鸭病较高效、普适的组方为:抗病毒+抗菌+对症药物治疗。抗病毒首选高纯度黄芪多糖或双黄连(主要成分银花、黄芩、连翘等提取物)为主,中药组方以“丹参、虎杖、柴胡、茵陈、大黄、黄芩、板蓝根”等加减应用,在临床上抗病毒效果颇佳;抗菌首选新剂型氟苯尼考、氨苄西林钠、头孢噻呋钠、泰乐菌素、复方长效磺胺等;对症药物包括球虫病以抗球虫制剂为主,其它寄生虫以相应敏感的抗寄生虫药物为主,出血加VK,腹泻加黄藤素,利尿、敛脓、排毒加鱼腥草,脱水补液,针对性止呕解痉抗心衰,缺乏某种营养元素针对性补给等。

2.2.1 鸭瘟 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感染鸭、鹅、天鹅和雁等雁行目禽类,成年鸭发病率较高。主要的症状是病鸭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两脚麻痹无力,流泪,眼睑、颈部和头部肿大,卧地不动,排灰色或绿色稀粪。鸭四季都易染此病,以秋冬季发病最为严重,常导致鸭群大批死亡。

治疗宜消除病原,做好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种苗、种蛋必须来自安全区,加强检疫,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可用鸭瘟高免血清2ml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或抗鸭瘟高免卵黄抗体lml皮下或肌肉注射。

2.2.2 雏鸭肝炎 发于雏鸭,成鸭感染后不发病,此病发病急且快。一般对母鸭进行免疫治疗能较好防疫此病。

2.2.3 输卵管脱出 主要是因为鸭蛋较大造成输卵管发炎,外在现象是鸭子躁动不安,便秘。应对方法是将鸭子吊起,其自己会收缩进去或者清洗后用手将其按入鸭体内。

2.2.4 大肠杆菌病 其表现为鸭子精神不振,粪便中有时有凝固的蛋清蛋白。应对措施是积极多次对鸭舍进行消毒灭菌,并且兼服药物。单纯给予抗菌素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而高纯度黄芪多糖(抗病毒)+氟苯尼考(或头孢噻呋钠、氨苄西林钠、泰乐菌素均可,交替应用效果更佳)进行治疗则效果显著,临床上要灵活选择相宜剂型,整群防治宜选择黄芪多糖颗粒或原粉+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剂,拌料或饮水添加均可,连喂5~7d可见实效;重症病例以上述黄芪多糖注射液稀释抗菌素粉剂,联合交叉用药,肌注,2剂/d,连注2~3d。

2.3 传染源控制 传染源方面预防,即控制杀灭传染源,当病原体在鸭体内繁殖时该鸭均有可能患病,有的鸭子有外在表现,即表现为显性,有的则为隐性,无症状,无预兆,此类犯病快、发病猛,易造成很大损失,更要严加注意。所以在鸭群中发现大于等于两只鸭子有同类不良症状时,果断将该类症状病鸭隔离观察,不使其接触到鸭群的饲料、饮水,不可放养,完全与健康鸭群隔离开来,严重时直接杀死病鸭以控制病情发展,同时需要采集病鸭的各类标本送有关防疫站检查,以便应对后来状况,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若是病情传染已不受控制,需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对于杀死后的病鸭一律焚化深埋,以免有继发传染。在传播途径上预防鸭病的原理是鸭病的传染需要经过一定的途径、一定的时间,一般通过粪便、尿液、泪液、鼻液等排出物传播,即这些排出物污染鸭群饲料、饮水、空气等,健康鸭呼吸、饮用或食用后造成传染。或者通过上代向下代传播也可致病。所以,此方面预防措施即为严格控制鸭场消毒措施,积极隔离病鸭。具体措施如下:封闭管理鸭场,最好不对外开放,谢绝参观。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输送车辆进入鸭场也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孵化室进行严格反复消毒措施。持续灭鼠,灭虫。控制防止其他禽类进入鸭场,不与其他禽类一同放养。定期接种疫苗。鸭场与外界尽量隔离开,例如设立隔离带或者隔离墙。而自上代传至下代的传染则要更为重视对于孵化室进行的消毒卫生。易感鸭群方面预防工作,主要是提高鸭群的免疫力,鸭子致病与该鸭品种、年龄、接种疫苗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积极注射疫苗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增强鸭群抗病能力的方法。

3 鸭饲养环境要求

较大规模的鸭养殖场在功能区划上应划分有生产区、隔离区、管理区、孵化区等功能区域,不能将所有的区域混乱安置。对于鸭舍的结构要求也十分重要。鸭舍要求的是向阳、干燥、保持良好的排水能力,要求通风要好、采光要足,以便鸭子能拥有更好的体质。鸭舍温度一般要求是雏鸭到成鸭,从18~30℃,按每星期温度降低2~3℃来计算,湿度一般需要保持在60%~70%。饲喂密度一般来说分雏鸭、成鸭计算,雏鸭每平米约10~25只,而成鸭一般为每平米1~4只。饲喂密度过大容易造成鸭子争食、营养不良、不宜管理,而饲喂密度过小则成本较高且饲养规模也会受到限制。在不同的情况下饲料的配比应注意随之变化,例如在鸭子有消化不良时,需要饲喂其易消化的饲料,并且补充维生素。

科学的饲养管理应主动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以防为主,用药防治要基于日常监测与准确诊断,做到下药对症,并善用各种辅治、支持疗法,才能高效防治夏季养鸭中的病害。

猜你喜欢
鸭场病鸭鸭群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鸭场疫病综合防疫措施及消毒管理
鸭场的环境控制
鸭传染性鼻炎的诊治